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用古今西方理論 新解《論語》歷代具爭議章句

撰文:萬卷樓
出版:更新:

【01哲學編按】孔子是中華文化最具代表性的象徵,他的思想言行被編成《論語》,成為後世多數人奉行不渝的圭臬。張凱元《現代論語新解》一書針對歷來《論語》較爭議章句,分別予以重新討論。除參考各時代研究儒家以及其他文史學者的著作或論文外,也借用古今重要西方學者在哲學、科學上的理論,觸類旁通,以為較深入的詮釋。本文節錄自這本論著,作者以現代人本主義解說〈堯曰〉篇的章節。

孔子畫像。

孔子(周靈王二十一年~周敬王四十一年,西元前五五一年~前四七九年)應是我們中華文化最具代表性的象徵了。他的思想言行,被他的門人編成一部《論語》,成為我們後世多數人奉行不渝的圭臬。在我們慶幸中華民族在兩千五百多年前有了這麼一位偉大的人生導師,因之而得主導建立起我們博大精彩的中華文化之餘;卻也同樣因孔子到底已是兩千五百多年前的人物,他留下來的一些資料,有的可能當時就已記載欠周全,有的更因經過漫長時間的傳承,難免又導致有文字疏漏的情況發生。所以《論語》一書,雖然目前大部份內容都可為多數人認同接受,卻還有小部份意義較不明確,容易引起爭議。

本書的撰寫目的,就是對《論語》中,歷來爭議較多的章句也擬提出一些見解。筆者於書中所表達的意見,除了主要參考我國各時代研究儒家以及其他文史學者的著作等已有的很多論著之外,其他又有不小部份則是借用古今重要西方學者在哲學、科學上的類似理論來觸類旁通,以為較深入的詮釋。

茲以本書討論的全書最後一章(第二十篇第三章)為例。本文是:「子曰:『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也;不知禮,無以立也;不知言,無以知人也。』」本章的註解及白話釋文向來眾說紛紜,莫衷一是。但主要的多在直接解釋為何「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不知禮,無以立」;以及「不知言,無以知人也」的字面意義。

書目:《現代論語新解》
作者: 張凱元
出版社:萬卷樓
出版日期:2022/04/01

本《現代論語新解》書中,筆者研讀現代西方的哲學思想,自文藝復興以及啟蒙運動之後,人本主義發展迅速。人本主義重視個人,但重視個人並非忽視其他萬物,而是因為要重視個人,就必須要重視所有的人以及其他世界上與人有關的萬事萬物(包括全知全能的神明)。例如美國哲學家羅洛.梅(Rollo R. May)即提出每一個人必須照顧好在世界上存在的三種方式:(一)人與己的世界:指人類獨有的理性意識世界。他能幫助個人了解和把握自己的潛能和價值。(二)人與人的世界:即是人與其他的人為了某種需要目的,而建立起來的人際關係。因為在孤獨中的人,是無法體驗到存在的意義的。(三)人與環境的世界:人既生而為人,在這個世界上,必會受到各種環境力量的影響。人不可避免地必須接受和適應自然界的規律。這三個世界都一定要同時照應好,不可只重視其中的一種或兩種世界,否則就容易造成人格障礙和心理變態的發生。

西方人本主義以人為中心,然後逐步深入探討「人與己」、「人與人」、「人與天」,以求和諧共處的問題,至二十世紀已大致成為學界的共識。

說到這裏,使人感覺驚奇的是,羅洛.梅的理論跟我們現在要討論的(《論語》〈第二十篇第三章〉),其重點雖然順序不同,卻不也正同樣完整地表達了孔子認為人一生在世,最重要的就是要知道及努力做好(一)人與天、(二)人與己、(三)人與人這三項關係嗎?

現在我們將《現代論語新解》第304-306頁的《論語》〈堯曰第二十.三〉一章的原文及解讀內容摘錄下來,以供讀者參考。

【延伸閱讀:經學史「鄭王之爭」再探 孔子出生真相為何成歷代爭議大事?

第二十篇 章目(三)

子曰:「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也①;不知禮,無以立也②;不知言,無以知人也③。」

【主旨】本章提出和現代人本主義思想一致的做人必須要知己、知人、知天三重點。

【註解】①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也:一個人不能明白天命於人對這個世界的責任,就很難成為一位君子。②不知禮,無以立也:一個人不能明白什麼該做與不該做的禮節原則,就很難算是有獨立的人格。③不知言,無以知人也:一個人不能夠明白社會溝通的語言原則,就很難做好與人相處。—以上三點,說明儒家是一種實踐重於理論的思想。而在人生哲學的領域裡,所謂實踐,在現代西方出現的人本主義思想認為,就是要探討「人」在這個世界上生活的意義。總歸納起來,應就不外乎是每個人都應了解:(一)人與自己,(二)人與他人,(三)人與其他一切萬物(包括神)三種關係。這三種關係,說來巧不可言,就正好與我們要討論的孔子在兩千五百多年前所提出的本章裡,指出的人要知命、知禮、知言的內容一致。知禮應就是人要了解及盡量做好人與自己的關係,廣泛學習知能,約束自己的行為,建立起自己獨立的人格。知言應就是人要了解及盡量做好與他人的關係,在社會上能充分與人以語言意見溝通,以避免不必要的誤會。知命應就是人要了解及盡量做好與天下其他一切萬物的關係。一個君子人,要知道人與萬物均同等來自於天,所以必須盡量和平共存,使這個世界長遠維持永續美好,以達成追求天人合一的最高期望。

【釋文】

孔子說:「一個人如不能明白天命之所趨,就很難成為一個君子。一個人如不能明白自己什麼該做與如何做,就很難說是一個能自立知禮的人。一個人如不能明白言語溝通的原則,就很難獲得與他人和諧相處的結果。」

【本文獲萬卷樓授權轉載,標題為編輯撰寫】

作者簡介︱張凱元,美國田納西大學教育心理學博士。歷任世界新聞專科學校及玄奘大學校長。著有《中美大學生人格發展之比較》、《人本主義教育的理念與實踐》、《論語十論》等專書,以及多篇討論中西文化與教育之有關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