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登還能擊敗特朗普嗎? 2024年美國選民的無奈

撰文:葉德豪
出版:更新:

自從2020年拜登擊敗特朗普當選總統以來,傳統共和黨人一直都在冀望着一個能夠取代特朗普的「特朗普」出現,一方面繼承「特朗普主義」,另一方面又沒有特朗普的性格缺撼和政治、司法包袱。

到了今天,共和黨總統初選「跑馬仔」進行得如火如荼,有意「拋頭露面」挑戰特朗普的各式人物總共有12個,其中夠資格參與8月初首場辯論的人也有8個。然而,這一群人加總起來的支持度也及不上特朗普一個人——難怪特朗普連跟他們同台辯論也不願意,寧願同時播放與前霍士(Fox)名主持卡爾森(Tucker Carlson)的訪問去搶觀眾。

從此等情勢來看,除非有神蹟一般的突發事態,美國選民命中註定要在2024年再次被迫觀看一場「拜登 vs 特朗普」。

本文於此簡單討論三個問題。其一,為何共和黨精英們苦苦嘗試多年也未能找到一個能夠取特朗普而代之的領袖人物?其二,今天的特朗普比2020年11月的特朗普更加離經叛道(按:請記住國會暴亂和特朗普的四大刑事官司),如果當時拜登能靠選民的「含淚投票效應」擊敗特朗普,2024年的「二次對決」難道不是結果早定嗎?其三,在民調穩定顯示選民大體不願看到拜登和特朗普的「複賽」,美國兩黨卻要人民「硬食」,這對於美國民主的境況又有何啟示?

特朗普涉企圖推翻2020年總統大選結果被起訴,他8月24到亞特蘭大(Atlanta)富爾頓縣(Fulton County)監獄投案,並被拍下「疑犯大頭照」(Mugshot),成為首位被拍下這種照片的美國前總統。(Fulton County Sheriff's Office via 路透社)

特朗普依然是「主角」

如果說特朗普作為一個政治現象對世界帶來了什麼教訓,「沒有任何宣傳是負面的」也許是其中的一大要點。今天在共和黨總統初選中,政治素人兼生物科學企業投資者拉馬斯瓦米(Vivek Ramaswamy)之所以能在短短幾個月內民望急漲數倍至接近10%,直迫人們一度認為有機會取代特朗普的佛羅里達州州長德桑蒂斯(Ron DeSantis),就是因為他來者不拒的接受媒體曝光機會,甚至連即席表演饒舌音樂也不放過。

同樣道理,當整個共和黨政壇都在尋找可以取代特朗普的政治人物之際,特朗普本身就變成了人們不能逃避的話題。像前新澤西州州長克里斯蒂(Chris Christie)般擺明車馬的反特朗普宣傳,特朗普依然是其中主角;像前副總統彭斯(Mike Pence)般高舉無人能超越憲法,其暗批特朗普企圖推翻選舉結果的訊息也非常明顯;像德桑蒂斯般炒作性別議題、打文化戰爭、在佛州落實一系列保守派政策以將自己包裝成「沒有特朗普的特朗普主義者」或者「能做實事的特朗普」,其競選賣點的主角也是特朗普;就算是奇兵突出的拉馬斯瓦米,他的政治路線明顯是一博「執死雞」,對特朗普絕不批評,希望特朗普若因司法問題而被迫退出,他自己將能成為特朗普的唯一傳人——這種策略之中的主角也是特朗普。

8月23日共和黨總統初選首場辯論中的德桑蒂斯和拉馬斯瓦米。(Reuters)

本來在野的特朗普是有可能會被遺忘的,但是司法正義的執行卻難以不追究特朗普試圖推翻2020年選舉結果的種種潛在刑罪,而其非法帶走、收藏政府機密文件的案情,如果用陰謀論去解讀,幾乎是特朗普自導自演吸引司法部來起訴他的劇情一般(按:特朗普四大刑事官司中只有紐約的「豔星門」偽造商業文件案頗為牽強,有較強政治意味)。於是,當特朗普一躍變成美國史上首位被刑事起訴的總統之際,其主角地位就變得更為鞏固,在共和黨內的民意支持也急速反彈,一掃特朗普導致共和黨去年中期選舉只得慘勝的陰霾。

要擊敗特朗普,唯一的辦法就是要讓人們忘記他。這一點,共和黨人以至民主黨人多年來卻一直未有學懂。

「拜登躺着贏」的迷思

對於特朗普「躺着」贏出共和黨總統初選的難避局面,不少深恨特朗普的民主黨人大概是心中暗喜的。在這些人眼中,特朗普根本是一個不知羞恥的小丑,美國選民雖然無知者眾,但2020年的選舉結果早就說明,當時在疫情期間幾乎是在家競選(按:相對於特朗普大搞集會)、年紀老邁、本身也沒有什麼政治魅力的拜登也能擊敗特朗普,箇中原因明顯是大多數難以接受特朗普「再做四年」的選民最終也只能將選票投給唯一可以阻止特朗普當選的人。他們相信,2020年如此,2024年也必如此──這個人是拜登與否並不重要。

