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你幸福嗎】80後青年走了又回來:生於這年代有種責任
台灣經濟、政治前景未明,愈來愈多年輕人決心離開自己成長的地方,到外面闖一片天。但這並不包括80青年許純鎰,現於泰國朱拉隆功大學修讀碩士的他,從未想過「一去不返」,還打算將自己在泰國獲得的經驗和知識,帶給台灣下一代:「對於未來,我確實感到悲觀與無奈,但我認為這就是我們這一代台灣人必須承擔的。」(此為《台灣,我想住嘅地方?》系列報道之三)
面對經濟增長放緩,工資又一直停留在十年前的水平,寶島上縱有許多胸懷大志的年輕人,但這裏也許不再是他們大展拳腳的地方。2016年,赴海外工作的台灣人直逼73萬,比十年前增加了一倍多,當中逾一半人是到大陸發展。這些「出走台灣」的人中,逾七成人擁有大專或以上程度學歷,難怪牛津經濟研究院指出,到了2021年,台灣將會出現全球最嚴峻的人才缺口。
除了經濟,政治前景亦令台灣年輕人感到憂慮,在兩岸綜合國力此消彼長下,台灣的國際空間愈縮愈小。今年5月,中美洲國家多明尼加共和國和西非的布吉納法索,先後宣布與台灣結束邦交。在18年間,台灣已失去了14個邦交國,目前全球只有18個國家承認台灣的主權國家地位。台灣政治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所長劉曉鵬認為,台灣在1971年被迫退出聯合國後,曾經面臨雪崩式斷交與移民潮。1980年代時,台灣就只剩20多個邦交國,不過,當時台灣還是有很不錯的經濟底子,有本錢去談「莊敬自強、處變不驚」,可是如今處境已經不一樣。
儘管台灣前景看似黯淡,純鎰還是選擇回來,一來他受惠於台灣的新南向政策,拿政府的獎學金去念書,要是沒有這筆錢,他就不可能出外見識,再者他對台灣也有一份強烈的使命感。
「那些『無法流動』或『選擇回來』的人呢,我想我是屬於後者……出身在這個年代的台灣,我經歷了被邊緣化、被打壓的國際處境,以及太陽花學運,這些都是成長與思考的養分。我想,如果台灣經濟保持高速成長至今,自己大概很難站在基層、鄉村的角度去思考問題。對於未來,我確實感到悲觀與無奈,但我認為這就是我們這一代台灣人必須承擔的。」
我經歷了被邊緣化、被打壓的國際處境,以及太陽花學運,這些都是成長與思考的養分。
明年這個時候,純鎰將會學成歸來,大概正在找工作。他說,自己在泰國取得的學位也許無法為他爭取加薪,但透過這趟學習,累積了許多國際或東南亞地區的經驗,將來可分享給學生,算是對台灣的一種回饋。「台灣人對泰國或東南亞的認知,很多時候充滿了片面印象和歧視。我認為這是我可以貢獻的地方。」
對於未來,我確實感到悲觀與無奈,但我認為這就是我們這一代台灣人必須承擔的。
上文節錄自第118期《香港01》周報(2018年7月3日)《22K「薪」酸大學畢業生 徬徨中奮進》。
《台灣,我想住嘅地方?》系列:
更多周報文章︰【01周報專頁】《香港01》周報,各大書報攤及便利店有售,亦可按此訂閱周報,閱讀更多深度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