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足專題.球證4】本地裁判待遇偏低 職業化該從何做起?

撰文:袁志浩
出版:更新:

《香港01》記者親身報讀香港足球總會的新球證班,以及訪問足總裁判部總監及本地部份現役國際裁判員,一連四集深入剖析香港球證工作、評審、福利及球例等問題。
來到最後一集,我們會探討本地裁判的薪酬水平,在薪金較其他亞洲地區低的情況下,香港球證堅持走下去的原因是甚麼?球迷一直提議本港裁判應走向職業化,現實在緊拙的資源下,足總裁判部應該怎樣做?
攝影:李澤彤

在香港足總旗下比賽出任裁判員,除了實際比賽的約兩小時,球證需提早90分鐘抵達場地準備;完場後也要花近半小時檢討,而來回比賽場地前後車程約1小時。球證每次執法,至少要花上5小時,可是他們獲得的裁判費,跟消耗的時間與心血又成正比嗎?

即睇本地每場比賽判費有幾多

本地裁判費。(01美術製圖)
這份薪金只足夠買下比賽時間,還沒包括球證的專業知識、訓練跟準備的心血。
足總裁判總監 張炎有

本地裁判費低至每場200元 遠遜鄰近地區水平

總括而言,目前即使以主球證身份執法港超聯或在港舉行的國際賽,最高每場也僅能獲得1,640元報酬,若擔任旁證或執法較低級別比賽,所得裁判費更少。最極端例子是於一場本地青年賽事中出任旁證,裁判費只得213元。

「即使是港超聯,時薪也僅得320元(1640元/5小時)。這份薪金只足夠買下那5小時罷了,還沒計算球證的專業知識、平日鍛鍊體能跟上課的時間。」足總裁判總監張炎有透露,目前裁判待遇難以吸引新人入行,人才減少,培養出好裁判的機會也相對下降,形成惡性循環。  

本地裁判員如獲委派執法亞洲賽,待遇又有甚麼分別?(按圖放大)

本地球證若獲亞洲足協委派執法,福利跟待遇都不錯,機票及酒店都由AFC、主辦方或主隊支付。(足總官網圖片)

究竟本地裁判費有多低?

張炎有指出,在足總裁判部成立之前,頂級聯賽的裁判費水平至少已塵封10多年,部份組別更凍結近廿年。以亞洲鄰近地區作比較,香港的程度也難以追趕,「韓國K1主裁判每場約2,000元美金(約15646港元);阿聯酋5年前水平已達500元美金(約3912港元)一場;中超前年每場約10,000元人民幣(約11,126港元),但去季起降至6,000元人民幣(6,676港元)。」

中阿韓等聯賽水平可說是亞洲一線,薪酬仍是本港的10倍至4倍不等,但縱然是發展狀況相近的地區如印尼跟越南,其待遇也比香港高;僅得新加坡的裁判費跟香港最為接近,約300新加坡元(約1722港元)。

中超主裁判上年每場薪酬高達10,000元人民幣,惟今季回落至6,000元人民幣,仍是香港的約4倍。(視覺中國)
裁判費高是否代表不會犯錯?若以同樣道理應用於英超裁判上,他們已經是聖人吧。
足總裁判總監 張炎有

外界期望過高 提升待遇遭反對

雖然足總近年每季都會檢討裁判費水平,因應通脹逐步提高待遇,但金額始終沒法子大幅提升。張炎有解釋,除因經費問題,足總每次提出有關建議時,也總會遇到阻力,「大家也將裁判費跟球證表現掛勾,但老實說,費用高是否代表不會犯錯?若以同樣道理應用於英超裁判上,他們已是聖人吧。但他們也會有出錯的時候,證明球證表現非可用薪酬去衡量。」

英超球證除了是全職,薪金相信也冠絕全球,但他們也難避免出錯,證明薪酬跟球證表現未必成正比。(Getty Images)
一份熱愛的工作,每天的新挑戰都令人期待,這樣的人生才有意義。
國際助理裁判員 羅銘亮

滿足感非源於金錢 尋找「對」的工作

「幸好香港球證大多也不是為錢的。」張炎有嘆道。

本地球證尚未職業化,大部份要兼顧正職。國際助理裁判員羅銘亮,就曾於多所連鎖飲食集團擔任市場策劃工作,惟因年假有限,若需外出執法國際賽事,基本上難以告假。「一場比賽前後至少花上4日;若是大賽,由分組賽至決賽,更需要約20日。」可是球證這份興趣,仍讓羅銘亮毅然放棄高薪厚職,加入足總裁判部工作,「對裁判圈的認識,有助我在這裏工作;而在入職後,出外執法比賽的限制也大大減低。」

「香港有多少上班的人,是認真熱愛他的工作?」羅銘亮慶幸自己找到了這份「對」的工作,購買裝備、統籌新球證班等行政工作雖然煩瑣,但一切離不開「裁判」,「真心熱愛工作,自然全心全意去做好。現在每日都很期待新挑戰,這樣的人生才有意義。」

羅銘亮離開工作多年的崗位,加入足總裁判部,全為了「裁判」二字。(李澤彤攝)

羅銘亮在香港執法過多場大賽,2017年英超亞洲盃利物浦對水晶宮、今年7月傑志友賽曼城等他都參與其中。大球場內逾萬人的歡呼,他坦言都沒特別感覺。滿足感的來源,反來自他代表香港到國際舞台執法。

他去年獲派至印尼參加亞洲足協U19錦標賽決賽周,憑精準判決及穩定發揮,被挑選為決賽旁證之一,他回憶道:「有些判決在球例上看似很易做,但能在場上能表現出來又是另一回事。我的表現會影響外人如何看待香港球證,入到決賽也總算問心無愧,證明香港球證在亞洲上佔一席位。」

