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貿易談判趕不上中國開放的速度
美國是中國加速改革的重要推動力,但倘若中美談判再受阻,為了從中國獲得更多「讓利」而發起貿易戰的美國,未必能比世界其他國家從中國獲得更多的紅利。
據中國官方媒體《新華社》12月23日報道,「為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全會以及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推進貿易高質量發展」,「積極擴大進口,激發進口潛力,優化進口結構」,中國經國務院批准,將自2020年1月1日起,對850餘項商品實施低於最惠國稅率的進口暫定稅率。
國務院關稅稅則委員會辦公室表示,這些措施調整將「有利於降低進口成本,促進國際國內要素之流動,推動建設更高水平開放型經濟新體制;有利於提高對外開放水平,拓展貿易發展新空間,加快高標準自由貿易區建設;有利於與其他國家和地區共享發展成果,開創開放合作、包容普惠、共享共贏的國際貿易新局面」。
在這些官方表述之餘,《紐約時報》、彭博新聞、《衛報》等西媒的看法是更為直接的:中國此舉是要與特朗普保護主義行為「割席」,中國是要在中美貿易戰檔口證明自己的改革開放承諾,等等。
不過這些都是「顏面」功夫,中國此舉的實際意義,也恰如不少媒體所提及,是為了應對中國企業和國民對進口商品日益增長的需求,更重要的是通過繼續開放以提高中國企業的競爭力和市場現代化透明化程度,從而逾越中國經濟發展瓶頸,不陷入「中等收入國家陷阱」。
關於具體調整措施,以及國務院對於施加這些調整措施的理由,請點擊下列圖輯:
中國資本市場「改革年」
今年以來,人人都看到中國與美國的談判,但其實中國資本市場也發生了很多事:上海證券交易所與倫敦交易所之間的「滬倫通」啟動,中日ETF(交易型開放式指數基金)互通,擴大期貨市場境內特定品種範圍,提前取消證券、基金和期貨公司的外資持股比例限制,實施港股「全流通」改革,進一步修訂QFII(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RQFII(人民幣合格境外投資者)制度規則等等,都是案例。
過去一年間,從放寬機構准入,鬆綁業務限制,到擴大開放金融市場、吸引境外投資者參與、加強與境外市場互聯互通,中國經濟正以資本市場改革為代表,進行全面深化改革,同時加快對外開放步伐。
面對這些開放性改革措施,不少西媒第一反應是「這是中方因貿易戰而起的行動」。這個判斷既對亦不對。
說其對,是因為美國現屆政府對外的經濟政治政策,配合上各大主要經濟體的疲軟狀況,令保護主義日益抬頭。中國必須嘗試改變這種態勢。
說其不對,則是因為中國採取這些開放性改革,都是國家經濟發展的既定安排,是白紙黑字所列明的,且中國逐步開放市場與世界對接,本就是過去數十年未曾停止的進程。
中國的「改革開放」遠未終止
2019年10月,中共十九屆四中全會公報中寫到要「完善全方位外交布局,推進合作共贏的開放體系建設,積极參与全球治理體系改革和建設」。2019年12月,年度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公報中寫到「必須善於通過改革破除發展面臨的體制機制障礙,激活蟄伏的發展潛能,讓各類市場主體在科技創新和國內國際市場競爭的第一線奮勇拼搏」。在關乎2020年經濟工作六個要點的第五項「着力推動高質量發展」,專門表示要「以創新驅動和改革開放為兩個輪子,全面提高經濟整體競爭力,加快現代化經濟體系建設」,「健全體制機制,打造一批有國際競爭力的先進制造業集群,提升產業基礎能力和產業鏈現代化水平」。
部分言論認為「中國雖然開放了不少,但對比他國依舊很封閉」,事實卻並非如此。自1998年起中國便一直位列全球最大25個外國直接投資市場,且是當中僅有的兩個發展中國家之一。在大型新興市場組織金磚國家(BRICS:巴西、俄羅斯、印度、中國和南非)之中,中國一直被評為最開放和具競爭力的經濟體,以至於金融服務巨擘瑞信(Credit Suisse)2015年便發布報告,對比各國1990年至2013年間針對外國貨品實施的非關稅壁壘,其中美國以近450例遠超其他國家,其次是印度、俄羅斯,中國則列第五,其所實施的非關稅壁壘只有美國的三分之一。這個情況在近年來也沒有多大改變。
就事論事,中國的改革開放還有頗長的路要走,人們不應對中國市場的開放程度有任何不切實際的過高期待,也不應枉顧事實指責其改革停滯不前。可以預估的是,北京方面會一直根據其對中國經濟實際發展現況的評估,決定下一階段的開放程度。
這也就意味着,將於1月1日開始實施的這些進口措施調整,實際上可被視作中國政府40年不變的「改革開放」政綱中,按部就班的一環。
那麼在這過程中,美國現屆政府的「貿易戰」做法起到了怎樣的作用?
