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足專題.球證3】裁判視角看球例 怎樣才是「好球證」?
《香港01》記者親身報讀香港足球總會的新球證班,以及訪問足總裁判部總監及本地部份現役國際裁判員,一連四集深入剖析香港球證工作、評審、福利及球例等問題。
我們在首兩集針對足總裁判部的架構及制度進行各種分析,今輯將轉往探討球迷最關心的球證執法問題。球例白字黑紙列明各種情況,一本天書更適用於全球上萬項賽事,惟有時候球迷對判決的觀點跟球證會有出入。究竟從裁判員的第一身角度出發,他們的理據又是甚麼?何謂對、何謂錯,若遇上灰色地帶又會如何處理?
攝影:李澤彤
國際足協(FIFA)每年度都會檢視現行球例,從公平性、廣泛性及科技的角度為球例作出修改。不過大多牽涉到入球的條例,例如手球、越位跟禁區內犯規,無論如何修改,總難避免引起爭議。
延伸閱讀:
【港足專題.球證1】香港裁判黑箱作業? 三大制度回應球迷疑問
足總於網頁內上載每年的球例修訂版,可按此作更深入了解。
球例只有17章,但其實還有第18章,便是常理(Common sense)。
執法若遇灰色地帶 緊守兩大宗旨
「FIFA每年花很多時間去製定教材,再分發到各屬會,令每個地方執行球例時,盡量保持一致。」足總裁判總監張炎有謂。縱然有指引,但場上情況千變萬化,沒可能跟教材百分百相同。若情況屬「非黑即白」,依據球例作出任何判決,沒有爭議的餘地;惟面對灰色地帶,球證便需以經驗作出主觀判斷。
記得在上新裁判班的時候,有導師便曾說過以下一句:「球例只有17章,但其實還有第18章,便是常理(Common sense)。」
這種「常理」非指一般人的思維,而是由球證經重重考慮後,作出最合理的判決。張炎有解釋時特別提及一點,就是「比賽精神」同樣重要:「球例只是一個框架,針對個別情況。有些情況即使球例沒提及,球證也必須做判決。這時需要球證基於對雙方球員及足球的理解,將足球比賽的精神,加上公眾期望,結合成一個最合理的決定。」
怎樣才是好球證? 公正重要 理解更重要
究竟甚麼才是「對球員及足球的理解」及「公眾期望」?
女子國際裁判員羅碧芝(Gigi)透露,本港球證雖非職業裁判,但仍抱着「希望做到最專業」的態度執法。球證比賽前會觀看兩支對賽球隊的比賽片段,了解雙方的重點球員跟戰術慣性,有助預判自己於場上如何走位;他們也會特別留意球隊中的「問題製造者(Trouble-maker)」,或可在爭議性判決時作為判決依據。「要理解得好,就要花很多功夫,而非放工直接去做。有付出的話,球員及教練也會看得到,擁有穩定的執法水準,才能一路走下去。」
至於是否合符大眾期望,Gigi則以兩個例子講解,「球員本已領黃,因發脾氣踢走皮球,按球例出示黃牌是沒有錯的,但公眾是否會接受那是兩黃一紅?又假如雙方正踢成平手,補時基本上已足夠,球例列明球證有權『補上補』,不過又是否兩方或大眾所期望的?這些都可斟酌。」
每位球證對以上例子的理解都有所不同,Gigi認為,這正是分出高低的原因,「有些球證的判決很準確,但卻沒法跟球員交流。球證執法時有吸引力,能讓球員及大眾信服,才是一位好球證。」
若有碰撞便吹罰,公平又安全,但這不會是場精彩刺激的足球比賽。
執法三大原則:公平、安全、觀賞性 缺一不可
判決準確能實現球場上的公平,也可保護球員安全,但這對球證來說仍未足夠。裁判員執法有三大方向,除了公平跟安全,還有觀賞性。這個「觀賞性」非代表球證成為主角或以判決創造話題,背後的指標是比賽的流暢度跟實際玩球時間(Actual playing time)。
實際玩球時間是指在撇除換人、受傷、準備處理死球等時間後,球員真正於場上玩球的時間,目前港超聯的實際用球時間約50多分鐘,跟亞洲足協目標(60分鐘)及英超平均數字(約65分鐘)仍有一段距離。
「若有碰撞便吹罰,百分百正確,且公平又安全。不過球迷會叫『回水』,因這非一場精彩刺激的足球比賽。球證應善用得益、讓比賽更流暢,球迷開心之餘,也能讓球員享受地表現自己的技術。」張炎有補充,觀賞性直接影響入場人數,也跟吸引投資者等環環相扣。他指本地球證大多補時充足,希望提高實際玩球時間,惟部份球隊踢法上難避免過多出界或犯規,甚至拖延時間,足總在此方面會跟球會多作溝通,鼓勵正確的風氣。