拜登本年6月以來四出參訪基建、工廠,宣傳自己的所謂「拜登經濟學」,以顯示其對勞工的支持。(Reuters)

而在知識份子的層面,民主黨人對於拜登的支持更為明確無誤。對他們而言,相較於任內只得一項「減稅」和一項「新冠疫苗研發」政績的特朗普(按:由於力推疫苗接種的是拜登,如今特朗普已不當疫苗研發為其政績),拜登的三大法案(基建、晶片、氣候和藥價)對美國整體的發展而言有着深遠的影響,重拾起聯邦政府建設國家的角色,建立起新時代的產業政策,使美國成為應對氣候轉變的前列國家,逐步改變資本主義社會的結構性不公,完勝特朗普的只談不做(特朗普任內「每周也是基建周」已是華府老掉大牙的笑話)。

他們認為,拜登的民望之所以自2021年8月從阿富汗撤軍以來就在谷底徘徊,全因大多平時不關注政治的選民對其政績並不知情,只要民主黨把握時間落力宣傳,最終將會讓民眾理解到拜登的成就。大選政治熱潮還未到,可算是不少民主黨政治顧問整日掛在口邊的口頭禪。

問題是,拜登本年6月以來已四出參訪基建、工廠,宣傳自己的所謂「拜登經濟學」,但其支持度始終沒有明確的回升趨勢,在大選全國民調之中對上特朗普只有「50-50」的勝算。如果按總統任期階段的民意調查歷史來看,拜登的民望只稍高於卡特和特朗普,而後兩者也是連任失敗的總統。更值得民主黨擔心的是,即使是在民主黨的票倉州份,例如在2022年中期選舉中導致民主黨失掉國會眾議院控制權的紐約州,拜登對特朗普的領先差距已收窄到十數個百分數,是2020年投票結果的一半左右,可見拜登如何不得民心。

2023年8月21日,美國總統拜登(Joe Biden)和第一夫人吉爾(Jill Biden)到夏威夷毛伊島視察災情,包括到受災嚴重的拉海納(Lahaina),會見當地民眾及救援人員。 (Reuters)

拜登的致命弱點始終是在其老態龍鍾的觀感。雖然拜登只比特朗普年長3歲,但一項8月底的美聯社民調就顯示有高達77%的美國人認為拜登太老、不能有效執行總統職務,而只有51%受訪者對特朗普有同樣意見。另一項在8月底進行的《華爾街日報》民調也得出同一結果,比例是73%對47%。而使拜登競選工程更為艱難的是,其若遭不測將臨危受命的副總統賀錦麗(Kamala Harris)支持度比拜登還要低。

從此等情勢來看,雖說特朗普可算是唯一有可能被拜登擊敗的共和黨人(按:試想像拜登同比他年輕近40年的德桑蒂斯同台辯論),但拜登絕對不能躺着贏。他有沒有足夠精神去密集進行競選活動是一個重大問題。而如果美國經濟在高息環境下陷入衰退,又或者通脹維持高位不下,「拜登經濟學」的政績宣傳更有可能弄巧反拙,變成特朗普的攻擊口號。

不民主的民主?

拜登再對特朗普的難逃厄運,突顯出美國兩黨制的缺陷。雖然美國政府理論上是民選產生,但美國的多數者勝選舉制度造成的兩黨霸權已使透過黨內成文或不成立機制反映出來的黨意壓過了民意。

8月26日,美國加州洛杉磯,一間衣服印刷店展示多款印有前總統特朗普「疑犯大頭照」 (Mugshot)的商品。(Reuters)

如果說民主、共和兩黨的一般選民有何政治共識的話,對政界的不滿可說是其中表表者。根據一項7月的美聯社民調,雖然有高達七成選民認為法律應該反映大多數美國人的意願,但在所有重要議題之上,包括移民、政府開支、墮胎政策、槍械政策、性別或性取向問題、經濟、環境與氣候轉變、醫療等,都有超過五成甚至六成的民眾認為美國的法律和政策不能反映大多數美國人意願。

同一民調也顯示,只有一成美國人認為美國民主體制運作得很好或極好。2024年的總統選舉就反映出這一點:一邊是七成人都認為太老的拜登,另一邊則是將派軍隊直接到墨西哥掃毒等極端意見主流化的特朗普。

在此背景之下,難怪目前美國確實有出現第三政黨的趨勢,也即是可能會由民主黨參議員曼欽(Joe Manchin)和共和黨前猶他州州長、前駐華和駐俄大使洪博培(Jon Huntsman)領軍參選的「無標籤黨」(No Labels)。諷刺的是,在根深蒂固的兩黨制之下,「無標籤黨」的介入只會是幫了特朗普一把去拆走拜登的選票,無助改變美國的民主困局。

對於美國政治,我們雖然只是隔岸觀火,但設身處地去想,在投票站拿着2024年大選選票的選民心中是有多麼的無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