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你幸福嗎】「婚」隔兩地全因要供樓 寶島人妻原來唔易做

撰文:黃珮瑜
出版:更新:

「台灣人超nice」、「夜市掃街好平」、「看到正體字覺得很親切」……環顧身邊的好友,只要一談及台灣,便不期然泛起幸福感。網絡上也經常看到「出走台灣」的各式故事,當中不乏名人——文青女神到花蓮開雜貨店;「佛系」填詞人過着台北、香港兩邊走的雙城生活……毫無疑問,如果用過客的身份看台灣,的確是幸福的;不過,長居於島上的人又是怎樣想呢?或許就如你問台灣人一樣,或許他們也會答你:「香港人很幸福,不是嗎?」《香港01》記者訪問了人氣漫畫家爵爵&貓叔、嫁到台灣的港人、到海外求學的台灣青年以及當地政治社會學者,了解他們對寶島前景有何看法?(此為《台灣,我想住嘅地方?》系列報道之一)

昔日為藝人的蔣雅文十年前放下一切,到台灣開設小店。(黃寶瑩攝)

「習慣了說國語,現在說廣東話反而『一嚿嚿』。」80後,來自香港的Alice,因為玩網絡遊戲而認識丈夫OP,七年前嫁到台灣,在這裏落地生根。除了不懂跟老人家講台語,Alice基本上已經成為地道台灣人,不只國語比廣東話流利,就連WhatsApp的最後在線時間都已是4月時,因為已轉投Line的懷抱。

Alice現時為全職媽媽,待孩子長大後便會幫助家裏的生意。(受訪者提供)

「我們住在澎湖,是台灣的一個離島,有點像香港的南丫島吧。澎湖四面環海,只有陽光與海灘,沒有大城市的繁華,是個勉強可自給自足、無論人情味還是宗教味都濃厚的小地方。」 Alice笑言嫁到澎湖後,在丈夫家族開的麵店當「打雜」,直至四年前大女兒出世後,她才全職湊女,做「孩子的奴隸」,待兩個「化骨龍」長大一點,便會回去幫忙打理生意。「我們家是生產麵線,由麵粉製成一條條的麵線,全都是用人手打,算是粗重工夫吧。」

在家打麵 比打工幸福

雖然如此,相比起在外面打工的人,她覺得自己算是幸運。「台灣人普遍薪水不高,曾經有個親友說自己一個月賺兩萬新台幣(約5,134港元),其他親友都說已經很不錯了,但對我來說五千塊又怎麼夠花呢?其實我也苦惱過,如果我出外找工作,應該也是很慘很拮据。」

物價持續飆升,工資水平卻維持不變,基層民眾的日子一點也不好過,勞工低薪問題一直是當地人最關注的議題之一。Alice身邊就有不少朋友不甘於捱低薪,索性自己創業:「澎湖算是個觀光熱點,不少人拿點錢出來,開間民宿或者特色小店,賺旅客的錢。」

Alice的家開了一間麵店,生產的麵線會賣到台灣各地去。(受訪者提供)

由拍拖至異地婚姻 「Long D」十三載

Bonnie和Edward是另一對因打機而結識的「港台配」,稍有不同之處是,他們婚後仍然分隔兩地。從事晶片相關行業的Edward繼續在台中生活,任職空中服務員的Bonnie則主要留在香港,一個月有五、六晚會待在台中的家。是什麼令他們結婚但未能同居?原來又是因為台灣的工資問題。Bonnie表示,現時單是供車、供樓已經佔去家庭收入逾三成,經濟負擔實在不輕,「如果在台灣找工作,即使做回老本行,人工也只有原來的七成。」

在台灣打工,人工大打折扣,但Bonnie認為,Edward來香港工作亦未必可行。「台灣人的英語水平普遍不高,我先生若在香港找同等待遇的工作,實在有點難度,應該比我在台灣找工作還要難。」

Bonnie認為台灣郊區較多,適合小朋友成長,惟薪金水平低是一大困擾。(受訪者提供)

受限於現實環境,他們唯有暫時分居異地,幸好Bonnie的職業容許她「兩頭飛」,夫婦能夠見多幾面。「我們由中學開始已經習慣異地戀,所以異地婚姻對於我們來說,不是大問題。再者,我的工作可以經常去台中,否則,我應該感到苦惱。」

Bonnie和Edward由中學時期開始相戀,遙距戀愛十年後結婚,如今已經過了三年結婚不同居的生活,這樣的日子應該還需維持多一段時間。「我們正在供車又供樓,至少要供斷其中一樣,我才能到台灣定居,不然,負擔太重。我想大概需要多兩年時間吧。」

台北市的樓價冠絕全台,民眾不吃不喝15年才能夠買到一個單位。(VCG)

