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翠珊的眼淚

撰文:吳迪
出版:更新:

英國,倫敦,唐寧街10號門外,5月24日,一襲紅色套服的英國首相文翠珊,滿臉愁容、幾度哽咽。溫暖陽光打在她的銀髮上,似乎又蒼白了不少。
她終於宣布辭職了。

這是震驚世界的新聞,各大媒體皆第一時間向民眾的手機推送了這個消息;這也算不上甚麼新聞,她「辭職」的消息,早已傳了數月之久,近月來更是幾近每周就會多一個「閣僚」或「保守黨內消息人士」透露相關風聲。

對於辭職這個決定,她已思索良久。早在「英國原本脫歐的最後期限3月29日」前兩天,遲遲無法令國會接受脫歐協議的文翠珊便已經當著逾300名保守黨議員的面,發表了一篇感人肺腑的演說,表示願意交出首相之位,以換取他們支持其脫歐協議。

當然,她的黨內「同僚們」彼時並沒有因此而給她任何同情。今天也沒有。

文翠珊激動宣布即將下台,請點擊以下圖輯觀看:

5月21日周二,與工黨談判失敗的文翠珊再次提出10點「嶄新」的脫歐方案。然而該方案除了願以「國會投票決定是否舉行二次公投」,試圖換取留歐派支持以外,再無其他新意。

工黨和關鍵執政同盟北愛民主統一黨(DUP)立刻反對自是不消多提,保守黨內的疑歐派更是立刻因「二次公投」的提議而怒而反彈:超過70位曾支持文翠珊脫歐協議的保守黨議員公開反對;而保守黨下議院領袖利雅華(Andrea Leadsom)也於周三(22日)辭職。

如果說文翠珊3月底「以通過協議換取自己離職」的承諾已經令她顯得可憐可悲,那麼如今的結果就更是令她顏面盡失。她自己也是知道的:若前幾日英國媒體還僅僅是偷拍到她獨自在車內哭泣,那麼今日當著全世界的面,她就再也藏不住自己心中的委屈。

透過圖片故事回顧文翠珊的從政之路:

+19

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這應該是對她最公正的評價了吧?近3年來,文翠珊的表現既值得人們為她感到憐惜,也無愧人們對她的批評。

最不幸的首相

2016年7月13日,文翠珊上台,繼承了卡梅倫(David Cameron)撒下的爛攤子。彼時的她,大有「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之姿,意氣風發。

為了得到疑歐派支持,在2016年上台後的首次黨大會發言,原本一直主張留歐的文翠珊強硬指責支持留歐的全球主義者「根本不知道『公民身份』一詞的意義」。一番操作贏得了疑歐派歡心,卻與國內48%的留歐支持者與黨內留歐派決絕。

然而,面對脫歐的經濟考量及「愛爾蘭邊境」等現實問題,文翠珊也不得不向歐盟低頭,願意交付近400億英鎊的「分手費」外,其脫歐方案也愈來愈像「軟脫歐」,使她與疑歐派的關係日益破裂。外相約翰遜(Boris Johnson)及脫歐事務大臣戴德偉(David Davis)相繼因「契克斯方案」(Chequers Plan)請辭——先是因2017年貿然發起提前大選,令保守黨失去絕對多數席位,而後又正式與黨內疑歐派決裂。

對文翠珊多有批評的保守黨強硬疑歐派大老、前外相約翰遜(Boris Johnson),最有可能繼任保守黨黨魁,乃至登頂相位。(GettyImages)

有鑒於此,縱使工黨雖有蠢蠢欲動之心卻實在不爭氣,但是海峽對面的歐盟老道而淡定,黨內爭鬥又無日無之,文翠珊便只得在「嘗試討好所有人」的無謂嘗試中苟活了近三年。

可是,假使換上任何其他人在她的位子,就能做的更好嗎? 

最可恥的議員

這些日子以來,文翠珊的脫歐協議一次次被國會羞辱,被歐盟「訓斥」,同黨議員和閣員倒戈成風。可是直到這周「壓倒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出現之前,她仍舊在全球觀眾或輕視或悲憐的目光中,堅持到了最後一刻。

為了完成她的職位所賦予她的任務,她一再奔波往返於英吉利海峽兩岸,一再嘗試與各黨派交涉協調,一再想盡一切辦法弄出一份能讓更多人接受的脫歐方案。縱使最終無果,但反觀其他英國政客又都在做什麼呢?

3月,疑歐派大老約翰遜見文翠珊承諾下台,就馬上以為自己「機會」已到,轉向支持一個他曾形容為「將英國淪為殖民地」的脫歐協議,機會主義者之醜態顯露無遺。

在野工黨黨魁郝爾彬(Jeremy Corbyn)長久以來只顧反對。直至今年年初脫歐臨崖、黨內壓力不斷,才開始在脫歐議題上有所動作。然而,他所堅持的「關稅同盟」安排,與文翠珊的脫歐協議卻毫無衝突──工黨的堅決反對,更讓部分歐盟官員認為他直到此刻,也只想一心踢文翠珊下台,而非以有序脫歐為要務。

其實不少英國民眾亦知道文翠珊的難處,然而對未來的迷茫和現況的不滿,令人們必須有批評的對象(路透社)

一位位高坐國會、衣冠楚楚的紳士們,在這兩三年來,誰敢說自己做的比文翠珊多?

病根不在文翠珊

誠然,文翠珊可以做的更好。

時值英國脫歐的關鍵時期,這種分歧巨大的議題,必然有需一位長袖善舞、可以與各派別交涉的政治家,然而文翠珊一向獨來獨往,不擅交際、語言木納,更獲「Maybot」(取自英語機械人「Robot」之意)的笑稱,嚴重缺乏她這個角色應有的「軟實力」。

其次,文翠珊只知實幹,卻缺乏遠見的無能。2017月1月,文翠珊據聞未有事先諮詢全體內閣成員,就發表了著名的蘭卡斯特宮(Lancaster House)演說,為「英歐脫歐」定調:脫離歐盟單一市場及關稅同盟,在反應公投時投脫歐票人士意願的同時,卻為此後北愛邊境等問題埋下禍根。

其三,得不到任何一派認可的文翠珊,自身立場又數次搖擺,一時與疑歐派視歐盟談判對手為敵,一時又任由歐盟主導文本的起草,以至於歐盟也對她耐心耗盡。

其四,面對黨內和閣僚的反叛,文翠珊又缺乏硬氣時刻,任由英國政客對她視若無物,即便她再怎樣堅韌,怎樣勞苦,卻也遮不過她的缺失與無能。

可是,這場因卡梅倫孤注一擲而引起的脫歐鬧劇,從一開始就註定難有善終。將決定一個國家前途的嚴肅的政治決定交付於未有受到全面講解的民眾之手,這無異於打開「潘多拉之盒」;政客們多年來將歐盟作為諸多英國國內經濟社會問題的原因,早就為脫歐埋下了禍根;為了反對而反對,相互推脫責任的英國兩黨制,早已到了需要改革的時刻,整個政壇及社會都應思索,而今不僅是「代表性」的問題,更是妥協精神的問題,更是缺乏對官員追責機制的問題,亦更是政府治理能力缺失的問題。

這種種問題,如今皆被文翠珊所承擔,最終只得引咎辭職,也難怪她眼中因委屈之際而泛起的淚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