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專訪|「賴清德當選」刺激大陸更刺激美國 成台海安全最大隱憂
台灣總統大選將於明年1月13日舉行投票,隨著中美角力、台海局勢升溫,不少分析將台灣這場大選視作「戰爭與和平」之間的抉擇,主要參選人也陸續完成訪美行程,並就兩岸關係做出表態;然而,這並無改華府與北京皆關心或試圖想介入台灣大選過程,企圖影響其結果。就此,《香港01》專訪美國德州山姆休士頓州立大學政治系副教授翁履中,試從一位旅美的台灣政治學者角度觀察,逐步分析中美今次如何表現介選、政黨選舉利害,並進一步評估台海安全問題的風險癥結。
香港01:今屆台灣大選,華府與北京介選的情況如何觀察與理解?
翁履中:首先要先清楚當前中美關係與過去截然不同,儘管雙邊關係緊張,但在氣球事件過後,風向已有轉變,可以看到中美都有想踩煞車的意圖。這並非華府要對北京示軟,而是考量中美經貿連結與互賴程度太高,繼續「進攻」下去的成本太大;反之,對北京來說也是如此。
在這樣的大局之下,華府與北京介入台灣選舉就會顯得特別小心。回顧2020年台灣大選,逢香港2019年爆發反修例運動,是時美國政府基本認同民進黨路線,雖沒有明確表態支持哪一方,但美方對國民黨推派的韓國瑜確實不太信任。但今次選舉,美方一直強調「公平對待」各陣營候選人,這釋放了一個訊號,就是不對執政黨有特殊偏好。
參照賴清德訪美行程與美方接待方式,雖在宣傳上平等對待,但確實與過往存在落差。一則是華府不願意讓北京產生錯覺,使其視華府繼續支持民進黨路線,二則也反映美國政府對賴清德依舊存在擔心。
北京方面自然也會考量中美大局變化,尤其過去幾年學到一些「經驗」,一旦介選動作太大,有可能適得其反。因此到目前為止,可以看到北京反應相對平穩。當然民進黨政府一直強調解放軍機繞台、周邊軍演等中共對台動作,但如果我們把視域打開,不要單看台灣附近海空域,可以發現解放軍機艦設定的很多航道,並非針對台灣而來。
這樣的說法在台灣內部當然會受到質疑,但就事論事,從中美交鋒的大局來看,北京「秀肌肉」是給華府看的,台海固然是一塊重點區域,台灣一直強調是針對台灣而來,也確實容易在內部引起共鳴,奈何台灣太少關心國際政治,要反向訴諸這是中美大國交鋒的你來我往,對台灣內部閱聽來說,反而是一件難事。
我認為在和平統一依舊是北京第一且最佳選擇的情況下,北京介選就存在尺度拿捏,目的要讓台灣人民知道北京反對台獨,但壓迫的力道又不能太強。但北京對台還是有耐心問題,一旦賴清德勝出,民進黨再繼續執政四年、八年,再一個世代的台灣人不再懷抱台海和平的想像,這只會讓北京認為和平統一的可能性也在下降,這就會促使北京思考,如何回應民進黨的繼續執政。
我個人比較擔心北京屆時「一不做二不休」,最怕的就是北京對台已不抱希望,再等再談下去也沒有意義,徹底失去耐心。北京現在對台還有耐心,不代表等到2024年台灣大選結果出來之後,還能繼續保有耐心。什麼時候對台開始動作、傳遞多強的訊號,這自然會是北京在思考的。
侯友宜比賴清德更貼近「蔡英文2.0」?
香港01:您方才提到美方對賴清德依舊懷有疑心,您怎麼看這次選舉美國因素在台的影響?美方觀選態度為何?
