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足日與夜.退役後.張健峰2】出征台灣痛苦經驗 抹不走理念

撰文:高詩琦
出版:更新:

兩個退役香港足球員,兩個截然不同的故事。 從自己的經歷,他們如何看待香港足球的前境?回望過去,到底在香港做足球員,是喜是憂?
前香港足球代表隊成員張健峰在19年職業生涯尾聲,受教練班導師足達勇輔及郭家明啟蒙、指導,反思及面對香港足球種種問題,為了像兒子Aiden般的下一代足球員有較好環境發展,終決意掛靴;再獲一代名帥郭家明指導,全心投入教練職務。
有理念還需累積經驗,上任短短幾個月已歷盡艱辛,卻更肯定自己「選對了」。
攝影:梁鵬威

疫情初期,政府還未「封場」,張健峰仍可帶着兩個兒子到硬地場踢波,長子Aiden認真練習控球,幼子Asher未有足夠力量,但已對球技略懂一二。Aiden正在一間本地足球學校受訓,對未來充滿期盼,張峰笑說。

「我喜歡足球,因為可以跑來跑去,還有朋友一起玩……」以前也最鍾意睇爸爸踢波,「佢覺得自己好勁,我覺得佢……OK啦!」

張健峰(左二)對長子Aiden(左一)循循善誘。(梁鵬威攝)
+1

車路士VS車路士害羞的Aiden一句一句地回應記者提問,說自己最愛曼城中場球星奇雲迪布尼(Kevin De Bruyne),喜歡他出眾的罰球技巧;夢想也跟許多男孩子一樣:「未來,我最想的,就是踢波,想做足球員,但唔知爸爸鍾唔鍾意!」他別扭地說:「我想勁過爸爸,想去外國踢波,多錢啲,想踢『車仔(車路士)』,因為我在香港也是踢車路士(足球學校)……」。

很多人聽到一位香港小朋友說想做足球員、還想踢英超,只會狠狠拋下一句「不可能」。張峰可不這麼想。

9歲的Aiden控球、射門都有板有眼。(梁鵬威攝)

從小灌輸球員應有意識 教練更要教得其所

張健峰現任香港足總全職教練,教練資歷尚淺的他,想成為一個怎樣的教練?「我想做一個影響到人的教練,不只是球員,也會影響到其他教練,若我對其他教練也有正面影響,最終受惠的也是球員」。

他的教練理念中,很強調從小灌輸應有「意識」。如上集所述,他曾體會到若沒有從小獲得「可以外流」的意識,思想沒有突破本地的界限,就難有進步:「要做就要做到最好,不要只將目標放在香港……從小到大給予球員更高目標、在更高水平競爭,才能進步」。

轉任教練的張健峰,對這新角色有許多想法及目標。(梁鵬威攝)

另一種「意識」就是足球意識,「老了,體力會下降,練不到波,技術就會退步,但意識融會貫通了,就可以跟一世,也可以教下一代、再下一代,一直教下去,好老實說,香港球員不是技術差,而是意識不足」。

球員足球意識不足,與教學方法不無關係,「例如有一套很多球隊都會使用的練習,日本教練能用來教會球員很多意識上、細微的事,但回到港超,同一套練習就會變成體能訓練,其實意識正確的話,不盲目地跑也能成功」。

最後一種「意識」就是時時思考的意識。張健峰從球員時代已愛多用腦,「我不聰明,但跟過積Sir(曾偉忠)踢波,他會問我很多問題而啟發我多思考,加上常與隊友討論,默契好了,進步就會突然大了」。

他認為球員不應盲從教練,教練之間也應互相學習,「試過在比賽中,我見到一位帶隊的教練有可以改善之處,但沒直接提出,就待他將球員換出時用短短十秒提點球員,球員再落場時已有明顯進步。

有理念,但要實踐時遇到的困難往往比想像中大。

帶領香港U18到台灣參賽,成為張健峰全職教練生涯一個重要開端。(HKFA)

