崩潰論、威脅論到「過度依賴論」 對中國愈恐懼愈無奈
歐盟外交暨安全政策高級代表波瑞爾(Josep Borrell)上個月在七大工業國組織(G7)外長會議上表示,「西方國家需要減少對中國的依賴,但是不應將中國與俄羅斯歸為一類」。北約秘書長斯托爾滕貝格(Jens Stoltenberg)在北約外長會議上也稱,「(烏克蘭戰爭表明了對俄羅斯能源的危險依賴)這也應該促使我們評估我們在供應鏈、技術或基礎設施對其他獨裁政權的依賴,尤其是對中國的依賴」。
「減少對中國的依賴」,成為越來越主流的歐洲國家內部的聲音,之前德國總理朔爾茨(Olaf Scholz )訪華後,中遠入股漢堡港案又在歐盟層面上引起大量爭議。以德國為典型代表的歐洲經濟日趨依賴中國的問題,是政界、學界、商界熱議的話題,但各自「訴求」並不一致。
經濟數據反映,中歐貿易保持穩定增長趨勢:中國保持歐盟第一大貿易伙伴地位,歐盟繼續成為中國第二大貿易伙伴,這充分反映出中歐貿易強勁的韌性和活力。這是扎扎實實「做」出來的結果。而一些歐洲政客炒作的所謂對中國資本和產能的「過度依賴論」,則是站著說話不腰疼的「話術」。
從「中國崩潰論」到「中國威脅論」,再到如今的「中國依賴論」,如果說「中國威脅論」,折射出的是一種恐懼心理,自然就會生出敵意。那麼,「中國依賴論」折射出來的是恐懼敵意的升級?還是更多的一種無奈心理呢?
打造「崩潰論」到「依賴論」
20多年前,當中國的改革開放取得了初步的成果之後,「中國崩潰論」開始在美國出現。2011年《外交政策》雜誌發表文章《中國即將崩潰:2012年版》,文中說,「有利中國經濟的國內因素和國際環境已變,中國經濟可能步上日本式持久經濟衰退、甚至經濟崩潰」,似乎中國不「西化」就會走向崩潰。然而,中國非但沒有崩潰反而取得了人類歷史上空前的發展成就,中國在「圍追堵截」的逆境中實現超級強國的回歸,「中國威脅論」自然而然就產生了。
然而,「中國威脅論」是一把雙刃劍。既可能引發世界對中國復興強國產生莫名的憂慮,同時也讓世界對中國產生更大的恐懼。對於世界上大部分國家來說,不願、也不敢與中國正面為敵,不敢完全追隨美國的遏華戰略,當然,也怕成為陣營對抗的犧牲品。因此,「中國威脅論」也並沒有造成太大的聲勢。
「中國威脅論」與美國的對華「脱鈎」戰略有着極大的關係。最早接受中國的改革開放道路,原本是想引導中國「西化」,也就有了所謂的接觸中國戰略。然而,在與西方的接觸交融中,中國自身在建立了一個強大的經濟體系之後,並沒有「西化」,更沒有受到美國經濟的控制。如今的中國反而成了世界經濟最重要的動力源,成為了國際事務的主力,這也就意味着中國影響力的快速提升。而影響力的提升本身就是在塑造中國在國際上的領導力。中國的復興崛起過程,也註定了世界秩序體系的重建過程。中國不爭霸,美國的霸權卻因為中國影響力的提升而削弱。這是美國人最不希望出現的局面。
那麼,「中國依賴論」又從何而來?為何這個聲浪比較集中在歐洲?對於歐洲來說,儘管清楚對華合作才能化解自身的危機和難題,可是眼看着中國領導力的快速提升,顯然嚴重的衝擊了歐洲固有的心理優勢。中國道路的成功,即使不是對西方道路的全盤否定,也是否定了西方道路模式制度價值觀體系的唯一性。中國的復興崛起,就是對西方文化文明價值觀的直接衝擊。衝擊了歐洲人的心底優勢,衝擊了白人至上,這是歐洲難以接受的。因此,明知與華合作能夠化解和走出危機,明知對華合作可以共贏,但共贏的結果是失去了西方的中心地位,或失去了「白人至上」,這就難以接受了。
歐洲擺脱中國依賴的矛盾
對歐洲來說,脱鈎不可取,擺脱中國依賴又何嘗容易?不依賴中國,就得依賴美國,可問題是美國「優先原則」又決定了美國實在是靠不住。其實,是否堅定走擺脱中國依賴的道路,歐洲人心裏也沒譜。而目前的猶豫不決,也並不是一點道理沒有。歐洲要獨立自主,特別是法、德兩個大國堅定的要自主,這本身就是要擺脱對美國的依賴,當然也包括對華依賴。
歐洲的共識是堅定的維護全球化進程,反對單邊主義,建立多極世界格局。全球化本身就是意在增加全球之間的相互依賴,建立起一種相互依賴的經濟和利益體系,或者說最大程度上的形成一損俱損一榮俱榮的局面,才能避免被超級大國的控制。實際上,全球化與中國倡導的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內涵相似。正是基於此,歐洲才輕易不敢下與中國脱鈎的決心。因為這與歐洲戰略目標相悖,更與資本主義自由市場經濟精神相悖。只是目前中國在高科技和核心製造領域裏取得的發展太神速,已經開始追上甚至於遠超歐洲,歐洲國家心裡吃味,心有不甘。
中國對世界經濟的貢獻力第一,這對處於衰退階段的歐洲來說就是最大的機遇。不能擺脱對中國的依賴,也無法擺脱對中國的依賴。如果不想走冷熱戰式老路,如果不想被美國永久性控制,如果還要想繼續推動全球化進程,如果還想建立多極世界格局,就無法與中國脱鈎。
其實目前的形勢很明顯,在對華脱鈎或擺脱中國依賴問題上,美歐內部存在巨大的分歧。而廣大的亞非拉第三世界或非西方世界國家或聯盟,都在迅速藉機加強對華合作關係。
擺脱對華依賴也好,與中國脱鈎也罷,在傷害中國的同時,也是在傷害美歐自己,而對於美歐的傷害顯然遠大於中國,美歐心裏很清楚。儘管「中國依賴論」不代表對華敵意的升級,但也更多表示出來一種無奈或不甘心。
無論是誰 打鐵還需自身硬
但其實對於整體的局勢,歐洲也不乏清醒的聲音。德國《商報》以"德國經濟真正的中國問題"為題,刊發總編社論指出,德國聯邦政府正在醖釀新的對華戰略,其目標是降低對華經濟依賴性。但是德中經貿關係的最緊迫問題並非依賴性。
《標準報》也以《歐洲經濟戒除中國》為題,刊發了由奧地利宏觀經濟學家Klaus Weyerstrass撰寫的評論,指出歐洲要想擺脱依賴中國,首先還是要練好內功。
「對單一供貨方高度依賴的後果,歐洲人正在俄羅斯能源問題上痛楚地感受着。歐洲對華依賴則與對俄依賴有着本質不同:俄羅斯幾乎只供應天然氣,中國則還生產許多高科技產品。後者不僅僅對歐洲企業產業有着重要意義,也對能源轉型至關重要。」
隨後指出,要緩解這樣的單方面高度依賴,歐洲需要讓其供應鏈變得多樣化,與此同時,為本土研發提供資助也有助於產業鏈回歸,此外,舊設備回收循環利用也是既降低對中國產能也降低對中國原材料依賴性的有效手段。
「這些舉措,都需要歐洲層面上的協同一致,需要一套中長期的戰略。如果能夠做到這幾點,歐洲近年來的危機就有望轉化為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