觸動人誌|40歲巴西柔術藝術家 動靜間豐富生活 為兒子改寫人生

撰文:李思詠
出版:更新:

「晚上7點後,上環可說是武力最強的地方。」
下班時間的上環地鐵站,長長的電梯依樣左行右企,人們在地面與地底間來回穿梭,當中包括邱家健(Kinka),一名40歲的爸爸、室內設計師、雕塑藝術家——他還是一名巴西柔術愛好者。
上環是香港其中一個搏擊運動場館集中地。下班後的人,暫時忘掉工作的煩惱,全情投入搏擊世界。「做完一組有冇得唞?」「冇,唔唞。」幾組激烈的體能訓練已教人喘不過氣,接着還要跟教練和師兄弟練對打。
體育從來不只是競技。Kinka以藝術體會慢活、從運動感受激昂,動靜之間的共振,才是實實在在的生活。
短片拍攝及後製:陳智康

認識Kinka已是7年前的事,當時只知他從事設計工作,工餘也會做雕塑創作。後來兩人只剩虛擬的「連結」,偶爾在社交網站看到他上載跑步里數紀錄,還以為他「玩玩吓」,直至兩年前開看到他打巴西柔術比賽領獎的照片,才知他這麼認真。

邱家健,40歲,從事設計工作,熱愛藝術,也熱愛巴西柔術。(陳智康攝)

Kinka之所以開始運動,不外乎一個字:肥。特別是兒子出生後,他自覺中年發福,那麼跑步最好了,既能消脂,又不用遷就朋友時間,晚上待兒子睡覺後,穿對跑鞋,一個人怎樣跑都好。

至於接觸巴西柔術的契機,是他兩年前準備參加第二次油泥塑像展覽,卻遇上創作瓶頸,他想到學習一門全新的運動刺激一下神經,從此投身巴西柔術(巴柔)的世界。

「從他身上,我認識到什麼是死亡!」回想第一次跟師傅對打訓練(Sparring),Kinka笑言感受到生命受威脅,原來這樣一碰可能斷手、那樣一碰可能斷腳。當然這只是Kinka一番幽默的戲言,但正正有感自己如此笨手笨腳,反而激發起對巴柔的興趣,自此每星期最少三天沉迷於巴柔的埋身肉搏。

體能訓練令Kinka氣喘如牛。(陳智康攝)
體能訓練令Kinka氣喘如牛。(陳智康攝)

為了採訪拍攝,某天晚上,我跟隨Kinka於下班後到訪拳館。當晚他先練一節體能,接着是對打,一組接一組的體能訓練教我汗顏,難以想像已經氣喘如牛的他,如何捱過接下來的一小時對打訓練,但Kinka還是堅持過來,難怪教練Thomas都讚他上手快,而且勤力聽教,兩年來參加大大小小比賽,屢次站上頒獎台,不無原因。

Kinka學習巴西柔術兩年,參加大大小小賽事,屢次踏上頒獎台。(陳智康攝)

另一天採訪是趁午飯時間走到Kinka位於尖沙咀的工作室。約200呎大小的斗室位於一家店舖後的倉庫位置,沒有窗,但潔淨雅緻。有的作品尚未完成,Kinka拿起雕刻刀精雕細琢,慢工細活,與搏擊館裏的那個他,一體兩面。

「我常常覺得,所有事情都由基本做起。跑步著重呼吸,巴西柔術講求對打,對打時同樣要留意呼吸,雕刻創作亦然,要視乎創作者的心跳和呼吸。而且,創作的過程漫長,跑步和其他運動也是。」

公餘時間,Kinkag熱愛雕塑創作。(陳智康攝)
雕塑藝術,慢工細活。(陳智康攝)
Kinka享受藝術帶來的寧靜。(陳智康攝)

對Kinka來說,柔術、跑步和藝術創作,一動一靜,但動靜之間的共振,豐富了他的靈魂。誰說體育只是單純的競技?Kinka的故事告訴我們,運動的歷程未必高潮迭起,故事也不只在於精彩情節,因為體育從來不只是競技,更是態度和生活。

周日晚上,Kinka待兒子睡覺後,便落街跑步。(陳智康攝)
沙田是Kinka最常跑步的地方。(陳智康攝)
家人支持成為Kinka運動的原動力。(受訪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