「有球迷說旁證只是『睇波』,但其實何時揮旗協助球證是有指引的,否則場內會出現3種執法尺度。
打破旁證執法的謎思
球證要加強執法水準,自然要跟團隊溝通,旁證的協助也甚為重要,但球迷未必完全了解。「曾有球迷說我們只是『睇波』,即使眼前有犯規也不幫忙,但其實這是有指引的。」國際助理裁判員羅銘亮解釋道。他表示旁證無需每次也揮旗向主裁判示意,否則場內會有3種執法尺度,「若球證距離很遠,或視線被擋,我們才會揮旗。可是現時對球證的體能要求很高,大多主裁判都能看清犯規情況,旁證以對講機提供建議便可以,由他作最終決定,不過外界對此常有誤解。」
談到對旁證的誤解或爭議,當然少不了越位判決,雖然在VAR推行後,誤判大大減少,惟本港目前仍未有此科技協助執法。「可能球迷並不完全熟悉越位的球例,例如『執雞』要以隊友起腳那一刻去看。」
羅銘亮跟另一位旁證霍龐盛,屬去季港超最佳助理裁判員,兩人全季越位決定準確度接近94%,跟英超旁證平均的97%已相當接近。「越位會影響入球是否有效,改變球賽結果,所以足總很着重準確率,購買很多儀器跟裝備去訓練及監察。而準確率也會影響旁證的分數跟排名,以至能否獲國際提名跟編配賽事,所以我們都很嚴謹認真地判決。」羅銘亮又透露,足總目前在每場頂級賽事也有進行監察,希望這事實能減低大眾疑慮。
球員踢得好會有人讚賞,若球證做得好,大家又可否不吝嗇地給予掌聲?
每場做近300個決定 「沒功也有勞」
在球場上,前鋒即使射失10個黃金機會,但若最後攻入致勝球,仍能獲封為功臣;相反守門員縱然勇救10個險球,如最終犯下錯誤,也足以成為罪人。本地裁判每場比賽平均作出200多至300個判決(包括角球、界外球及犯規等),準確率雖高,惟只要錯判1次,也有機會遭球迷批評、指罵,或人身攻擊。
「錯誤一定會發生,我們不會以『人總會犯錯』作藉口,會以訓練去盡量降低出錯機會,更重要的是減少嚴重錯判。」張炎有表示,明白觀眾對球證期望很高,而其實球證本身也對自己有極高要求,不過他反問:「球員踢得好會有人讚賞,若球證做得好,大家又可否不吝嗇地給予掌聲?」
這位裁判總監直言,對球證多點正面鼓勵,或能帶來不一樣的效果,「球證的信心增加了,也會對減少犯錯有幫助。如做錯決定,責罵他也回不去了,他有可能因此而放棄,或者愈做愈差。若他選擇離開,由新人替補,是否又必然比原先的更好?」張炎有認為這或會形成一個惡性循環,他續說:「就算球員大敗一場,也付出了努力去踢;球證也一樣,沒功也有勞。」
球證從低級別賽事做起,跟部份港超球員從青年或丙組聯賽時認識至今,可說是一起成長。
球證球員非對立關係
足總目前由草根足球做起,正努力向球員跟家長推廣這正面思維,但目前裁判員跟本地頂級聯賽球員關係又如何?球證跟球員在比賽中各為其主,但張炎有表示,絕不以「對立」形容彼此關係,「即使場內有任何不滿,也不會帶着此情緒離關球場,相信很多球員也明白我們的難處。」
Gigi也透露,不時有教練或球員向她詢問球例,也會互相鼓勵跟打氣,但雙方亦保持距離。羅銘亮則認為,兩者可說是球圈內的朋友,有機會碰面的話也能有講有笑,「球證是從低級別賽事做起,以『堅家軍』為例,往日他們在深水埗踢青年或丙組聯賽時,正是由我們負責執法,大家認識了10多年,可說是一起成長。」不過他稱場上判決定必某一方不利,需視乎球員能否接受事實,但相信即使有不滿,也只屬個別例子。
「球迷不歡迎我們,但球證確有存在的必要,現時就像自我感覺良好。退後一步回望,果真自覺有點慘。」羅銘亮語重心長地說。
一次碰撞或攔截,只要沒有如預期般吹罰,球迷跟球員總將責任指向球證。可是有時候,若以國際標準來看,或許該動作的確不構成犯規。球員如在本地賽因寬鬆的執法尺度而獲判罰球,去到國際賽舞台時就只會更不習慣。因此凡事應先要檢討自身不足,「希望大家都將這把尺抬高一點,這樣彼此才會有進步。」
下一集,我們會細看本地裁判目前的薪酬情況,並跟亞洲其他國家作出對比。香港球迷一直提議本港球證應走向職業化,現實上又可行嗎?在本地足運緊拙的資源下,足總裁判部應該怎樣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