翁履中:儘管很多台灣人不願意承認美國在台影響力很大,但在台海緊張時刻,美國因素對台灣內部的安定感,可以帶來很大的影響。民進黨一直為「疑賴論」消毒,正是體現台灣人對美國態度有很高的重視。
美國因素對台灣的影響,這問題要分作兩層來看,一是台灣民眾怎麼看美國對待台面上四位參選人,以及美國基於本位利益,如何認識這四位參選人。
就我個人長年在美國的觀察與接觸,美國對於四位參選人的評價,真要排序,最安心的是侯友宜,其次是賴清德,過來才是柯文哲,最後是郭台銘。
就美國本位來看,最想要的是蔡英文路線的延續,因為美方認定蔡英文是「安全的」。美方視蔡英文的「安全」來自於其兩類特質的結合:蔡英文過去是在國民黨執政期間培養出來的傳統技術官僚,再配上民進黨台獨路線,這在美國看來會有平衡作用,繼而給予肯定。對美國來說,蔡英文技術官僚的出身背景,存在了一種「藍」的特質,但也不是統一派,美國政府需要一個理解國際局勢是要能被控制的人選,因此就算背後有民進黨台獨傾向的壓力,蔡英文也可以一定程度踩下煞車。因此蔡英文路線得以受美國肯定。我把這視為一個方程式。
那為什麼美國政府對賴清德無法放心?賴清德在美國眼中就是一個務實台獨主義者,配合民進黨背後支持的力道,美國自然會擔心賴清德上台會加速往台獨傾斜。從中美大局看,美國並沒有尋求與中國正面交戰,如果要與中國正面交戰,那賴清德的「綠配綠」沒有問題,但美國朝野都沒有這樣的意圖。
反觀侯友宜,其背後固然是藍的路線,美方對此當然也會有些疑慮,但侯友宜本身也非傳統國民黨路線出身,甚至在美方看來,侯友宜還帶有「台派」風格。美國在意侯友宜的觀察點,在於他是否帶有統一傾向,在侯友宜訪美後,美方判斷了他並非統一路線者,這一點讓美國得以放心。
所以,套用剛剛「蔡英文方程式」(淺藍技術官僚+綠營背景)來看侯友宜,反而是有點中間、甚至偏綠的台灣色彩,配上藍營背景,這樣的調和對美國來說,侯友宜比賴清德還更貼近於「蔡英文2.0」。這也一定程度反映在侯友宜訪美後,獲得美國智庫學者普遍的好評,因為美方在意的差別在於「淺藍配綠」還是「淺綠配藍」。
至於柯文哲方面,倒不是其個人魅力的問題,而是民眾黨無法給予組織性的支持,始終無法將兩岸政策與外交路線傳遞給美國了解。眾所周知,柯文哲擅談理念,這在台灣代表改革,效果或許不錯,但聽在美國耳裡,等於沒說,充滿不確定因素,除了一句「兩岸一家親」,其他都顯得空洞。加上柯文哲兩度訪美,事實上並未收攏美方好評,「他不是一個受歡迎政治人物的樣子」,少有具體、務實暢談政策與政見,不太能清楚回答美國的問題,因此影響了美國對柯文哲的評價。
簡言之,柯文哲一人領導的民眾黨不若國、民兩黨有長期一貫的政策立場,美方對民眾黨路線依舊陌生,柯文哲訪美談的多是理念,表現民眾黨的不藍不綠、尋求新政治、要改變,但講到兩岸關係、國防軍購等美國想要了解的議題,以致預期未來合作的可能性,柯文哲的應答就讓他失了分數。
賴清德當選 台灣命運交由輸贏決定
香港01:就現階段來看,一旦藍白整合未果,賴清德當選的機率就相當高,結合您一直強調的中美大局,台灣大選態勢的後續走向您怎麼觀察?
