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有話說】貿易戰之餘的「規則戰」 特朗普醖釀「統一戰線」

撰文:楊語濤
出版:更新:

一如外界預期,中美上海談判沒能為中美貿易戰再次降温,中美博弈已然向着金融戰、貨幣戰的趨勢發展。雖然美國方面很快宣布推遲對中國3,000億美元出口商品加徵關税,對華為的禁售令也再次推遲90天,但特朗普近日又在公開場合表示「不想與華為做生意」,並且最近明確將香港亂局與中美貿易談判相掛鈎。中美談判的前景變得更加複雜與不確定。
《香港01》記者為此專程採訪多國學者,就貿易戰、中美戰略博弈前景等相關話題與他們展開對話。本篇訪談對象為中國社會科學院美國研究所副研究員,魏南枝。

01:不少國際輿論都在擔心中美貿易戰會邁出走向貨幣戰的「兇險的一步」,甚至有人認為金融戰已經開始,但也有評論者認為美國將中國列為「匯率操縱國」毫無意義。你認為「戰火」燒向金融領域,對中美分別會有怎樣的影響?

魏南枝:從特朗普與這屆美國聯儲局之間的較量就能看出來,其實美國的實體經濟對金融的支撐力是有限的,也就是過去所謂最近十幾年的美國經濟復甦期,究竟實體經濟復甦了多少?美國企業的債務情況現在如何?

如果把美國經濟比作一頭狼,這頭狼的牙似乎被拔掉了一些,到底是誰拔的?絕對不是中國拔掉的,美國的產業空心化等問題是上個世紀60年代逐步開始的,是美國的資本力量為了謀取高額利潤,將生產鏈條先向歐洲、後來再向拉美、東南亞以及中國等地外移的結果。

反觀中國,金融戰其實已經開始了,對中國其實是個好事——我是個樂觀主義者。為什麼?第一,中國金融整個制度的設計和金融人才等相關配套,過去幾十年基本是學習美國的,這個不能否認。至於說美國在金融領域成也好,敗也好,對中國來說是很好的一課,在與美國較量的過程中,也能加強中國政府對金融體系的掌控力,讓中國金融體系真正尋找屬於自己的另外一條可能的路、或者說讓原有的「路」更完善,這是中國彌補自身缺陷的一個很好的歷練過程。

當然中國肯定會有損失,這是不可避免的,畢竟美國曾經是老師,中國曾經是學生,但並不意味着學生永遠不可能超過老師,「學生一定要走老師設計的這條路」似乎也不是必然的。

第二,美國把中國列為「匯率操縱國」,到目前為止,以我很淺薄的金融知識和我了解的動態來看,好像沒有對中國造成根本性的影響。如今已經不是1990年代,不再是美國說一不二的世界。中國的經濟體量和中國對國際金融市場的影響力,也比大家習慣性設想的要高。每個國家金融的背後都是實體經濟,缺乏實質意義上的實體經濟支撐的金融都是泡沫。

對世界上其他利益攸關方來說,比如日本、歐洲,甚至包括很多發展中國家,它們都需要中國,中國的製造能力以及中國作為全世界最大市場之一,兩者背後都需要金融,金融也需要這兩者,所以說中國不能忽視自己的能力。

01:有觀察人士分析,美國後續可能對中國動用的金融「武器」,可能包括強制人民幣升值,就像當年美國與日本簽訂「廣場協定」那樣;可能包括將中國的個人、機構與公司排除在國際結算體系之外,就像美國對伊朗、俄羅斯等國做的那樣。

魏南枝:除非出現很難預測的情況,中國不可能像當年的日本一樣。日本最大的特殊性在於沒有獨立的國防,它的國防受美國所控,所以從軍事角度來看日本的主權國家能力是受到限制的。

01:對,日本政府正在努力追求「正常化」。

魏南枝:對,這是中日的根本性的差異之一,決定了兩國的國家能力、國家意志都是不一樣的。

至於美國可能會用出來的金融封鎖,這個不用急,你想想,歐洲在做什麼?俄羅斯在做什麼?都在試圖建立自己的金融結算系統。有時候要多思索樸素的道理——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不要僅僅把矛盾、焦點凝聚在中美之間,放眼世界,各種貨幣的雙邊結算其實已經在慢慢發展。再強大的金融霸權,也是「千里之堤,毀於蟻穴」。

01:你的意思是中美在金融上的博弈反而有可能會助推人民幣國際化?

魏南枝:有這個可能性。就像我剛才講的,中國既是製造業大國,也是個巨大市場,別的國家既需要中國的產品也需要中國的市場,而不僅僅是中國的發展依賴其他國家。

當中國與美國的學者還在探討金融戰的可能性時,歐洲學者與媒體已經大聲發出警告,稱金融戰可能導致全球經濟衰退。(Getty)

01:有意思的是,現在看上去最着急的不是中美,反而是歐洲,很多歐洲媒體都認為中美在金融領域的對抗會讓引發整個世界的經濟衰退,甚至導致1930年代「大蕭條」那樣的結果。這種可能性存在嗎?