風口浪尖的香港U18 教練生涯開端已是大考驗

作為足總教練,張峰其中一個任務就是帶領香港代表隊梯隊(即不同年齡段的青年軍)集訓、比賽。去年9月,成為全職教練只有一段短時間的他,臨時代替因泰國集訓期間球員爆出紀律問題而遭停職的原主教練安頓,帶領香港U18到台灣參加一場U19邀請賽,可以料到事情從頭到尾都不會順利。

首先,紀律風波令球隊從一開始已士氣低落,網上留言是一個又一個的酒杯符號、一句又一句的「飲呀」,卻難以駁斥,「踢波自然想多人睇,但當好多人睇都想睇你死,就一定會不開心」。最終面對中華台北、緬甸及直布羅陀,港隊更3戰全敗,敬陪末席,批評嘲笑之聲更激烈,「我做過球員,自然明白,但這是個教導他們的好時刻,我跟他們說,也許你們沒有參與其中(飲酒事件),但到了這年齡就要有所承擔,只能專心一點、踢好一點」。

球員遇上逆境,卻也是轉機,張健峰就趁機教育。(HKFA)

第二,主教練要做的不僅是教波,場內要令球員進步,場外更要同時引領整個教職員團隊進步,當中包括助教、物理治療師及管理。張峰當過助教,知道每日剪片、準備多個會議、訓練的工作有多繁忙,但自己落手落腳做與化身引導角色,就是天壤之別,「要引導助教進步又不能直接給他答案,很多細節我當時也不清楚;管理要負責許多場內場外行政工作,但未做過這工作,很難知道怎樣才算做得好,到有事發生,才知道這角色好重要」。

第三方面則是應對傳媒這一大挑戰,不同於球員時代言論主要為自己負責,作為主教練,一言一行都會大大影響全隊。香港U18當時本身已在風口浪尖,面對傳媒卻不是張峰所擅長,「上A牌時郭Sir(郭家明)有說,作為教練要懂得如何跟傳媒溝通」,但那次在比賽後他想表達一個訊息:球員曾針對性練習過才執行逼搶戰術,但此前負責訓練這批球員的,並非賽前才頂上主帥位置的自己,「卻因為我表達不清晰,報道出來,就變成球員沒有練過這套戰術,我卻硬要求他們執行,結果造成很大迴響」,不僅自己受批評,更難過的是他深知球員們本已受很大壓力,自己的說話更為他們帶來了一些不必要的情況。

香港U18最終在台灣一敗塗地,但對於球員和教練團,卻上了重要一課。(HKFA)

成績差、公眾反應負面,單看表面,這次台灣之旅的結果可說是壞透了,但最終無論是作為教練新鮮人的張健峰、或是即將成年的U18小將們,都上了寶貴一課,對於張峰而言更像是一次教練班的實習課,「郭Sir(郭家明)在A牌班所教的事,無論球場知識或是場外團隊管理,在那個月內感受了好多……尤其在應對傳媒方面,我仍很不足」。無論做球員或教練,青訓最重要的就是成長,這次旅程更堅定了他的想法。

「一個月內接觸了這麼多事,發覺自己沒有選錯地方,接觸到自己想接觸的事,短短個多月,已覺得自己決定正確」,張峰堅定地說。

小孩子最需要的是探索各種可能性,而不是否定。(梁鵬威攝)

最後,對於Aiden想當職業足球員、想踢車路士的願望,張健峰如何回應?

「想踢車路士?努力啲囉,有目標就要找方法達成,不是說說就算,也不能一下子就說沒可能……要在更高水平競爭,我一直有如此灌輸他」,他自言理性、現實,卻明白絕不可抹煞年輕人的將來,「對年輕球員,就要培養他的興趣,有了興趣,再有相應知識,就會慢慢進步」。

其實,從兒子的心願,更反映出張峰長遠的願望,「以我現在的認知,我不可能教出世界級的球員,但我會不斷學習。當我50、60歲時,現在十多二十歲的球員做教練,到他們的認知水平高了,就一切都有可能」。

現實縱使悲觀,但最重要是不要絕望,作為教練要做的是盡心指導,讓年輕人裝備好自己、再走自己的路,也許哪一天真的會闖出一片天。

也許願望不能在這一代達成,但下一代、再下一代……張健峰深信若將正確的意識傳承下去、提升教練及球員水平,總有天會成功。(梁鵬威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