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2+2|雙方都需要一場「失敗的會談」?

撰文:戴侖
出版:更新:

目前中國官方對於中國國際定位的表述,用的詞是中國正在「走近」世界舞台的中心。而新浪微博上24.5億閲讀量、116萬討論量,全球媒體的集中報道,至少說明正在阿拉斯加舉行的中美高層2+2會談,已經確定無疑地「走進」了輿論舞台的中心。

截止3月20日凌晨,新浪微博的熱搜榜前10中,有三條內容都是中美高層戰略對話,即便是中國國內的熱點話題,如此高的關注度也並不多見。中共政治局委員楊潔篪在會談中的「我們把你們想的太好了」、「你們在中國面前沒有資格說你們從實力地位出發同中國談話」、「美國不代表世界輿論」、「中國人不吃這一套」等表述,在社交媒體上幾乎有點「病毒式」傳播的意思。

即便是中國官媒報道中沒有收錄的那句「難道我們吃洋人的苦頭還少嗎」,也通過在會談現場的視頻觸達網友,在某種意義上向民眾普及了一下「外交場合原來也是可以這樣說話的」。英國廣播公司(BBC)亦認為,「洋人」這種強硬大白話出現在外交場合,「更多是說給中國國內的聽眾。」

原計劃幾分鐘的開場白,在雙方你來我往的拉鋸中,進行了將近一個半小時。很多西方媒體打出了與現場會談氣氛相匹配的標題,比如英國《衛報》用詞是「公開斥責」(publicly rebuke ),《獨立報》稱中美「公開會談中對撞」(clash at public talks),《泰晤士報》形容雙方「互嗆」(trade barbs),《金融時報》稱雙方「大拋指責」(hurl accusations),天空衛視新聞台(Sky News)的報道更直白:「開場很糟糕,雙方互相攻擊了一個多小時」。

3月19日,美國拜登政府上台以來的中美首次高層戰略對話在阿拉斯加安克雷奇舉行。(AP)

不少評論者認為美國國務卿布林肯(Antony Blinken)與白宮國安顧問蘇利文(Jake Sullivan)對於中方的表現似乎有些錯愕。畢竟此前剛剛結束的美日2+2會談,美日雙方發表了一份多處針對中國的措辭嚴厲的聲明,這或許讓美國有了「聯手制華」的心理優勢。中國方面的強硬顯然出乎了相當一部分國際輿論的預料。

中文互聯網上則是一片歡欣鼓舞之聲,「美國應該認清現實」、「這就是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國已經不是清朝末年的那個中國了」。流傳最廣的一張圖是一張經過拼接的圖片,上半部分是120年前《辛丑條約》簽字現場的合影,下半部分就是此次阿拉斯加會談的現場(2021年恰好是農曆辛丑年),顯然是想要表達出「強烈的對比」。

有觀察者對此感嘆,發生在阿拉斯加的事實,要「強過中國官方一萬次刻意的正面宣傳」。

《環球時報》總編胡錫進更發文指這場阿拉斯加會談可能會「載入史冊」,因為這是「中美兩大國前所未有的公開面對面交鋒,極具象徵意義」,既給美國國內政客「惡補了關於中國是誰的認知」,又給美國的一些盟友看看中國怎麼與美國打交道,「總主動招惹中國,別指望中國會對他們客氣」。

+1

這很容易讓人聯想到不久前,在參加中國全國「兩會」分組討論時,中國最高領導人習近平表示,今天中國的「70後、80後、90後、00後,他們走出去看世界之前,中國已經可以平視這個世界了,也不像我們當年那麼土了。」

所以有國際媒體表示,阿拉斯加的唇槍舌劍,正是為習近平的「中國已經可以平視世界」作出註解,堪稱「一場平視世界的外交演練」。

對此,俄羅斯外交部發言人扎哈羅娃(Maria Zakharova)對中方的表現頗為讚賞,她在自己的Facebook上轉載了中美阿拉斯加首場對話的視頻,並寫道「當美方試圖故意貶損夥伴方時,這才是應該如何在他們面前『就座』的方式。」

但在3月19日的中國外交部記者會上,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的記者就在提問中引用美方官員的話,稱中方來阿拉斯加「似乎更傾向於作秀,更聚焦的是戲劇化表現而非實質性會談」,並將中國官方媒體和社交媒體上把楊潔篪的發言做出的圖片稱為「紅底黑字的『大字報』」。

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趙立堅表示,中方在有關消息稿中明確表達了中方的立場,指是由於美方不遵守事先有關發言時間的約定,是美方挑釁在先,挑起爭端在先,所以雙方從一開始在開場白的時候就充滿了火藥味和戲劇色彩,這不是中方的初衷。

不過在中文互聯網大V「兔主席」看來,美國才是作秀的一方。在布林肯與蘇利文的開場白中,兩人一如既往的在新疆、香港、台灣等問題上批評中國,並指責中國破壞國際規則、「用經濟手段脅迫其他國家」等。

