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貿易戰】進出口商為避稅各出奇招 養肥新職位

撰文:葉德豪
出版:更新:

據《華爾街日報》報道,在中美雙方大加關稅的情況下,中美進出口商開始大幅利用「改變入口貨品分類」的方法,去規避美國關稅。其實避稅的情況,是關稅上升使雙方交易成本增加的現象之一,無可避免。其中,中美雙方的進出口商及生產者都蒙受損失,唯一得益者只是懂得門路的「中間人」。

所有入口美國的貨品都有一個10位數的分類編號,稱為「HTS編號」,總共有18,927個分類。其分類極為仔細,單是「夾板」就有88種。

制度複雜 造就不必要的「專業」

複雜制度之下,無可避免的結果,就是專門應付這套制度的「專業人士」。他們不事生產,只專為有需要的人,去周遊於這套制度之間。

分類制度之繁雜,再加上關稅只適用於某些分類,造成進出口商有更大誘因去聘請清關專業顧問去為他們「鑽漏洞」。

例如,美國在2017年底對中國「硬木面夾板」開徵近200%關稅後,在此關稅外、只徵收最高8%關稅的「軟木面夾板」進口量就在本年大升近10倍,令人不禁懷疑這是進出口商以及清關專業人員絞盡腦汁,在分類上做手腳的結果。

進口貨品分類本來已極為複雜,在關稅大加後,複雜程度又更深一層。圖為加州的一處貨櫃港口。(視覺中國)

中國的「以商會友」網上論壇上,就有人問:「要出口夾板到底要用哪個編號以避檢查?」

進出口商皆想避稅 卻養肥「中間人」

《華爾街日報》以「中國出口商找到18,927個方法避開美國貿易關稅」為題報道此事,其實極為誤導,因為能以入口避稅貨品保護其既有利益的,還有美國的進口商。

文中訪問的一位夾板進口商就指,行內有不少人都在入口避稅的中國夾板。他說:「在全球貿易戰的泡沫中,我不認為人們了解規避制度是如何普遍。(規避制度)根本就是一個不斷在成長的家庭工業。」

一個在加州聖地牙哥經營清關業務的人,就說最近有關「進口貨品分類編號」的顧問業務上升了3倍,雖然他煞有介事的強調他並沒有與那些想「故意錯誤分類貨品」的人合作。

打擊避稅 只會造成各方皆輸的「惡性循環」

「故意錯誤分類」與「改變分類」其實有所不同,前者是希望其貨品不會被美國海關抽查查出,後者卻是查出以後,也難以斷定到進口貨有沒有錯誤分類。

要應付避稅大概只有兩個方法,一是加大抽查力度,一是將分類定得更為詳細。前者要聘請更多海關人員,後者則會使制度更加複雜,變相助長清關顧問行業。

如此下去,只會造成惡性循環,讓進出口交易成本不斷增加,直到進出口商都支撐不下為止。這明顯是個各方皆輸的局面,其中短暫得益者,只會是會鑽制度漏洞,卻不事生產的中間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