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談戰禍 中國談基建 以巴衝突映射國際政治分水嶺

撰文:葉德豪
出版:更新:

過去一周,國際政治的焦點離不開以巴衝突和加沙巴勒斯坦人在以色列空襲之下的種種慘,人們都難以不記起這是過去美國數十年中東政策遺留下來的結果

而美國管控力的局限也盡現人前:到了衝突爆發超過十天後的10月18日,美國國務卿布林肯(Antony Blinken)一周中東斡旋終告失敗,要拜登(Joe Biden)親自出馬破天荒預先公布跑到戰區以色列,才能勉強談成僅僅開放20架貨車人道物資進入加沙的協議,遠遠不足加沙人所需,這協議能否持續實施也是未知之數。

除此之外,加沙城阿赫利阿拉伯醫院(Al Ahli Arab Hospital)數百死爆炸引發穆斯林世界反以反美浪潮,拜登原訂在約旦與東道主和埃及總統及巴勒斯坦自由政府主席的四方峰會也遭取消。吃了閉門羹之後,拜登的中東行就只剩下他在特拉維夫(Tel Aviv)落機時與以色列總理內塔尼亞胡(Benjamin Netanyahu)擁抱的留影。

這一抱之後,其平衡支持以色列與阿拉伯政策的行程目的就全然落空。儘管拜登在支持以色列清掃哈馬斯(Hamas)之外也公開警告內塔尼亞胡不要犯上美國9-11事件後的錯誤,不過在美國兩個航母戰鬥群開往當地、源源不絕軍援以色列、兩千海軍陸戰隊成員進入高度戒備之際,人們看到的只是一個漠視巴勒斯坦人死活、一味支持錫安主義的好戰霸權,連一個美國國務院高層官員也因此高調辭職以明抗議之志。

美國總統拜登2023年10月18日訪問以色列特拉維夫,以色列總理內塔尼亞胡親往接機。兩人甫見面即擁抱。(Reuters)

回國之後,拜登在10月19日發表了其上任以來的第二次白宮橢圓形辦公室(Oval Office)演說,期間雖有對巴勒斯坦民眾死亡表示痛心,表明堅持兩國方案,但其主旨卻是將以色列與哈馬斯的衝突跟烏克蘭同普京的戰爭類比,希望藉以巴衝突的政治震撼來連帶綑綁數十億美元的軍援烏克蘭撥款(此外還有加上對台軍援和美墨邊境移民政策),博取國會共和黨人支持。說到底,這其實就是一場加大戰爭投入的演說。

在地球的另一邊,則有17至18日在北京舉行的第三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談的是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也為此宣布了八項行動(在此不贅)。此次峰會如果不是身負國際刑事法院(ICC)拘捕令的俄羅斯總統普京首次離開前蘇聯地區出席,將會是沉悶非常的一宗新聞,難以得到國際媒體關注。

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10月18日在人民大會堂同來華出席第三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的俄羅斯總統普京舉行會談(Pool via REUTERS)

談基建合作、談國際發展比起談戰爭與和平固然是平淡無味的,但當人們將中、美兩國在國際舞台上的表現合而觀之,其中的對比卻是頗供玩味的。中國的國際政治,是以政治來提升物質條件的充裕性,美國的國際政治卻是強調意識形態的原則和鬥爭,恍惚有了精神條件上的滿足,就不為顧及物質基礎。

在聯合國安理會18日就以巴衝突決議案的投票上,俄羅斯提出的「停火」(ceasefire)不獲接納,原因是各國希望以「暫停」(pause)來取而代之,爭取美國支持。到最後,美國連呼籲「人道暫停」也不願意,批評決議沒有包括以色列有「自衛權」的條文,因此獨力反對。此舉連美國傳統盟友日本和法國也不跟從,英國也只投棄權,最終決議在美國一國獨力反對之下被否決掉。

2023年10月19日,加沙賈巴利亞(Jabalia)遭空襲後滿目瘡痍。(Reuters)

且不論如今已殺死近4,000加沙巴勒斯坦人的以色列加沙軍事行動還算不算得上是「自衛」,難道在加沙人道危機正陷「無底深淵」之際,這一句「自衛權」就比國際社會用以節制以色列的施壓更為重要嗎?

在俄烏戰爭之後,全球南方國家都在美國全力投入烏克蘭之中看到了美國的好戰、歧視、厚此薄彼和雙重標準--蘇丹達爾富爾(Darfur)又再出現種族清洗了,西方有在管嗎?--這一次以巴衝突只是再一次以更具體、更切身的方式將美國政治的同一品格呈現人前而已。

難怪哈佛大學國際關係教授Stephen Walt近日在《外交政策》的一篇專文中就指出「美國和中國在中東角色此消彼長對全球有利」的論述在跨大西洋的小圈子之外其實很容易引起「共鳴」。以巴衝突將是能夠再次深化這一種共鳴的國際政治分水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