美國是中國盡快改革的動力
毫無疑問,美國政府施壓對中國經濟改革起到了正面作用,加速了改革措施的落實。
這一方面是因為北京為了維繫中美關係之穩定,需要「忍、緩、讓」。忍的是美國現屆政府的朝令夕改和肆意指責,緩的是有可能爆發的更為激烈的衝突,讓的是特朗普所需要的諸如「中國又採購幾百億美國農產品」這種面子工程。
順着這般思路,北京會否「將原計劃五年做完的改革,加速在三年內做完」?相信是會的。但前提一定是保證中國經濟有足夠承受力,且該改革順應既定發展方向的情況。
另一方面,美國政府的做法之所以加速了北京落實改革措施的速度,也恰是因為美國政府的做法改變了中國所面臨的外部環境。白宮向全球發起貿易戰的做法,令保守主義在全球有抬頭的趨勢,也令眾多美國的政經夥伴開始尋求多元化政策,降低對美國的依賴,這都意味着北京有了更多改革以應對大環境變化的必要,以及「積極有為」以把握與他國進一步交織的契機——因此我們也才會看到這次1月1日的調整措施。
談判生變只會阻礙美國獲取紅利
也因此,美國現屆政府通過與中國發起「貿易戰」所得到的紅利,着實是有限的。決定中國開放速度的根本因素,是中國本身發展階段和經濟穩定性,所以其他國家未與中國發起「貿易戰」,也依舊獲得了美國「辛苦搏來」的紅利。
事實上,這般做法不僅不能搏來額外紅利,反而還會帶來反效果:據中國海關總署12月8日發佈的2019年前11個月數據,中國貨物貿易進出口總值為28.5萬億元人民幣,比去年同期增長2.4%。其中出口15.55萬億元,增長4.5%;進口12.95萬億元,與去年同期基本持平;貿易順差擴大34.9%。前三大主要貿易夥伴佔貿易總額41.3%,其中中歐貿易總值4.4萬億元,增長7.7%;中國與東盟貿易總值為3.98萬億元,增長12.7%;而中美貿易總值則為3.4萬億元,下降11.1%。
因此,倘若中美談判再受阻,美國通過「極限施壓-接觸」(Maximum Pressure and Engagement,特朗普的招牌談判手段),或許未必能比世界其他國家從中國獲得更多紅利。
照着這樣的情況,我們更可以放眼預估,中國自身改革開放的進程不會停止,而中美貿易談判的進程倘若受阻,美國再發起關稅或進出口禁令,則會令中國向美國發起反制,中國向全球開放的貿易政策從而也不對美國實施。
若真走到這一步,貿易戰縱然推動了中國的改革,卻未能改善美國企業和美國國民的利益,那這究竟是不是枉費心機空費力,損人害己一場空?
延伸閱讀:《香港01》【中美之問】系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