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軍對華新戰略|「分佈式殺傷」遏制中國海軍
1月15日,美海軍俄亥俄級核潛艇「內華達」號罕見露面,公開停泊關島海軍基地,被認為是在向中國釋放信號。隨着中國軍事實力的增強,美軍一直在積極應對,為此推出多個新的作戰構想。
在美國的戰略設計中,「第一島鏈」旨在從物理空間將中國的力量限制在固定區域,從而限縮後者的利益邊界,以實現美國在東亞權力格局中的主導地位。
但這一設想隨着中國海軍實力的增長正在被打破。美軍發現,不但是絕對優勢,在西太平洋地區,其相對優勢可能也已不復存在。
故而「分佈式殺傷」應運而生。其背景被認為有三,一是針對近20年美國水面艦艇部隊「守強攻弱」的問題;二是針對中國等國家日益提升的「反介入/區域拒止」能力,彌補美軍海上行動短板弱項;三是基於水面艦艇部隊的有限經費,通過改進升級提高其戰鬥力。
2014年,美國海軍戰爭學院舉行了一次兵棋推演,結果顯示配備有較強反艦能力的瀕海戰鬥艦的一方取得很大優勢。這次推演令美軍注意到自身水面艦艇反艦能力不足的現實。
2015年1月,美國海軍水面部隊司令發表論文《分佈式殺傷——重回制海權》,同年6月,美海軍成立「分佈式殺傷」專項工作組,研究論證這一作戰概念的方式和能力。
2016年,美國海軍發布《保持海上優勢的戰略設計》,確立「分佈式海上作戰」為海軍新的作戰概念,並在當年的「環太平洋」軍演中進行了初步檢驗。
2017年,美國海軍在《水面部隊戰略》中將「分佈式殺傷」上升為奪取海洋控制權的核心作戰概念。
2018年底,時任美國海軍作戰部長宣佈,「分佈式海上作戰」是美國海軍針對「強敵」開發的頂層作戰概念。
2020年,美國海軍新任作戰部長再次強調,分佈式編隊是美國海軍未來力量結構中的重點和優先選項,「分佈式海上作戰」是其作戰方式。
根據美國海軍的《水面部隊戰略》,「分佈式殺傷」是指「將作戰力量分散部署於廣闊的空間範圍、多個作戰域和各種搭載平台上,以獲取和維持海洋控制必須的作戰能力。」其核心概念是以隱蔽、分散、靈活地部署大量具有強大進攻能力的水面艦船,迫使對手分散其探測和火力資源,使其無法將傳感器和火力聚焦於己方的少數大型艦艇,從而最大限度地發揮己方突擊能力。
若做更為易於理解的表述,「分佈式殺傷」就是「凡船皆戰」——通過增加單艦的進攻和防禦能力,在廣闊的海域以分散的編隊部署,形成分佈式火力。
目前美國正在加速推進這一作戰概念的落實,着力於提升單艦火力打擊強度。如在2016年1月,美軍「伯克」級導彈驅逐艦用防空導彈集中了試射場中的護衛艦,同年7月,又在「環太平洋」軍演中驗證了在瀕海戰鬥艦上裝備反艦導彈的可能性。2021年8月,美海軍舉行「大規模演習-2021」聯合軍演,特別圍繞「海上分佈式作戰」「對抗環境中的近海作戰」等概念展開,探索適應「印太戰略」背景下新的作戰方式和戰術。
此外,美國國防部的《未來數年發展計劃》、美國會的《2017財年國防授權法》、美海軍研究署的《海軍科技戰略》、美海軍陸戰隊的《創新計劃》等,均將「分佈式作戰」視為重點。
美軍的這一動態值得中國予以關注,有媒體注意到,在「分佈式作戰」概念於美國出爐不久之後,中國軍事界即已有相關文章進行解讀,解放軍持續進行的海軍現代化進程、不斷提升的單艦能力,某種程度上也因應了這一西太平洋力量格局的變化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