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大研發人工智能識別長者跌倒風險 推社區篩查惠及2500名長者

長者跌倒相當常見,後果可以非常嚴重,骨折、腦部創傷均有機會出現。有見及此,香港理工大學康復治療科學系與多個地區團體合作,在今年1月啟動預防長者跌倒的 「防跌路上‧同行有理」大行動,目標為2,500名60歲以上的長者提供全面的跌倒風險篩查。項目的亮點為學系所研發的人工智能技術,識別高危長者,再提供針對性的防跌運動訓練及轉介,期望可從源頭著手,紓緩社會的基層醫療負擔。
撰文:謝德勤
攝影:黃寶瑩
跌倒或釀骨折 嚴重者有機會腦部受創
理大康復治療科學系系主任彭耀宗教授指,長者跌倒嚴重者可致骨折,不但影響活動能力,康復過程亦非常漫長,而且能否完全康復更是因人而異。風險程度視乎跌倒受傷的位置,常見骨折部位包括手腕、脊椎和股骨,但部分長者跌倒時傷及頭部,可導致腦部創傷,增加死亡率。
面對人口老化帶來的種種挑戰,關注樂齡健康是當務之急。「防跌路上‧同行有理」大行動日前( 1月25日)在灣仔、南區及東區完成首個篩查日,錄得約三百位長者踴躍參與。

一站式全面評估跌倒風險 融入人工智能輕鬆識別高危長者
針對長者跌倒所帶來的風險,這個項目的篩查非常全面,涵蓋步行速度、坐立次數、平衡及認知能力的檢查。首站為基本資料搜集,了解長者的個人資料及病史,包括年齡、有否曾經跌倒、痛症位置、服藥習慣等。第二站則使用由理大康復治療科學系所研發的人工智能手機程式,拍攝長者步行即可分析其步速與步態,加上30秒坐立起站測試,評估長者的下肢力量。程式內置數據庫,會自動將結果與其年齡層及性別作比對,得出跌倒風險屬低、正常或高。第三站則為步行及站立平衡測試,透過觀察長者行走與站立時有否過度搖擺,評估其平衡力。最後為蒙特利爾認知評估(MoCA),評估長者的認知能力。
現時政府醫衛局的跌倒風險評估對象為65歲上曾跌倒之長者,理大康復治療科學系副系主任符少娥教授指是次篩查的重要性,在於改變跌倒之後才作風險評估的做法,「希望未跌倒之前已有風險評估」。她強調隨著人口老化,社區長者不少已年過80,跌倒風險指標有更新之必要。符教授期望可透過全面且融入科研成果的篩查,得出簡單易明的風險評估結果。彭教授補充:「篩查可讓長者和照顧者得知自己的跌倒風險程度。有些長者健康狀況正常,照顧者卻因太緊張而阻止他活動。惟活動太少,反而會使長者的肌肉、平衡力等各方面的退化速度加劇,這是很常見的情況。故了解長者跌倒的風險程度,相當重要。」
按風險程度作針對性運動訓練或轉介 盼「治未病」減基層醫療負擔
根據檢查結果,中至高風險之「踩界」長者將獲邀請參與學系隨後舉辦的運動班,高風險長者則會被轉介至地區康健中心作進一步跟進。符教授解釋,運動班將融入學系多位教授關於預防跌倒的研究成果,並因應長者的能力和身體狀況,度身訂造一套適合此風險組別的防跌運動訓練,長者學成之後也能在家自行練習:「若體能風險較大,運動班就著重做身體訓練。若認知問題較大,便做認知訓練。兩者都有的話,便將兩方面內容揉合,做運動同時訓練腦部。有別於坊間的運動班,這是更針對性、對焦其需求的訓練。」地區康健中心資源緊絀,或只聚焦於為高風險長者作訓練,符教授期望是次篩查計劃提升長者與照顧者的防跌知識之餘,亦可透過運動訓練達「治未病」之效。從源頭著手,紓緩基層醫療負擔,「要真正減低醫院的壓力,就是避免長者跌倒入院。」
篩查過程將理大的科研成果落地,而自篩查獲得的數據,同樣可貢獻予研究之用,猶如建立可持續的科研生態圈。符教授樂見篩查可支援長者與照顧者,表示將深化有關長者跌倒的研究,按年齡、性別、身體狀況分析貼近更現況的風險指標。而篩查所使用的測試工具,未來亦期望可廣泛於社區應用,讓照顧者、院舍和社區中心都能自行識別出高風險長者。
持續推動科研落地 訓練學生成行業領導者
在富經驗教學團隊的帶領下,項目的篩查過程由理大物理治療及職業治療學生主導,如何控制流程、進行各項測試,均交由他們處理。單在首個篩查日已有過百名學生報名參與,一至四年級及碩士生都有。彭教授指理大康復治療科學系一向重視學生於課堂外的實戰經驗,除提供本地、海外的醫院及非政府組織實習機會,這個 「防跌路上‧同行有理」大行動亦是讓學生跳出書本,親身接觸社區長者、了解他們需要的好機會。「作為物理治療師或職業治療師,與患者溝通是好重要的一環。今次活動除實踐課程所學,亦可學習如何與長者溝通,帶領他們做測試。希望透過活動訓練學生的全人發展,非只局限於知識上。」
理大物理治療學及職業治療學課程為全港唯一獲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資助的本科生課程,彭教授及符教授強調理大作為「研究型大學」,十分重視活用科研成果,推動創新方法解決現有問題、提高市民生活質素。「希望可讓學生知道,我們並非重覆做相同的事情,而是不斷尋找更好的方法使市民受惠。該如何因應時勢檢視現況,收集數據再研究,推出新方法?我們希望學生可盡量參與更多讓研究結果落地的過程,明白科研的重要性。」研究與實踐相輔相成,藉實踐了解現況、反思問題,也激發嶄新構思進行研究、解決問題,不斷力求進步與創新。
兩位教授均期望藉著多元化的科研與實戰經驗,可使學生成為「非一般」的物理治療師與職業治療師。不單為人處理健康問題,而成為能推動業界發展的領導者。「具備批判思考的能力、時刻反思的性格,與尋找解決問題的答案的動力。即使投身業界,也要不斷學習新知識。」
對學生有期望,教授亦以身作則,面對日趨嚴峻的人口老化挑戰,未來理大康復治療科學系亦不會停步,持續研究樂齡健康與科技,一方面延緩長者身體和腦部的退化,另一方面支援及改善其生活所需:「我們希望透過科技令長者活得更有信心,在社區中安享晚年,同時減低照顧者的憂慮及壓力。」
(資料由客戶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