想像美好 問題一樣多

眾所周知,香港的樓價貴絕全球,有調查機構指港人不吃不喝19年才買到樓,不過較少人知道的是,台灣的房價其實也很誇張,當中台北市的房價收入比是15.6倍,即是說民眾不吃不喝15年多才能上車。就以Bonnie為例,無論身處香港還是台灣,始終都要為層樓奔波,她語帶無奈說:「除非你是退休人士,拿着一筆錢到台灣歎世界,又或者你在香港賺錢,然後到台灣消費,那當然OK啦。如果你在台灣打工,就是拿台灣人的薪水,甚至比他們賺得更少,因為你始終不是當地人,人家見你拿的是居留證,擔心僱用你需要辦許多手續,何不請自己人呢?」她又說,在台灣落腳至少一年才能領取身份證,拿到證件之前的一年裏,可以做什麼工作?她坦言,「我都真係未諗到。」

港人對於台灣總是充滿美好想像,Bonnie和Alice認同不少人過度美化台灣,只要走近一點看,就會發現,香港有的問題,台灣也有,例如物價高、上車難(相對收入而言),而且,台灣也不如港人想像般悠閒。Alice說:「台北人還是每天趕火車、走路很快、做事很快,動作慢點都會被催。台灣人就是不愛等,自己做生意最清楚,客戶總是催促交貨。 」

Alice說台灣不如港人想像般悠閒,步伐急速、催促交貨是她對台北人的印象。(VCG)

另一方面,她說許多在香港覺得理所當然的事情,在台灣卻不是,食物安全問題就是其中一例。「原本以為『台灣生產』很有保證,原來要看運氣,偷工減料和魚目混珠的情況時有發生。官商勾結問題也比想像中嚴重,到處都要靠人脈、攀關係,沒住在這裏不會知道 。」

Alice稱即使細微如過馬路、倒垃圾,都需要時間慢慢適應,但說到最大的文化衝擊,她認為是婚禮的安排:「香港人通常在酒店餐廳或酒樓擺喜酒,很浪漫。可是在台灣,有時居然會在路邊搭起一些棚和一個臨時廚房,連枱櫈都要自己搬過來。除了路邊,我也試過在學校禮堂喝喜酒,真是太特別了。」

另一個很難適應的地方是公眾假期,台灣實行彈性假期,例如假期剛好是星期五,差一天就可以接上星期日的話,政府就會把星期六也算作假期,製造連假,以方便民眾出外旅遊或回鄉,再找另一個星期六補班。Alice認為,「雖然(這個安排)很人性化,但假期變得相對不固定,每一年都不一樣,我到現在還是適應不到。還有就是台灣銀行三點半就關門,不同政府部門的辦公時間又不一樣,真的很不習慣啊。」

Alice說許多在香港覺得理所當然的事情,在台灣卻不是,食物安全問題就是其中一例。(VCG)

文化相似 國際空間小

由於台灣跟香港的文化、語言較相近,而且移民門檻較英國、加拿大等為低,自然成為港人移民的熱門地。根據台灣內政部移民署統計,自2012年起,港澳人士到當地居留逐年攀升,2012年有8,624人,到了2017年,人數已增至14,376人。對於不少人來說,台灣其中一項吸引之處,是當地環境較適合孩子成長,正如Bonnie所說:「台灣面積比香港大得多,假日可以帶小朋友到郊外玩耍,親親大自然或到台灣其他地區走走,不似香港的小朋友,周末很多時候都在商場度過。」

到台灣定居,不能不考慮教育和台灣前景等問題。育有兩名女兒的Alice認為,台灣的教育不是很理想,當地學生的功課壓力絕不比香港學生小,「孩子上課時間很長,然後還要上補習班。晚上九點、十點,還會看到很多學生在街上等公車回家。」Alice的另一個憂慮是台灣的大學不夠國際化:「你跟外國人說從香港大學畢業,外國人會說『嘩!』,但你跟外國人說,從台灣的台大畢業,外國人可能會反問:台灣是哪裏?雖然不是說台灣的學校水準不高,但台灣的國際地位尷尬,的確令人才難以在外面發展。」儘管如此,Alice暫未有打算將來送女兒到海外讀書,會將選擇權交給孩子。

Alice認為台灣的教育並非很理想,不過暫未有打算將來送女兒到海外讀書。(受訪者提供)

談及國際地位,近月台灣接連有邦交國斷交,國際空間愈縮愈小,Alice為此感到很無奈,幸好他們打的麵線都是賣給台灣本島,不會出口到外地,因此也不太受國際局勢影響。「我和丈夫之所以政治冷感,是因為我們都消極地覺得,即使關注了也沒有用,能夠做的事真的很有限,所以只能默默做、默默賣。我唯一希望台灣政府不要無視人民的意願,完全順從於北京,例如簽署不平等的經濟合作協議之類。」

Bonnie的看法也很相近:「在政治上,當然不希望台灣太受北京干預,不過從經濟角度看,大陸或許能給予台灣一些好處,我都不知道怎樣說了。」兩岸之間的互相影響如此貼身,卻又無法控制,這一句道盡了不少平民百姓的無力感。

西非國家布基納法索與台灣斷交兩日後,與中國恢復外交關係。圖為兩國外長在北京簽署聯合公報前互相交談。(VCG)

上文節錄自第118期《香港01》周報(2018年7月3日)《愛在異鄉人在地 台灣人妻不易當》。

《台灣,我想住嘅地方?》系列​:

更多周報文章︰【01周報專頁】《香港01》周報,各大書報攤及便利店有售,亦可按此訂閱周報,閱讀更多深度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