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中期選舉】班農再出山 特朗普政府的「兩面性」從未改變

撰文:鄭悅
出版:更新:

美國中期選舉進入衝刺階段,班農近日頻頻通過傳媒和集會為特朗普造勢。這位曾被外界稱為「特朗普大腦」的班農,對於倚靠選舉政治的特朗普能夠產生怎樣的影響?

美國《華盛頓郵報》30日報道,前美國白宮首席策略師班農(Stephen Bannon)將於本周末弗吉尼亞州中部一個國會選區幫共和黨議員布拉特(David Brat)拉票。報道稱班農將會播放一部他製作的支持特朗普的影片,藉此鼓勵特朗普的支持者在中期選舉最後幾天為共和黨議員布拉特投票。

白宮前首席策略師班農(Stephen Bannon)。(路透社)

「班農在野」民粹主義的迅速壯大

班農,一直都被視為是特朗普「背後的男人」。在擔任美國白宮首席策略師之前,班農一直是美國的一位媒體人。他曾經在美國海軍服役七年,任職高盛,投資媒體行業,隨後他製作了十幾部電影,並從中獲得可觀的收入。

2000年後,班農開始創作和執導紀錄片,而他的政治理念和態度常常貫穿在他執導的紀錄片之中。

班農的代表作《美利堅之戰》、《迎擊邪惡》、《零時代》等紀錄片中,對金融精英與建制精英的批判、左翼令美國社會走向衰落、推崇極右思潮等主題都是其在紀錄片中想要表達的中心思想。班農在紀錄片中言語使用的語調都跟今天特朗普的言辭有極大的相似之處。

白宮前首席策略師班農以「叛國」來形容美國總統特朗普身邊團隊包括長子唐納德和其女婿庫什納特人涉及通俄;特朗普則回應班農「失心瘋」。(路透社)

2016年總統大選,班農辭去布萊巴特(Breitbart)新聞網的職位,投身於特朗普競選總統的工作之中。特朗普上台後,班農擔任美國白宮首席策略師兼美國總統顧問,其備受爭議的觀點在白宮引起黨派鬥爭,使特朗普和班農成為美國上下抨擊的對象。

在黨派鬥爭中,班農離任美國白宮首席策略師一職,被普遍認為與特朗普「交惡」。但細看之下,班農與特朗普「鬧不和」一直都更像是一出「苦肉計」。

離開白宮後,班農並沒有如部分輿論所預估的那樣,在媒體上「炮轟」特朗普。實際上他仍然在輿論界配合特朗普的政策,甚至表達對特朗普的推崇,無論是公開演講、還是接受採訪,讓外界感受到「特朗普在朝,班農在野」的政治格局。

美國總統特朗普再次在Twitter上批評新書《火與怒》內容不實。他的前策略師班農則發表聲明,言論只針對前競選主任馬納福特,明顯試圖為事件降溫。(路透社)

特朗普上台後,主張反非法移民、反全球化、反建制、反多元文化、反主流媒體等。其在任期內實施的政策如在美墨邊境「築圍墻」、禁止境外穆斯林進入美國、驅逐境內非法移民、狠批與主流媒體等,都具有民粹主義的思想,亦藉此獲得美國草根民眾的支持。

在這過程中,很好地體現了特朗普政府的「民粹主義」一面。

而除此之外,特朗普的另一大特徵,則是其「激進鷹派」的一面

特朗普政府的「激進鷹派」色彩

今年3月,特朗普宣布國前駐聯合國代表博爾頓(John Bolton)出任總統國安顧問一職,被視為特朗普政府「激進鷹派」色彩的進一步強化。

博爾頓是美國政壇著名的鷹派人物,以強硬的外交政策被稱為「戰爭鷹派」。此前,博爾頓多次呼籲美國退出《伊朗協定》,對奧巴馬政府恢復與古巴外交關係持否定態度。

「激進鷹派」主張以絕對強硬的外交政策與外交手段維護國家利益,甚至積極主張軍事擴張。而這也與特朗普政府標榜的「美國至上」不謀而合。

納瓦羅(右)和萊特希澤同為現任美國政府中的貿易鷹派,互為政治盟友(路透社)

實際上,「鷹派」的力量一直在美國盤旋。不論是美國通過兩次世界大戰成為世界強權後,發動的越南戰爭與蘇聯對抗,抑或是近年來美國發動的伊拉克戰爭和阿富汗戰爭等,都是「鷹派」所極力推崇的主張。 

如今,特朗普政府對外政策的「狂野」可以說是「鷹派」色彩的激進化。特朗普上台後頻頻退出各種協定和多邊組織,挑戰世界現行政經秩序,經常「炒掉」政府內部要員,替換的人物大多具有「激烈鷹派」色彩。即使是傳統「鷹派」人物,如美國國防部長馬蒂斯等人亦難以在華府中保住地位。

歸根究底,無論是「激進鷹派」抑或是「民粹主義」,都是特朗普高度依賴「選民支持」的體現。對特朗普來說,如何獲取更多美國民眾的選票才是他最注重的問題。而「激進鷹派」與 「民粹主義」的兩面性,不過是他獲取選民支持的重要手段。換言之,這類極端做法,其實也是特朗普這位「機會主義者」順勢而行的「正確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