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軍對華新戰略|棄用「C4ISR」
1月15日,美海軍俄亥俄級核潛艇「內華達」號罕見露面,公開停泊關島海軍基地,被認為是在向中國釋放信號。隨着中國軍事實力的增強,美軍一直在積極應對,為此推出多個新的作戰構想。
進入新世紀以來,美軍最鮮為人知的標籤之一,便是「C4ISR」。C4ISR是一個集成系統的總稱,其中C代表指揮、控制、通信、計算機,因英文開頭字母均為C,故稱為C4。I代表情報,S代表電子監視,R代表偵察(C4: Command, Control, Communications, Computers; ISR: Intelligence, Surveillance and Reconnaissance)。
作為訊息化作戰平台,C4ISR被視為美軍的神經中樞,是其戰力的倍增器。2001年,美軍又在C4ISR中增加「殺傷(kill)」,形成C4KISR概念,亦即「從發現到摧毀」的一體化作戰殺傷鏈。
這是一個極為垂直的指揮系統,單鏈條涵蓋偵察、監視、情報、計算、通信、指揮、控制、殺傷等各環節,在「極其放任的環境中」,美軍操作員甚至可以在本土基地的辦公樓裏,操縱無人機在中東獵殺恐怖分子。
在美軍的歷次局部戰爭中,C4ISR發揮了重要作用,如在中東戰場的低烈度衝突中,美軍依靠其高效指揮平台,對反應遲緩的中東軍隊造成嚴重打擊。
之前美軍無人機在阿富汗誤殺平民引發各界譴責,其操作員自稱工作就像玩遊戲一樣,在美國本土操控無人機出現在中東多國以及部分非洲國家的上空,「我們的工作就是瞄準、點擊、射擊」,「按下一個按鈕就可以讓千里之外的目標灰飛煙滅。」這固然是殘酷的案例,但從一個側面體現出美軍C4ISR鏈的高效和簡潔。
不過面對安全格局的改變,美軍正在考慮對C4ISR做某種程度的棄用,以使其繼續對潛在威脅保持優勢。
多種訊息顯示,美軍正在建立一套空、天、網絡空間傳感器組成的一體化「殺傷網」,通過將傳感器數據與其他數據網絡快速整合,確保拒止條件下訊息的持續穿透組網能力,以便在更快時間、更廣空域內實現發現、鎖定、跟蹤與評估能力,從而更高效地制定戰術決策,更快地實施打擊。
該「殺傷網」將實現其基本組成系統,即信號情報(SIGINT)、網絡戰(CW)、電子戰(EW)和武器,在硬件和軟件上的集成融合,也將實現C4ISR概念(指揮、控制、計算機、通信、情報、監視和偵察)到SNAI(傳感器、網絡和人工智能) 的演變。
這種演變的背景是,在美軍新的作戰構想中,C4ISR已變得極為脆弱。這一殺傷鏈的優勢在於簡潔高效,而缺點這是任一環節出現故障、錯誤,或被地方干擾、摧毀,都將導致鏈條斷裂,從而致使整個鏈條功能失效。
在中東戰場,當地軍隊缺乏足夠的立體作戰能力,無法對C4ISR造成有效干擾,這是美軍取得戰果的重要原因。但當對手變為中國或俄羅斯,美軍的殺傷鏈難以保持安全無虞,對其有效組織戰力形成深度威脅。
而「殺傷網」的關鍵則在於其節點高度分散,具有良好的韌性和較多的冗餘節點,沒有缺之不可的關鍵節點。這使得對手很難對「殺傷網」進行致命破壞,即便其中部分節點遭癱瘓或出錯,也不影響美軍發揮整體作戰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