魏南枝:這種可能性不能完全排除,因為歐洲人着急有他們的道理。前面講了歐洲並未真正擺脱債務危機、歐洲國家跟美國的經濟結構類似,特別是德國,德國經濟主要依賴出口,而整個歐洲市場已經不足以給德國經濟足夠的增長帶動力,還需要向外拓展。

這個較量的背後就不僅僅是中美之間了,如果各個國家都是越來越呈現保護狀態、呈現內向型發展趨勢的話,全球性的再度經濟衰退並非完全沒有可能,這對還未真正走出衰退的歐洲來講,是很危險的。

01:在與中國打貿易戰的同時,特朗普給世界貿易組織(WTO)下了60天的通牒,要求其改變「發展中國家」地位的認定方法,拒絕自我認定,並要求只要佔全球貿易超過0.5%的國家都不應該被視為發展中國家。你怎麼看待特朗普的做法?

魏南枝:特朗普在擔任美國總統之前是個商人,商人是不會真正對抗貿易的,特朗普要的是重新建立符合美國利益的世界貿易規則,他認為過去這些年的貿易規則對美國利益不夠友好。

他要改變世貿組織規則的背後,有可能是想聯合歐洲和日本等對中國進行「規則戰」。美國在與中國打貿易戰的同時,也在與歐洲打貿易戰,如果只是單純與歐洲較量,會讓歐洲覺得「疼」,但是如果美國對歐洲盟友說「兄弟,咱們一起改了規則,再把共同的對手打倒」,我覺得這些「兄弟」還是會願意的。改變世貿組織規則也是美國試圖建立「統一戰線」的一個方法。

01:但是美國想要的「統一戰線」是否存在這樣一個問題:針對發展中國家認定規則,似乎只是一個說辭,特朗普真正的「箭靶」還是多邊主義,即放棄使用世貿組織這種傳統的多邊平台,改用美國貿易代表萊特希澤(Robert Lighthizer)等人所主張的單邊主義。歐洲一直是倡導多邊主義的,這會否成為美歐之間的問題?

魏南枝:對,你說到問題的要害了,為什麼美歐在世貿組織規則改革上達不成一致?如果能形成聯盟,還會拖到今天嗎?改世貿組織規則這事是特朗普上台之後一直在努力的,不是今天才開始努力的,根本原因就是此前我說的,德國需要出口,美國也需要出口,而它們能出口的東西是比較接近的,甚至有些東西德國能造出來,美國還造不出來,這一點要實事求是。

相反,德國有根據自身戰略利益,選擇從不同國家進口不同商品的自由,例如德國從地緣政治利益出發,需要從俄羅斯進口油氣。當然美國現在也是重要的石油出口國之一了,但並不意味着德國必須從美國進口石油。

歐洲是多邊主義的忠實踐行者,主張維護以規則為基礎的多邊自由貿易體制,是符合歐洲自身利益的。所以背後都是各打各的算盤,美國的「規則戰」願景雖然「美好」,但實現起來並非坦途。

01:其實不管是中美的貿易戰、金融戰、貨幣戰,還是特朗普對世貿組織的「最後通牒」,當中除了中美之間的結構性矛盾,也有全球格局的重要轉變,多邊組織如何改革,責任和義務要怎樣分配,美國提出的「不公平」等問題如何解答等等。中國官方有一個說法「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你認為今天世界存在一個「大變局」嗎?

魏南枝:當然存在,這很簡單,為什麼叫「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在20世紀,大家自然而然會認為世界的中心就是美國和歐洲,特別是美國。西方中心主義在那個時候雖然也會被批判,但實質上它是一種潛在的「政治正確」。

但現在是2019年,21世紀即將走完五分之一,西方中心主義還是理所當然的嗎?真的不會受到各種問題的干擾嗎?無論是從GDP來看,還是從人心向背來看——當然我不是說中國要成為世界中心,而是世界似乎正處於去中心化進程中,也就是說,「讓西方重新變為西方」、讓世界重新迴歸本該有的多元性,不同文明之間的平等性愈來愈受重視。我並不是說不同文明體之間已經平等了,而是這種可能性在上升。

這就是「百年未有之大變局」背後的實質:曾經牢不可破的西方中心主義的地位正受到挑戰。我不認為這個挑戰完全來自於發展中國家,而是同時來自於西方國家自己。

01:所以你認為「大變局」最重要的表現就是西方中心主義的式微。

魏南枝:對,西方中心主義在式微,並不是已經實現了去中心化,所以只能叫式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