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電動汽車突圍 可能要走日韓的老路

撰文:杭子牙
出版:更新:

歐盟威脅已久的關稅措施終究還是來了!歐盟委員會6月12日發表聲明,對三家抽樣中國電動汽車生產商徵收關稅,稅率分別為:比亞迪17.4%、吉利20%、上汽集團38.1%。其他參與調查但尚未抽樣的電池電動汽車生產商將被徵收21%的加權平均稅。

歐盟委員會稱,如果與中方的討論不能得出有效的解決方案,這些臨時關稅將從7月4日起引入。

中國商務部和外交部分別就此事進行回應,均表示將堅決採取一切必要措施,堅定捍衛中國企業的合法權益。但考慮到中美對抗結構下歐洲對中國市場、技術和地緣政治的重要性,一般認為,中國可能會以談判交涉為主,不太可能作出對等回應。

需要指出的是,針對中國電動車徵收懲罰性關稅,歐盟不是第一個,也肯定不會是最後一個。在歐盟之前,土耳其外長訪華,中國還邀請他到疆區訪問,可沒想到,此君一回國,就以保護本國產業為由,對中國電動汽車進口加徵關稅40%。另外,還有美國對華汽車進口加徵關稅100%。

沒必要以受害者視角看待歐、美、土耳其針對中國電動車加徵關稅的行為,好像人家又在聯起手針對你似的,又祭出民族主義雙刃劍漫天揮舞。就把它當成正常的貿易爭端應對就行了。

反過來看,這其實說明中國的電動車產業已經具有了強大的全球競爭力,連歐、美這樣的傳統汽車強國,也必須藉助政府力量,通過關稅手段,才能抵擋中國電動車崛起帶來的顛覆性衝擊。

當其它國家的產業太過強大,打不過對方,就搞關稅戰,建立貿易壁壘,是全世界的通行做法,咱們中國為保護本國產業也經常這樣幹。這是任何國家政府的理性選擇,也是現代政府對本國產業的應當責任。WTO的最重要職能之一,就是仲裁、判決在此過程中產生的跨國糾紛。

中國電動車品牌NIO2024年5月15日在上海車展發布新款電動車(Reuters)

那麼,怎麼應對這種局面呢?

政府層面的談判交涉,或者通過對其他產業進行商業調查徵收關稅以實施報復,施壓對方撤銷或降低懲罰性關稅是一個辦法。從長期看,最關鍵的,還是要在產業層面,在企業層面,找到更有效應對辦法。這個辦法就是到海外市場地去建廠,融入當地市場和經濟體系。

很多人注意到,日韓汽車產業當年經歷的道路。上世紀八十年代,日本汽車工業崛起,憑藉便宜、穩定、省油等特點,擊敗福特、通用等美國車企,大量出口美國,對美國本土汽車工業形成重大沖擊。為此,美國的汽車工人瘋狂抵制日貨,還拿着錘子打砸日本汽車等。這種抵觸情緒,讓日本汽車出口一度陷入困境。日本是如何打破困局的呢?就一個辦法:赴海外建廠。

通過到海外建廠,打破壁壘,日本成為全球最重要的汽車大國。數據統計,2023年,僅日本一家豐田,年度銷量就超過1000萬輛了,加上日產、本田、鈴木等車企,日本汽車品牌全球總銷量超過2000萬輛,全球佔比1/4,每賣出去4輛汽車,就有一輛是日本品牌。可日本本土只生產了800萬輛,還有1700萬輛,都是海外工廠生產的。

如今,即便在歐美市場,物美價廉又省油的日本汽車也是很多消費者的首選,更別說在其它發展中國家市場了。當然,在中國市場,因為複雜的市場、政治和集體心理等原因,加上中國電動車迅速崛起,日本汽車已經沒落了。

抄日本作業崛起的韓國,現代起亞集團,在海外市場也是混得風生水起,年度銷量突破700萬輛,位居世界第三,僅次於豐田、大眾。

所以,面臨外界越來越嚴厲的關稅措施,中國電動車怎麼辦?辦法就是向日韓學習,走日韓的老路,到市場地去建廠,融入當地市場,融入當地經濟體系。

政府的責任,是搞好與各地政府的關係,軟硬兼施,為本國產業進入和擴大市場創造條件。不能像一些國家政府一樣,因為空泛的價值觀和意識形態,敵對這個輸出那個,弄得像個鬥雞一樣,把關係搞砸,政治搞冷場,最後把市場也給搞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