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總理朔爾茨率12家企業代表團訪華 為何成中歐關係標誌事件?
德國總理朔爾茨(Olaf Scholz)l11月4日開啟其首次訪華之旅,隨行的德方經濟代表團也成為國際關注的焦點。在中德經貿關係出現一些雜音的當下,此次訪問無疑傳達出德國工商業對中國市場的重視。
本文獲《觀察者網》授權轉載。
德媒披露的消息顯示,此次隨朔爾茨訪華的商界領袖來自多個行業,他們代表的企業每年在華營收高達數百億歐元。相關專家指出,這些具有代表性的德國高管隨朔爾茨訪問中國,證明任何想讓中德經貿關係疏遠的「離心力」都比不上中國經濟發展帶來的巨大吸引力。
與此同時,德國政府消息人士對路透社表示,法國總統馬克龍(Emmanuel Macron)曾向朔爾茨建議一同訪華,但朔爾茨拒絕了這一提議。
100多家公司申請,12家獲批
「這些德國商界領袖與朔爾茨總理一起前往北京」,德國《商報》最近公佈了此次跟隨朔爾茨訪華的來自12家德國知名企業的高級商業領袖代表團。
這其中,2018年陪同德國前總理默克爾訪問過中國的德國化工巨頭巴斯夫首席執行官馬丁·布魯德米勒此次也在隨行名單上。巴斯夫也是最近投資中國最大的德國企業之一。該公司最近宣佈,將在2030年前投資100億歐元,在中國廣東省湛江市建設新的「一體化基地」,這也是巴斯夫有史以來最大的單筆投資。
除了巴斯夫,多家德國企業在訪華前宣佈「加碼」投資中國。此次訪華團中,來自汽車企業的兩位CEO備受關注——大眾汽車首席執行官奧利弗·布魯姆(Oliver Blume)和寶馬集團董事長奧利弗·齊普策(Oliver Zipse)。大眾集團最近宣佈,計畫投資約24億歐元,與中國智能晶片公司地平線成立合資企業。寶馬也透露,將再投資100億元人民幣擴大在中國的電池項目投入。
除上述德企高管外,西門子、瓦克化學集團、阿迪達斯(adidas)、嬰兒食品製造商喜寶、製藥公司拜耳以及加熱技術公司Geo Clima Design的負責人也在名單之中。
據德國《商報》此前報導,100多家公司申請政府專機上令人羨慕的座位,最終12家獲准,因為中國的商業從未像今天這樣重要。分析稱,此次跟隨朔爾茨訪華的德國商界領袖雖然人數不多,但份量十足,既包括來自汽車、化工、製造業等德國傳統優勢產業的代表,也包括德國拜恩泰科(BioNTech)等新興的生物科技公司,覆蓋了中德經貿中的重點領域與潛力行業。
他們與中國市場關係多密切?
《環球時報》記者梳理上述12家企業的公開資料發現,有的企業2021年在中國或大中華區營收總額達數百億歐元。化工巨頭巴斯夫在華的銷售額是最高的企業之一。根據巴斯夫發佈的2021財年年報,該公司面向大中華區客戶的銷售額約為120億歐元。目前,大中華區是巴斯夫全球第二大市場。
2021財年,總部位於慕尼黑的瓦克化學集團在中國的銷售額創下新高,達到17.9億歐元,相比2020年增幅高達75%。瓦克化學集團在其官方新聞稿中表示,業績大幅增長主要歸功於公司強大的產品組合完美契合中國加速向低碳發展趨勢,以及多數產品售價的攀升。
此外,大眾與寶馬兩家德國汽車集團及其合資企業2021年在華交付汽車超過400萬輛。默克、拜耳、阿迪達斯等企業2021財年在中國或大中華區銷售額也均高達數十億歐元,分別達到28.87億、38.56億和46億歐元。
在一些人鼓吹「中歐經貿脫鉤論」之際,此次隨朔爾茨訪華的一些德企高管公開強調兩國經貿關係重要性。巴斯夫首席執行官布魯德米勒近日接受德媒採訪時表示,「即將到來的訪問是願意與中國進行對話的良好訊號」。
朔爾茨訪華創下幾個「首次」
按照雙方透露的行程,朔爾茨此訪的時間不長,但卻是一次“正式訪問”,在當前動盪的世界格局大背景下,這場跨越歐亞大陸的訪問,看點很多,頗受矚目。國際輿論對朔爾茨此訪標註了多個標籤:
一、這是朔爾茨就任德國總理以來首次訪華。
就中德關係來說,中國上次接待德國總理到訪還是在2019年9月,當時,時任德國總理默克爾進行了其任內第12次訪華。
