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英國的歐盟選擇

撰文:吳迪
出版:更新:

英國脫歐經歷一個又一個「限期」,卻依舊沒完沒了。討論二次公投的輿論愈發熱烈,似乎英國離開歐盟與否都還待商榷。

然而,對英國而言,脫歐這個「潘多拉之盒」一旦打開,就註定是關不上的。縱然最終在那一線幾率下「取消脫歐」,那英國國內近半支持脫歐的人,亦會立刻反對。脫歐這個議題是不會終結的。

也因此,從歐盟的角度出發,英國若脫歐縱然會帶來人員流動、商貿受影響、愛爾蘭邊境危機等問題,乃至牽扯到今年的歐洲議會選舉,但對歐盟領導人而言,他們更需要思索的還有另一個問題:對歐盟而言,現在最急需解決的要務,難道就僅僅是脫歐?

產業政策、國際競爭力、歐盟內部對該組織未來發展及一體化方案的分歧、歐中關係、歐俄關係、歐美關係、軍事安全問題,等等。這每一件事都可說處於關鍵決策點,需要歐盟及各成員國領導人予以解決。而此時英國脫歐的懸而不決,正持續消耗歐盟寶貴的時間和精力。更何況,沒有了英國的歐盟,或許可以更好地面對這些關鍵挑戰。

4月10日,歐盟27國領袖為英國押後脫歐的要求召開特別峰會,各國領袖為此討論了約6個小時,才得到一致決定。(路透社)

幾十年後,一切如故

有英國的歐盟,和沒有英國的歐盟是完全不同的。英國首相丘吉爾曾說過,「我們和歐洲在一起,但不從屬於歐洲」。事實上也確實是如此。

二戰後,歐洲大陸出現聯合勢頭,1957年建立了由法國、德國、意大利、比利時、荷蘭和盧森堡6國組成的歐洲共同體。歐洲大陸的共同市場吸引了英國,遂在1961年申請加入。彼時法國總統戴高樂(Charles de Gaulle)就因有所擔心而拒絕了英國的加入,畢竟英國向來對歐陸心存芥蒂,且也一直忌諱歐陸一體化,且戴高樂認為英國與美國關係過於親密,英國的加入會令美國在歐陸影響過大,有「特洛伊木馬」之嫌疑。直到1970年戴高樂去世,英國的申請才重新提上議事日程。1973年,英國如愿以償正式加入歐共體。

英國在歐盟諸國之中,總有種落單的感覺。(路透社)

可是加入之後,英國卻一直是隻「不合群的獨狼」,在其他歐陸所關心的問題上,英國可謂一直唱反調:

軍事安全領域,英國一直保持著北約(NATO)內美國以外最高的貢獻度,但是對沒有美國參與的歐洲軍事一體化行動則一直抱反對態度;

政治治理方面,戴卓爾夫人(Margaret Thatcher)於1988年直言,集權式的歐共體對英國將意味著「噩夢」。她每年向布魯塞爾抱怨英國貢獻大於收穫,這不合理,要求補償;對日益由德國主導的歐共體,以及經濟、政治加速一體化,目標日益明確的歐洲,英國也更加不滿。

經濟領域,1991年12月歐共體通過《馬斯特利赫特條約》(Maastricht Treaty),正式成立歐盟,決定建立歐洲貨幣聯盟,實行單一貨幣歐元。英國對此明確表示反對。面對英國的強硬態度,其他國家只能作出讓步。最終的協議是用允許英國不加入歐元來換取英國同意條約的通過。於是,在英國帶頭下,其他不愿加入或不符合加入條約的國家就留在了歐元區之外。

2016年「脫歐公投」豪賭失敗的卡梅倫,拍拍屁股便去,今日正在忙着寫回憶錄。(路透社)

2009年底,歐盟逐漸陷入主權債務危機的沖擊,歐元區首當其沖,歐盟採取多項措施對債務危機嚴重的國家進行救助,同時著手結構性改革。2012年初歐盟通過了一項限制各國財政赤字和政府債務的條約,即「財政契約」。對於歐盟的這一重要救市舉措,英國採取了斷然拒絕的立場。

也是自歐債危機開始,英歐關係的內外格局皆開始發生改變。英國疑歐之心快速發酵。2013年1月23日,英國首相卡梅倫(David Cameron)就英國與歐盟關係前景發表講話,認為非歐元區國家被歐債危機拖累,對此不滿,表示歐洲一體化進程可能損害英國利益。

英國當初之所以加入歐盟,所看重的是歐洲的大市場,希望歐盟的未來是朝著自由貿易區方向推進,而並不希望最終走向聯邦制的「歐洲合眾國」。因此對歐洲在貨幣、市場管制、政治、乃至軍事上一體化的趨勢毫無興趣,對於英國所需要承擔的責任更是避之不及。為此,法國和德國均多次表示,英國不能對歐盟成員資格的附屬責任、義務和條件「挑三揀四」。

歐盟同意將脫歐期限延長至10月31日。歐洲理事會主席圖斯克(Donald Tusk)表示,雖然延長時間比預計中短,但仍足以找出最佳解決方法,促請英國不要浪費今次的機會。(路透社)

幾十年後,再鬧脫歐的英國,對歐盟最掛念的還是共同市場;英國與歐陸之間的紛爭,也統統如故。

讓歐洲人主導歐盟

英國在過去40年裏是歐盟的重要組成部分,推動了許多改革。但若沒有英國時常否決歐委會的政策提案,一些決策過程就能更簡單。如果沒有英國在歐盟一體化的進程中扮演阻攔者的角色,許多原本猶豫的國家,也就不再會受英國所影響。

與此同時,反對歐盟的英國議員也將從歐洲議會消失。最令歐盟人士感到頭疼的,不外乎英國那些「疑歐派歐洲議會議員」的長篇大論。諸如Mark Francois等英國保守黨議員便於4月10日歐盟峰會之前表示,如果歐盟有人妄想我們會改變意向,取消脫歐,那麼「我們將作為歐洲議會中的特洛伊木馬,徹底摧毀他們所追求的聯邦制目標。」

容克2014年登上主席寶座,正是因為得到默克爾的支持,而壓過英國的反對。(路透社)

他們的離開,將令歐盟的決策程序和過程將更加順暢。過去三四年裏,法國與德國重新獲得了歐盟的主導地位,南歐及東歐在歐盟的重要性也有所提升。無論是推進歐洲一體化、還是歐洲在外交和安全事務上,「用一個聲音說話」,雖然依舊是歐盟委員會主席容克(Jean-Claude Juncker)和馬克龍等人嘶聲力竭呼籲的目標,但英國的離開,確實是會令其變得更容易。

對外方面,沒有了英國這個「特洛伊木馬」,歐陸國家與美國之間的關係將更為獨立。這就使得歐盟在美國獨大的世界格局過去之後,能夠更為自主地與中國、俄羅斯、伊朗等國處理關係,成熟地扮演多極世界格局中其中一極,乃至是儼然逐步成型的「美中歐G3」角色。從這個角度來看,英國脫離歐盟是有著重要正面意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