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軍對華新戰略|「馬賽克戰」劍指南海

撰文:呼延朔
出版:更新:

在21世紀的第二個十年,隨着中國軍事力量的快速崛起,加之美國對全球安全態勢的研判發生轉變,認為恐怖主義已不構成其主要威脅,一系列針對中國的軍事戰略應運而生。

「馬賽克」戰(Mosaic Warfare)即是其中典型。

2017年,美國戰略與預算評估中心(CSBA)和大西洋理事會(ACUS)聯合提出「馬賽克」戰構想,背景是在21世紀的某一年介入「由南海領土爭端引發的一場有限規模的戰爭」,並期望這一構想能幫助美軍在軍事衝突中佔據優勢。

當年8月,美國國防高級研究計劃局(DARPA)在前述構想的基礎上,正式公布「馬賽克」戰作戰概念——「贏得或遏制未來衝突的升級概念」。

DARPA稱,「馬賽克」戰是集中應用高新技術、利用動態、協調和具有高度自適應性的可組合力量,同類似搭積木的方式,將低成本、低複雜度的系統以多種方式鏈接在一起,建成一個類似「馬賽克塊」的作戰體系。

2019年,DARPA發布《馬賽克戰:恢復美國的軍事競爭力》報告,對「馬賽克」戰提出更高要求,明確將通過打造一個以具有先進計算能力為基礎的傳感器、前線作戰人員和決策者組成的具有高度適應性的網絡,根據戰場情況的變化和作戰需求,迅速自我聚合和分解,完成各種作戰任務。

2020年,CSBA發布《馬賽克戰:利用人工智能和自主系統來實施決策中心作戰》報告,對「馬賽克」戰作了更為詳細的描述。報告中說,將用「數量更多的、體積較小的、功能較少的作戰單元,納入更多無人系統、自助系統和人工智能元素,通過實施以馬賽克戰為特點的決策中心戰來戰勝對手。這種以決策為中心的作戰模式可以給敵人造成多個困境,以阻止他們打到目標」。

無人系統是「馬賽克戰」的關鍵要素。(微博@伊爾庫茨克航空工廠)

中國媒體曾刊文指出,美軍這一作戰構想的提出,主要出於四重考量。

一是有效應對日益增長的「反介入/區域拒止」挑戰,破解中俄兩國特別是中國不斷強大的該能力,實現美軍在作戰行動中的火力/行動自由。

二是尋求建立並長期保持美軍的技術領先優勢。二戰結束以來,美國先後提出三次抵消戰略,第一次是以核優勢抵消常規力量優勢,第二次是以訊息化的質量優勢抵消機械化的數量優勢,第三次則謀求建立某種持續創新的新常態,以確保美軍的長久優勢。

三是脱離武器裝備集成化發展模式。目前美軍的武器裝備已實現流水線生產、集成化總裝,但在產品功能不斷拓展、性能不斷提升的背後,是日益放大的開支和漫長的研發周期,這令美國不堪重負。

四是跳出過去「系統之系統」的體系集成模式。可以看到,「馬賽克」戰高度強調單元性和自主性,目的即是削減在體系層面的功能冗餘。

迄今為止,儘管「馬賽克」戰尚未進入美軍的作戰條令,但其內涵界定逐漸清晰,力量體系的構成與編程逐漸成型,指揮控制與管理方式逐漸確定,已可視為一個基本成型的作戰概念。

並且美軍各軍種對這一構想反應積極,以空軍為最先,其他各軍種相繼開展了不少相關的討論和研究,未來至少將成為美軍在西太區域的主要戰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