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要改革|夏寶龍罕有促香港改革 分析:含蓄批評港府不足
中共二十屆三中全會通過《關於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決定》,中央港澳辦主任夏寶龍早前(7月23日)會見訪京的財政司司長陳茂波時,明確表示希望香港「銳意改革,主動作為」,但陳茂波回港後卻避談改革,本地政壇也未有太大迴響。有時事評論員認為,在中國官場文字表述中,當上層官員對下屬提出希望,通常語帶不滿;而當夏寶龍當面要求香港改革,實則是在含蓄地批評特區政府過去兩年的不足,意味行政長官有需要在10月發表的《施政報告》提出改革的藍圖和措施。事實上,《大公報》也曾發表題為〈通過改革破除利益固化藩籬〉的社論,直指夏寶龍首次將「國家改革」和「香港改革」聯繫起來,寓意深遠,值得港府和各界思考。
香港學研社召集人戴慶成周二(7月30日)在新加坡《聯合早報》發表文章,談及香港特區政府現正面對「三變」壓力。戴慶成指出,現屆特區政府在落實國家安全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中央政府相當滿意,「但不等於在其他領域就沒有意見」,而近日中央港澳辦主任夏寶龍在北京接見特區政府財政司司長陳茂波和財金體系要員時,就罕有針對港府施政水平發表有別於以往的看法。夏寶龍直指香港面臨內外環境深刻變化,需要「識變、應變、求變」,通過改革實現更好發展,並且「希望特區政府和社會各界深入理解和領會中共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把握機遇,銳意改革,主動作為,加快推進香港由治及興」。
戴慶成認為,「在中國官場的文字表述中,當上層官員對下層提出希望,是帶有不滿的意思」,而當夏寶龍當面提醒陳茂波「三變」,希望港府扎扎實實擦亮香港招牌,「其實就是含蓄地批評港府過去兩年的改革力度不夠」。他又表示,現屆政府上任後已經一改以往「大市場小政府」的思維,在經濟、民生和地區治理層面的施政都取得不少成效,但有些政策推行過急,例如「盛事經濟」被指規模太小、客群太窄,成效相當有限。戴慶成相信,夏寶龍之言,意味特區政府有需要在10月的《施政報告》提出改革的藍圖和措施。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5月中上旬,創新科技及工業局局長孫東和文化體育及旅遊局局長楊潤雄分別訪京並拜會夏寶龍後,夏寶龍分別以「取得積極成效,值得充分肯定」和「作出積極努力,值得充分肯定」評價兩人的工作,結果引發本地政壇猜想中央並不滿意文體旅局的表現。和是次會見陳茂波時一樣,夏寶龍見楊潤雄時也有提及「香港內外部環境發生了深刻變化,香港旅遊業要積極識變、應變、求變」,從而要求局方多用新思路、新辦法解決問題。不同的是,當時夏寶龍只寄語楊潤雄「在變革中實現大提升」,而今次談話的對象雖是陳茂波,但實質所面向的是整個特區政府,要求當局「透過改革實現更好發展」、「銳意改革,主動作為」——措辭更強烈,針對性也更明顯,就是要求香港改革。
然而,陳茂波回港後,卻避談「香港改革」,本地政圈暫時也未有太大迴響,分析認為是一眾治港者們仍在等候有人一錘定音。不過,早在夏寶龍見陳茂波後,被視為緊跟中央路線的《大公報》已經發表題為〈通過改革破除利益固化藩籬〉的社論,指出夏寶龍首次將「國家改革」和「香港改革」聯繫起來,寓意深遠,值得港府和各界高度關注及思考。
《信報》前總編輯、現任浸會大學傳理學院教授陳景祥則於周三(7月31日)在《明報》發表〈香港要改革 改革要民心〉一文,認為香港回歸以來曾推行過涉及公務員體制、政治委任官員制度、各級選舉制度等方面的改革,但成效未能盡如人意,因為未能令大部分人得益。他提醒,當下香港發展的「威脅」不在外部因素,而在我們的內部矛盾,諸如貧富差距、年輕人向上流的機會、社會保障、房屋醫療等等早已困擾多年的老問題;因此,香港要改革,特區政府就要爭取民心,令港人有更強歸屬感、認同感、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