3年來,百年變局疊加世紀疫情,無論是世界局勢,還是中德、中歐關係都增添了更多「不確定」,今年是中德建交50週年,兩國領導人這次面對面會晤,意義不言而喻。
二、這是中共二十大閉幕後首位訪華的西方大國領導人。
西方輿論將中共二十大稱為「數十年來影響最大的」一次歷史性會議,朔爾茨此訪距離二十大閉幕不到兩週,特殊的時點是外界觀察此訪的另一個視角。
在朔爾茨之前,中國這波主場外交迎來的客人還包括越共中央總書記阮富仲、巴基斯坦伊斯蘭共和國總理夏巴茲•謝里夫、坦桑尼亞聯合共和國總統薩米婭•蘇盧胡•哈桑,有海外媒體就評論稱,密集接待國際政要到訪,也是中國踐行「以自身發展為世界創造更多機遇」的承諾。
三、這是新冠疫情發生以來歐洲國家領導人首次訪華。
不得不說,朔爾茨此次訪華,是在排除不少雜音干擾的背景下成行的。在冷戰思維抬頭和意識形態偏見的裹挾下,在一些西方國家,反華日益成為所謂的「政治正確」。有評論稱,而在當前烏克蘭危機持續、能源危機蔓延的歐洲,對華應該保持何種態度,可以說,朔爾茨的訪華,本身就是一個強烈訊號。
無可取代
作為歐洲經濟的「火車頭」,多位觀察人士認為,朔爾茨的此次訪華也是中歐關係的一次標誌性事件。
11月4日,路透社援引德國政府消息人士稱,法國總統馬克龍曾向朔爾茨建議一同訪華,但朔爾茨拒絕了這一提議。
近年來,中歐關係呈現出較為複雜的多面性。一方面,中歐互為彼此的重要貿易夥伴,按照中國商務部的資料,今年1-8月,歐盟對華投資同比增長123.7%,歐洲企業「用腳投票」持續看好中國市場,希望深化對華合作。
另一方面,在逆全球化浪潮,以及美國對華遏制的脅迫施壓和拉幫結夥下,歐洲政壇上,鼓噪對華強硬或者「脫鉤」、「斷鏈」的聲音一直不絕於耳。
而在德國,俄烏衝突引發的能源危機,已經導致該國經濟前景黯淡。德國主流經濟研究機構發佈的秋季經濟預測聯合報告預測,德國在2022年下半年和2023年年初將陷入衰退,2022年和2023年年度GDP增長率分別為1.4%、-0.4%。
朔爾茨今年10月11日在出席柏林機械工程峰會時明確表態支援全球化,並強調「脫鉤將是完全錯誤的道路」,必須與「包括中國在內的許多國家開展貿易」。資料顯示,德企正在加速對華投資。美國諮詢公司榮鼎集團9月發佈的一份報告也顯示,德國是在華歐洲企業投資最大來源國,2021年新增投資佔比高達46%。
復旦大學歐洲問題研究中心主任丁純稱,逆全球化浪潮、烏克蘭危機、能源危機等,讓歐洲感受到自身的相對衰弱,再加上美國的誘導脅迫,一邊,歐洲的不安全感上升,另一邊,歐洲經濟又更加需要中國巨大的市場和相對完善的供應鏈。
「安全上依賴美國的歐洲,短期內實現戰略自主的難度很大,但朔爾茨訪華本身可以視作中歐關係的一個標誌性事件。」外交學院國際關係研究所教授李海東表示,此次高訪成行以及隨行的經濟代表團已經說明,以務實態度處理對華關係,是歐洲最現實的需求。
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歐洲所所長崔洪建對《環球時報》表示,此次朔爾茨訪華的一個重點是需要和中方共同確認未來兩國經貿合作的重點。汽車、製造業等領域是中德傳統的經貿合作領域,相關德國企業也繼續擴大在華投資,這需要中德雙方提供相應的政策環境,以鞏固這方面的合作。商務部研究院國際市場研究所副所長白明表示,任何鼓吹「中德經貿脫鉤」的人都需要回答一個直接的問題:德國企業在中國失去的,在哪裡能夠彌補?
最近,兩則有關中歐經貿的兩條新聞被媒體聚焦:一則新聞是,10月26日,中國首趟境內外全程時刻表中歐班列從西安出發駛往德國杜伊斯堡。中歐班列,這條平均每天有42列火車穿梭在中國和200個歐洲城市間的交通紐帶,運輸時效更高,市場競爭力更強。
另一則新聞是,繼電熱毯之後,中國國內流行的「光腿神器」(保暖連褲襪),在歐洲10月以來的銷售額,環比增長一倍多,受到荷蘭、德國、法國等多國女性消費者喜愛。
如專家所言,無論從哪個角度來看,歐洲和中國都是深度融合的經濟體,中歐沒有根本利害衝突,合作遠大於競爭,共識遠大於分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