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必為中美第一階段貿易協議反應過激
中美貿易談判第一階段協議已然敲定,兩國先後於12月13日公佈了官方聲明。遍覽雙方表態,大致包括四個重點內容。
第一,兩國推延原定於12月15日進一步相互加徵關稅的計劃;
第二,美國同意在協議簽署後撤回一部分已加徵關稅,將覆蓋1500億美元之中國商品15%的關稅撤回至7.5%,中方亦將撤回對等關稅。兩國在後續談判會繼續撤回已加徵關稅;
第三,中國會在2017年購買240億美元農產品的基礎上,未來2年每年增加購買約160億美元採購,另還會採購能源、製成品、服務類美國商品;
第四,對仍然加徵關稅的部分,兩國將進一步擴大商品豁免範疇。
接下來,兩國將「完成各自的法律審核、翻譯核對等一些必要的程序,然後再商定時間、地點和形式來簽署這份協議」。按照美國貿易談判代表萊特希澤(Robert Lighthizer)13日的說法,兩國將於2020年1月正式簽署。
想了解2018年底至今中美貿易談判進展,請點擊放大觀看:
事實上,當下的態勢於11月期間便已經有明顯徵兆。中美經貿高級別磋商中方牽頭人劉鶴與美方牽頭人萊特希澤及姆努欽(Steven Mnuchin)三度通話。相較於美方含糊且多變的措辭,中國官方通稿向來措辭嚴謹,而這當中的措辭差異,已經清晰地透露出談判較為可期的進展。
11月2日,「雙方就妥善解決各自核心關切進行了認真、建設性的討論,並取得原則共識。雙方討論了下一步磋商安排」;11月16日,「雙方圍繞第一階段協議的各自核心關切進行了建設性的討論,並將繼續保持密切交流」;11月26日,「雙方就解決好相關問題取得共識,同意就第一階段協議磋商的剩餘事項保持溝通」。
從「取得原則性共識」到「圍繞各自核心關切進行建設性討論」,再到「就解決相關問題取得共識」,可以看到兩國就第一階段貿易協議的工作已經進行到最後階段。
《香港01》自11月起兩度發文,判定中美將於12月聖誕前或最晚庚子年春節(2020年1月25日)之前簽署第一階段貿易協議。之所以有這種判斷,並非基於新聞變更,而是基於兩國的政治經濟基本盤。
首先,中美政府都需要藉簽署第一階段協議達到自己的表面訴求和實質訴求。華府的表面訴求是削減貿易赤字,實質訴求是為了2020總統大選,持續炒作中美談判,維持其作為「特朗普外交功績」的重要性,尤其是考慮到美國國會在12月13日官宣當日確定將於下週全票表決總統彈劾案的背景;北京的表面訴求則是兩國撤回已加徵關稅,實質訴求是藉著不斷的協議、不斷的接觸,維繫中美關係的穩定。
其次,兩國都需要在來年經濟預期不佳的情況下,於重要節日來臨前提振各自市場的信心。這是一個真切無比的考量。中共剛於10日至12日舉行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遍覽通稿內容,可以預判中國經濟在2020年依舊需要承受結構轉型、全球增速放緩的壓力,而各界對美國2020年經濟表現也普遍看衰。此時,中美貿易戰倘若持續或惡化,無疑是一個重要負面因素。兩國各行各業的持份者,都需要一些利好消息。
畢竟,市場的信心不僅是經濟因素,也是重要的政治考量。
應該說,美國政府原定於12月15日向中國商品加徵的關税,從一個月前開始就已經不可能落實;至於中國購買多少美國農產品,雖然對特朗普而言很重要,卻一直並非難事——中國是願意買的,問題反而在於美國有多少貨可以賣而已。
因此,此前阻礙兩國簽署第一階段協議的要點,則一直在於兩個細節。其一,「兩國在第一階段協議中按多少比例回撤已加徵的關税,以及未來分階段回撤所有已加徵關税的時間表」,其二,「兩國在第一階段協議中寫入多少中國金融及公司法改革的承諾,以及具體落實時間表」。如今看來,兩國已就這兩方面達成共識。
接下來,兩國會就「第二階段協議」、「第X階段協議」和「最終協議」進行後續談判,談判過程順利與否受多方因素所決定,且不確定因素將主要來自於美國政治,包括特朗普的競選壓力、媒體輿論質疑「特朗普未能取得最佳成果」等等。反觀中國,則會在符合經濟改革需求及國家主權的基礎上,繼續以「談,大門敞開;打,隨時奉陪」的態度與美方保持積極交涉。
所以,人們一方面不必看衰現階段中美貿易談判,基於兩國政治考量,第一階段協議不會再生差錯,必然在短期內簽署。另一方面,也應對2020年中美經貿談判抱持平常心,正確認識其本質:本質上,這不是一場經貿談判,而是一場對兩國政府能否理性管控兩國關係的考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