翁履中:不同於過往幾屆台灣大選的勝出者,至少能獲華府與北京一定程度的屬意力度,或至少能夠接受,如果賴清德真的當選了,他的屬性恐會是第一個同時不受北京與華府偏好屬意的人選,這是我很擔心的一點。
我與在華府的中美學者過去都談到了一個問題,大家的共識都是:一旦賴清德當選,未來將由中美之間的贏輸來決定台灣命運,台灣將盡失話語權,落得一點聲音都沒有,因為再也不需要聽台灣講什麼。
美國當然清楚北京反感賴清德的政治路線,縱使美方表面上依舊支持台灣民主,但考量綜合風險,美方也會同步加速所有與台灣有關領域的整理,做出因應的改變,比如快速降低對台灣半導體產業的依賴,抽離重要的利害連結。
北京方面則可預料加速軍事準備,因為一旦賴清德執政,未來實現和平統一的難度只會更高,這會迫使北京放緩大國外交的步伐,回頭先處理台灣問題。
事實上,台灣內部應該要清楚,台灣問題在中美關係當中,就是一個子議題,一旦台灣動作太大,大到北京認定必須處理,對台路線自然轉趨強硬,如果台灣內部出現一些變數,像是在野陣營在大選中獲勝,那北京就可能傾向先處理好同世界其他大國關係,例如中美、中歐與中非關係,尤其國際格局已然變化,不再是美國說了算,中國自然也很想抓住這個機會,在全球地緣政治扮演更重要的角色,那就不見得非要先處理台灣問題不可。
如果解放軍包圍太平島 台美如何應處?
香港01:針對台灣大選在選前選後的安全風險,美國政學界是否有做出什麼評估?
翁履中:台灣一直將自身的安全問題寄託在美國來援的想像上,像是台灣一直喧騰美國「棄台論」與否,其實取決於美國國力的強弱,而非美國兩黨政客的友台或反中意志。
如果美國國力依舊,足以力壓北京,那台灣牌就是可以繼續對北京打出的牌,但現在客觀的美國國力並不具有一方力壓所有國家的實力,且美國民眾對國際事務並不想理會,大部分的美國人眼裡只有美國,美國之外,其他地方都是可以放棄的。台灣一直幻想美國會保台,但歷史告訴我們太多次,美國在關鍵時刻,就是什麼都不管。縱然美國內部調查,有40%美國人表態支持出兵保台,數據也來到了史上最高,但這是在目前非戰爭狀態下的調查結果。台灣在評量自身安全問題時,不應該對美國有太多想像,尤其美國內部政治都吵不完的時候,美國會為台灣盡多大的努力,哪怕朝鮮半島爆發戰爭,美國會多大程度去幫助韓國,其實都應該要被存疑。
當然,北京與此同時也會盤算美國會介入台海安全有多深,美國智庫最近確實有在討論,如果賴清德當選,北京會做出怎樣的反應?有一個假設迄今一直無解,就是如果賴清德1月當選,到他5月就職之前,北京在期間發動戰爭演習,包圍南海上的東沙島與太平島,台灣應該如何處置?
這困境在於,一旦解放軍包圍東沙島與太平島,台灣應該派兵去救島上的三五百人?台灣要火力支援嗎?還是因為太遠了、鞭長莫及,決定撤兵?另一方面,美軍是否要投入軍力去救援?又若解放軍「弄假成真」,真的佔領了太平島,台灣要放棄嗎?這都還不上綱到爆發台海戰爭程度,只是軍演包圍,而且是距離台灣相當遙遠的一兩座島,如果北京不挑戰台灣一直掛心的金門馬祖,而是南海上的這兩座小島,台灣如何回應?
就美國立場來看,可以很清楚判斷出,為這兩座小島出兵的成本太高,並且無法評估後續發展會當如何,美國出兵救援等於同中國開戰,這成本太高了。反之,如果台美不前往救援,台灣最終放棄太平島,這等於放棄主權,北京將成功對賴清德下馬威,也直接打擊台灣民心士氣,台灣社會也會反身質疑民進黨政府所稱要守護國土的承諾。
當然,北京一旦這麼做,台灣內部民心一定會對北京反感,但就像我一直說的,北京眼見賴清德當選,和平統一的可能性下降,大可「一不做二不休」;而台灣社會反感北京的同時,事實上也會激發台灣內部正視並思考,在中美大局為上,與硬實力的碰撞下,台灣其實力有未逮,沒辦法做出什麼事,這對北京而言也不見得沒有利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