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戰夾擊只得說「不支持台獨」 美須在中美元首會晤前保台海穩定
對於美國陷入俄烏戰爭、以哈衝突兩大戰事,受訪學者認為,美國在國際局勢中要防備的狀況過多,以致力量分散,短期內將暫處被動姿態,而華盛頓的當務之急,是在中美元首會晤前,確保台海穩定,因而主動拋出「不支持台獨」的說法。
作者:繆宗翰/聯合早報中國新聞記者
雖然以哈衝突爆發後,美國投注大量資本援助以色列,卻未能促進局勢緩和,加上俄烏戰爭仍然持續,外界對美國調停國際衝突能力的質疑,近期此起彼落。
澳洲國立大學亞太學院講師宋文笛接受《聯合早報》訪問時就形容,當前局勢對美國而言,可謂「備多力分」。
他說,對於以色列的支持一向是美國在中東關係上的難題,近期衝突重新爆發,短期內容易讓美國在與中東國家的關係中,陷入相對被動狀態。
但宋文笛認為,對美國而言,除非以哈戰事擴大到周圍鄰國,否則烏克蘭仍是長期主要戰場,畢竟烏克蘭事關歐洲門戶;以色列軍事實力亦足以自保。
台灣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名譽教授丁樹范受訪時也提到,中東新發生的衝突,確實造成全球南方國家對美國不滿,一定程度提升中國對這些國家的話語權。
但他說,中國近期與菲律賓在南中國海爆發摩擦,且態度強硬,仍會引起亞洲區域內國家警惕,特別是東南亞的小國。
而在以哈衝突爆發後,也有觀點認為,隨着全球兩大戰事持續,台灣周圍的緊張局勢也在升高,美國馳援成本更不斷增加,若台海爆發戰事,美國恐將應接不暇。
拜登政府10月20日就正式向國會提出超過1,050億美元(約8,215億港元)的預算案,用於支援烏克蘭、以色列、台灣及美國南方邊境的安全需求。
另外,美國在台協會(AIT)理事主席羅森伯格10月中旬訪台時,會晤了三位主要政黨總統參選人。她離台前與台灣媒體座談,也特別提出「美方反對單方面改變現狀,包括不支持台灣獨立」,並呼籲兩岸展開對話。
台灣媒體事後普遍解讀,美方是借此向臺灣主要政黨傳遞台海局勢維持穩定的期望。但丁樹範認為,這番話除了是提醒台灣政黨以外,也是說給北京聽的。
丁樹範指出,對北京而言,台灣問題是中美關係中的核心;而華盛頓也清楚,中國一直擔心美國會掏空一中政策,因此選在此時重申政策精神,以增進中美元首在11月舉行的亞太經濟合作組織(APEC)三藩市峰會會面的互信氛圍。
不過,丁樹範認為,這不代表美國會放鬆對台軍事援助。
他說,在俄烏戰爭、以哈衝突兩大戰事之下,確保台海穩定符合美國利益。而美國的態度是純粹要提高台灣自我防衛能力,不會提升美台政治關係,「當然從美國的角度會覺得這個東西(美台關係)是有做區分,只是北京不買帳」。
而中國外長王毅上星期訪問華盛頓三天,不僅與美國國務卿布林肯舉行兩輪會談,也與美國國家安全顧問沙利文進行了戰略溝通,更與拜登在白宮進行了約一個小時的會面。在此期間,他多次表達北京對台灣問題的關切。
根據中國外交部新聞稿,王毅在與沙利文會談時特別指出,台海和平穩定面臨的最大威脅是「台獨」,中美關係面臨的最大挑戰也是「台獨」,必須堅決加以反對,並體現在具體政策和行動上。
他與拜登會面時也強調,一個中國原則和中美三個聯合公報是兩國關係最重要的政治基礎,必須排除干擾,實際維護。
在結束訪美行程前,王毅於當地時間上星期六(10月28日)在華盛頓與美國戰略界人士舉行座談時則說,這次訪美期間,雙方都希望中美關係儘快穩下來,都同意朝著實現三藩市元首會晤共同努力。
但他也強調,通往三藩市不會是「一馬平川」,不能靠「自動駕駛」。為此,雙方要切實重回峇里島,把兩國元首的共識真正落到實處,排除干擾,克服障礙,增進共識,積累成果。
受訪學者認為,中美元首會晤實現的可能性非常大,但能發揮的效果仍然有限。
丁樹範指出,中美在俄烏、中東問題很難尋求突破,在兩國原則性問題上要彼此妥協更不容易,只能做到管控分歧。他保守估計,會談最終的具體成果,可能限於事務性課題,例如增加航班頻率、進一步鼓勵民間交流等。
宋文笛也形容,會晤僅能維持中美關係處在「鬥而不破」的狀態。
本文獲《聯合早報》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