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台灣大選|兩岸已邁入「準統一」關係

撰文:陳鄭為
出版:更新:

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2019年首拋「兩制台灣方案」三年半載過去,縱然迄今未收到台灣的「回稿」,但在2024年台灣總統大選倒數7個月的此刻,台灣朝野三黨回應兩岸關係問題,台面上不約而同以「台海和平」、「維持現狀」作為政策訴求,已然為北京近年「促統」的努力做足了背書之功,也雙向確認了兩岸邁向「準統一」關係階段。

統一台灣毫無疑問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最重要的一塊拼圖,一個未統一的中國如何偉大?談何復興?——這是北京戮力追求兩岸一統的基本思路,揉雜的不只是西方眼中狹隘的地緣政治利益,或解放軍得以瀕臨太平洋,而是承載中華民族再次偉大的歷史重量。既然統一的目標達成無懸念,勢在必行,和統與武統便只是途徑差異,但西方連同台灣卻多糾結於此,以俄烏戰爭為短鑑,憂慮戰爭是否爆發、何時爆發,渠等見武不見統,對於「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意義便只能見樹不見林。

鑲嵌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脈絡裡的兩岸關係,從來是台灣歷屆大選內部的主要議題,但有別於以往,今屆台灣大選針對兩岸局勢的討論,不再是如何解構再重構彼此的政治分歧,而是朝向台海未來幾年要致力和平還是準備戰爭為主線。然而,當台灣政壇話語進入了兩岸和戰選擇的同時,等同於進入了北京劃設如何統一的情境:台灣是要和統還是武統?只是台灣眾黨派還沒有會意過來。

習近平曾在2019年1月宣誓「大陸與台灣必須統一,也必然統一」。(新華社)

換句話說,武的理解很好參透,北京對台動武,必然是回應外力干預、直接導致台灣脫離的現實,亦或是台灣拒統迎獨的必要手段,質言之,北京對台付諸武力必然是服務於統。至於台灣三黨現正熱議中的和平,其實也與統有關。北京對台之所以能夠兼納和,也必然是他日和平能有效服務於統一,而非服務於台灣各黨一廂情願的「維持現狀」。簡言之,台灣要的「和平的維持現狀」並不存在,在北京的語境底下,既要和,便只能是和統。

再就台灣朝野各派過往聚焦兩岸政治分歧的討論,或多或少還存有兩岸如何在異同中創造制度性互動的現實意涵,爾今橫亙在和戰之間,已不見是不是台獨引發台海戰爭,而是如何既要不統且不會發生戰爭,而這一套與北京政治邏輯存在矛盾的「不統不戰」,正是今屆三黨參選人迄今難以跨越並提出新解的主要困難。

隨着大陸領導人習近平早前不承諾放棄對台使用武力,不少輿論亦憂慮台灣被「武統」的後果。(資料圖片)

梳理台灣朝野黨派過往針對兩岸(台灣)未來定位主張,由獨到統,中間還過渡了一個「維持現狀」的選項,如今實際出現了新的變化,也是這般變化側面映證了台灣內部政治裡的兩岸矛盾,告別了獨,間接承認了兩岸關係的「準統一」狀態到來。

例如在蔡英文政府喊出「中華民國台灣」的同時,相當程度等同民進黨對「台灣共和國」主張的被動棄守,政治現實下,心不甘情不願地以「維持現狀」取代台獨。哪怕這類寄生中華民國的「獨台」主張,在北京眼中依舊與台獨無異,但民進黨人顯然別無選擇。

蔡英文2020年勝選後接受英媒「英國廣播公司」(BBC)的專訪,一席強調「中華民國台灣」已經是獨立國家的言論,引發大陸國台辦強烈措辭且具攤牌意味的警告。(台灣總統府提供)

至於原本就近似「獨台」主張的國民黨,本就以中華民國為其政治信仰中樞,雖無「寄生」問題,但自1949年以降,國民黨眾偏安的心跡沒有任何變化,等同獨台。而藍綠之外遊走的柯文哲陣營則在中美權力壓制的結構下,認定「維持現狀」是台灣唯一且不得已的選擇。於是乎,三黨歸宗沒有指向性的「維持現狀」,成為今屆台灣大選藍綠政黨意外的兩岸政策公約數。

從這個角度來看,這不啻是北京反獨促統的一大勝利,同時也在三黨歸宗毫無建樹的「維持現狀」後,象徵性的宣告反獨告一段落,舉凡政經軍的一切對台作為,皆只為促統服務。

1996年台灣首度舉辦總統直選,李登輝、連戰搭檔參選,引來北京文攻武嚇,台海危機升高,但在台灣內部輿論受刺激下,最終李登輝順利當選。(資料照片)

總的來說,過去台灣大選期間,台灣政黨與媒體屢愛羅列北京對台「武嚇」功績,甚至反諷「武嚇」反為民進黨帶來摧票效果,如今北京已然無懼各式環台軍事行動會否影響台灣大選,台灣政黨與媒體也不再單單以「中共又來對台武嚇了」簡單戲言,而是話題直接圍繞在武統周邊。這樣的變化代表的意義有二,一是台灣內部開始認真思慮起兩岸戰爭風險,二則接受了武統取代武嚇,意味認知統一已是眼皮子底下的事,不再遙不可及,台灣只不過還沒法坦率承認兩岸「準統一」關係現實已降。

相對北京對台統一有其路徑圖,不論時間點劃在2027年、2035年都是次要,反觀台灣朝野主要三黨回應台灣要和平的路徑圖卻是一片空白,唯有「維持現狀」的隻字片語,徒然緣木求魚,至於三黨猶在高談闊論台海和平,也或許只是台灣在承認兩岸「準統一」關係前最後的一記掙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