更關鍵的是,兩人花了相當的篇幅去講「美國故事」:美國總統拜登(Joe Biden)上任以來在抗疫方面取得了怎樣的「巨大成就」,穩定和復甦經濟,特別是着力宣講美國制度怎麼優越,價值如何崇高,人民如何優秀,如何能夠發現錯誤改正錯誤,如何有一顆持續改善自己和追求完美的心,如何在一次次困難中變得更強等等。

這些內容顯然與本次中美高層戰略會談沒有直接關係。「兔主席」認為,這些話的受眾,很明顯並不是坐在對面的中國外交官,而是美國媒體與國民、西方輿論及美國要爭取的傳統盟友。

會談的火藥味漸濃也就不難理解——「你就不是來跟我進行雙邊談判的,你關心的其實是台下和幕後觀眾,你關注的是他們的反應,你請我來只是把我當成你遊說本國選民、說服本國政客、拉攏其他國家的工具。」

在這個意義上,楊潔篪的講話其實是中國對過去幾年針對美國積累的不滿和怨氣的集中表達,「憋了很久的話都拿出來不吐不快了」。以美國的種族不平等及暴力問題等為例,楊潔篪對美國的制度進行了正面的、直接的批評,指出了美國民眾對自己政府、政治的不滿和失望,指出了世界輿論對美國看法的變化,而且毫不客氣地指出,美國是在轉移自己國內的問題和矛盾。

「在這樣的場合下,中國最高級別的外交官,面對美國最高級別的外交官,對美國制度、國內政治、外交提出這樣的尖鋭批評,在當代史上應該是非常罕見的。」

中方代表團犀利的反擊恐怕不只是出乎了美方代表團的意料,國際輿論也普遍感到驚訝。(Reuters)

值得注意的是,中方還瞄準了美國之前的小動作,特別是美國在中國代表團飛赴阿拉斯加之前以香港問題為由制裁中國官員的做法,「希望基於此獲得談判優勢的小算盤」,當面予以反駁。

其實早在中美確定要在阿拉斯加舉行高層2+2會談以來,包括中國駐美大使崔天凱在內,不少聲音都表示不用對這次會談抱有太大期望。而首場會談進行的如此緊張刺激,或許更會讓不少人覺得拜登政府對中國「原來也這麼不友好」。

但在一些評論者看來,如果說布林肯和蘇利文代表了美國民主黨政府的對華態度,在目前美國的語境下,已經算是「好」的了。民主黨的核心目標是推動美國國內的左翼政策,解決本土問題。但經過特朗普(Donald Trump)執政的四年,極右翼和民粹已經改寫了美國政治,限定了民主黨的選擇。「處於被動地位的民主黨需要順應和呼應共和黨設定的議程,否則很難推動自己的左翼政策。」

而兩黨目前唯一的共同語言,就是「對付中國」。所以,「民主黨需要通過攻擊和打擊中國『攢人品』」,籍此獲得共和黨政客和中低層白人的更多支持,並尋求推動其在美國國內的政治經濟社會政策及議程(例如種族平等、最低工資及各種減貧扶貧、醫療改革、教育政策改革等)。

同時,布林肯和蘇利文在開場白講話中強調美國奉行「多邊主義」,顯得頗為突兀,其實也是在說給美國的盟友聽,包括說給美國的勢力範圍國家以及美國想要拉攏的那些國家。

由此可見,美國的外交議程中,拉攏盟友是第一位的,中國等議題都是後話,所以在同中方會談的時候也不忘了說自己最需要說的內容。有觀點認為,為了修復與盟友的關係,「如果需要犧牲和中國的關係,(美國)也是在所不惜的。」

內政優先於外交,外交政策中盟友優先於中國。無論是美國國內的政治動員,還是面向盟友的國際動員,中國都是美國的「資源、籌碼、潤滑劑」。

這也是為什麼來自北京的安邦智庫(ANBOUND)提前預測中美阿拉斯加會談將是一次「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的「勉力之行」。中美兩個大國的確有必要重啓溝通與對話,即使雙方有明顯的分歧和地緣政治摩擦,但雙方都無法忽視並繞開對方。基於理性,中美兩國必須着眼於大局,打開溝通窗口,這樣才能打破僵局,避免誤判。但另一方面,目前兩國基於各自面臨的問題和形勢,對此次會談達成有效的成果又不能抱過高的希望,一次「不怎麼成功的會談」對於雙方都是可以接受的。

何況在一些分析人士看來,當中美「公開吵」了以後,「雙方接下來的對話反而能多些理性和務實」。據一些國際媒體報道,雖然開場部分比較激烈,但後續雙方又閉門進行了實質的、嚴肅的、直接的會談,在兩個小時內各自陳述了自己的立場和優先考慮,進度超過預期,氣氛也有所緩和。

中國外長王毅似乎也在間接證實這一點。到中美高層戰略對話第二場會議結束後,王毅對媒體表示,第二輪會談還算順利,談了很多地區問題,之後的第三場會議還有很多問題要談。有記者追問第一輪會談時的緊張氣氛,氣場向來強大的王毅表示,「談不上緊張,雙方闡述各自的立場」。到最後會談結束,楊潔篪亦形容會談有建設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