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領袖到霸王 德性衰退的美國是真正的「發達國家粉碎機」

美國是否衰落?英國《經濟學人》不久前有文章進行了系統分析。 文章認為,相對於中國這幾十年的經濟崛起來說,美國確實「衰落」了;但是,就整體經濟份額而言,美國佔全球經濟的比例一直相當穩定。
在西方世界世界內部,美國經濟地位不僅沒有下降,反而比幾十年前更具主導地位。
1990年,按市場匯率計算,美國GDP佔G7的40%,今天佔到58%。按購買力平價計算的話,增長幅度較小,但增幅仍然很明顯,從1990年佔G7的43%到現在的51%。在更廣泛的世界範圍內,1990年,美國的產出佔到了世界的四分之一。30年過去了,這一份額幾乎沒有變化,即使中國佔全球經濟份額不斷提升。
在人均收入方面,按購買力調整後,1990年美國人均收入分別比西歐和日本高24%和17%,今天則分別高了約30%和54%。如今美國最貧窮的密西西比州的收入也已經超過5萬美元,比法國還要高,俄克拉荷馬州卡車司機可以比葡萄牙的醫生掙得都多。對美國而言,這是令人開心的數字。
問題也恰恰就出在這裏,出在它與其它西方國家不斷拉大的經濟差距上!
這說明西方世界的財富從1990年以來一直在向美國集中,在美國經濟表現穩健、地位穩固的同時,西歐和日本等西方國家,卻承受了財富跨國移動帶來的大部分痛苦。
這也可以部分解釋為什麼日、歐等國近年紛紛把中國列為「系統性競爭對手」。因為中國佔全球經濟份額的大幅提升(從不足4%增長到18.5%)與競爭力增強,也讓日、歐倍感壓力,並不盡然全是美國在背後鼓動。
以上數據還說明,中國「發達國家粉碎機」的稱號確非浪得虛名,但是另一個更厲害的「發達國家粉碎機」,美國的角色,卻被人們嚴重忽視了。
實際上,從1990年以來中美兩國的財富增量看,美國從全球經濟增長中瓜分的金額比中國更大。
中美兩國1990年的經濟總量分別為0.4萬億美元和5.96萬億美元,這一指標在2022年分別為18萬億美元和25.47萬億美元,分別增長了17.6萬億美元和19.51萬億美元。
這就不難理解日歐等傳統發達國家,為什麼在把中國列為「系統性競爭對手」的同時,對其「帶頭大哥」華盛頓也牢騷滿腹。
這種財富向中美集中的趨勢,對身為發展中國家、需要繼續提升人民收入與生活水平、國家競爭力的中國來說肯定是好現象。
但是對美國這個霸主而言,到底是會增強美國在西方世界的領導力,還是會削弱其領導力,就很難說了。
一般情況下,一國經濟力量的增強可以增強其在「朋友圈」的領導力,有助於穩固其霸主地位。
但是,當該國經濟力量的增強不能給「朋友圈」帶來共同繁榮,甚至是以犧牲「朋友圈」其它成員的利益為前提的情況下,恐怕就未必了。
人都是趨利避害的,由人組成的國家也一樣。
當跟着美國有肉吃的時候,其它國家是認美國這個領袖的,如果跟着跟着,大家發現這個領袖變成了一個自私自利的動物,跟着他混不是越來越富,而是越來越窮,誰還會認這樣的領袖呢?
回顧二戰後美國成為世界霸主的過程,必須承認,稱霸初期的美國確實在一定程度上扮演了「救世主」角色。它不僅在二戰中把大部分歐洲從法西斯的苦難中解救出來,在太平洋戰爭中給與日本軍國主義以毀滅性打擊,有力援助了中蘇兩國的反法西斯侵略戰爭。在戰後還推出了馬歇爾計劃,又是花錢支持歐洲重建,又是給日韓各種訂單,幫助這些國家從二戰的廢墟上恢復過來,又重新成為地球版圖上的發達國家。
拋開歷史矛盾,在戰後百廢待興的時候,跟着美國混確實是能得到好處的。
那個時候的美國差不多可以稱得上是其它國家的「財神爺」了。在美國領導下,大家彼此互利共贏,經濟都實現了高速增長,這種好日子一直持續到80年代末(對中國而言,由此得到的經濟好處甚至延續到了本世紀的第一個十年)。
那個時代,全球財富都在均衡增長,於各國內部來說,因為工業化和美國帶動實施的優化分配結構政策,各國普通民眾和中產階級大概是有史以來最幸福的時候,全球範圍看,工資佔GDP的比重一度高達80%。
在那幾十年內,西方不僅在國家層面實現了共同富裕,社會個人層面也實現了共同富裕。再加上當時有蘇聯這個共同的外部敵人,可以說是西方之間矛盾最小、各國內部矛盾也最平緩的時期。
美國這個老大哥的地位在當時是最穩固、最具道德正當性的。
進入九十年代,情況迅速發生變化。1991年後,隨着蘇聯倒台,美國成為地球村村霸,其對自身的道德要求開始迅速降低。延至今日,憑藉美元霸權地位,美國不斷收割世界財富,美國的國債餘額一度翻了10倍,工資佔GDP的比重也下降到40%左右,中產的日子越來越難。
對美國的盟友來說,美國這些年的付出越來越少,美國市場不僅不能再為西方經濟增長提供有力支撐,反而美國政府和美聯儲一再通過不對等地位對各國實施敲詐勒索,更進一步拉大了西方其它國家與美國的經濟差距。
就這些國家內部來講,因為經濟增速緩慢,增量財富大量流向美中兩國,其內部矛盾也日趨激化。
雖然如此,美國對自身財富增速仍不滿意,特朗普的「美國優先」,拜登推動高科技產業迴流美國,儘管都打着遏制中國的旗號,但實際上受傷害者除了中國,日歐等國也苦不堪言。
去年爆發的俄烏戰爭,在嚴重削弱俄羅斯的同時,又進一步加深了歐洲對美國的經濟與安全依賴,加速了財富從歐洲向美國轉移。
這場戰爭不僅粉碎了俄羅斯和烏克蘭,還在一定程度上粉碎了歐洲的經濟與戰略自主能力。
如果這種趨勢長期持續下去,即便有中國這個「系統性競爭對手」掩護,隨着其它西方國家與美國的經濟差距、收入水平進一步拉大,美國在西方的精神領袖地位還能巍然不動,還能一呼百應?不少人對此表示嚴重懷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