羅銘亮(黃衫)今年7月曾執法傑志對曼城的友賽,但他更期待代表香港到國際舞台執法。(傑志Facebook圖片)
黐線佬才會去當球證。
女子國際裁判員 羅碧芝

正職是代課老師的女子國際裁判員羅碧芝(Gigi),也笑言香港球證的待遇少得「黐線佬先會去做」。本身熱愛運動的她,也認為球證生涯為她帶來不一樣的成功感,「能在球場內感受賽事、跟球員一起完成比賽,感覺很興奮。這90分鐘就像一份有200條題目的試卷,需要你不斷做決定,若可用團隊合作去控制全盤大局,完成一場沒有爭議性的賽事,這是件很圓滿的事。」

球證生涯賦予兩人在「搵錢、食飯、瞓覺」以外的意義,以另一種身份代表香港揚名國際、畢生難忘的經歷也非金錢可衡量,這或許就是他們堅持下去的理由。

「以團體合作去完成一場沒爭議性的賽事,也是另一種成功感。」羅碧芝說。(李澤彤攝)

延伸閱讀:

【港足專題.球證1】香港裁判黑箱作業? 三大制度回應球迷疑問

【港足專題.球證2】裁判委員會掌大權 資深評述員竟是成員?

【港足專題.球證3】裁判視角看球例 怎樣才是「好球證」?

足總研球證職業化 或下個「五年計劃」推行

不過若要將本地裁判推向更高層次,球證職業化似乎是大勢所趨。「職業化當然會帶來正面影響,能讓裁判員有更多時間訓練、學習跟交流,令他們可專注及融入於足球世界,改善執法水平。」英超職業助理裁判員美絲(Sian Massey-Ellis)近年曾來港數次,對本港裁判界環境有基本認識的她,認為香港有潛在條件培訓職業球證。對此張炎有指出,有關建議或會納入在足總下一個「五年計劃」內,嘗試以職業球證在頂級賽事中執法。

英超職業女旁證美絲(前排左)曾來港交流,她認為職業化有助提升球證水平。(資料圖片/袁志浩攝)

職業化三大方案 那一種最合適?

可是若香港要實行球證職業化,第一步該如何做起?回顧現今世界球壇,總共有三種可行性。

第一個選項,是成立一所管理及培訓職業球證的有限公司。目前英超、英冠跟英格蘭足總旗下賽事,都由英格蘭職業足球裁判有限公司(Professional Game Match Officials Limited)(PGMOL)編排球證。這所公司負責訓練、發展跟指導110位主球證及175位旁證,並在當中挑選精英裁判員,分配至最頂級的賽事中執法。「那裏的支援就像一間大球會,有心理輔導、體能教練跟藥檢等,公司也設有人力資源與管理部門,將我們的利益永遠放在首位。」英超女旁證美絲說。

英超球證這種職業化模式,張炎有稱之為「最完美的制度」,球證獲各種保障及底薪之餘,每場比賽也有裁判費,至季後或更有機會獲分發花紅。不過值得注意的是,英超、英冠跟英格蘭足總,同時也需向PGMOL提供資金,因此張炎有認為,這模式在香港不大可能發生,「這是英超發展長久已來的成果,非香港一時三刻就可做到。」

張炎有誠言英超球證制度是最完美,但承認本地資源難以將此方案實行。(李澤彤攝)
要有誘因令球證完全放棄所有其他工作,否則根本難以改善現行缺點。
足總裁判總監 張炎有

第二種方案來自韓國,目前當地聯賽球證雖非職業化,但每場裁判費甚高(2000美金,約15646港元)。在這薪酬水平下,若以一個月平均執法3至4場賽事計算,球證的月薪可高達4至6萬港元。這金額相當於一份全職工作的報酬,也自動令部份球證專注執法,變相成為「職業球證」。

不過這種方法要在香港推行也有一定難度,文章前段就提及過,足總在建議提高裁判費時所遇的阻力甚高;而若所有裁判費同時增加,經費壓力亦相當大。張炎有指:「香港的物價跟薪酬水平很高,足總研究過這方案,認為沒有誘因令球證完全放棄所有其他工作。可預計的是,裁判費增加後,有球證仍會兼顧全職工作,無法改善業餘球證制度下的缺點。」

提高裁判費說得容易,但要多少金額才能讓球證完全放棄原有工作?在經費不足的情況下,這也是一大難題。(李澤彤攝)

日本模式值得參考 集中資源由少做起

最後,就是參考日本在「球證全職化」初期所實行的模式,以1至2名職業球證作「先鋒」,再逐步將人數遞增。「由足總裁判部聘請他們為員工,主要職責是裁判員,比賽以外每日會訓練,以及處理裁判青訓、制定訓練計劃及政策等工作,也可擔任推廣裁判的大使。」張炎有指出這種模式,是最貼地且易實行的方法,「薪金由月薪加上裁判費,無需將裁判費大幅提高,而經費也只集中於一至兩位球證身上,這將會是我們未來的方向。」

可是底薪跟裁判費的水平實際會是多少?張炎有嘆指仍有待研究,因金額要吸引球證放棄現有工作,也必須考慮球迷期望,「通常頂級的球證在職場已有不錯待遇,即使3至4萬的固定薪酬也未必達到效果。所以我們的目標會是年輕有潛質的球證,希望他們在維生以外,還會有更遠大的理想。」

若要先培訓出1至2位職業裁判員,張炎有指會由年輕球證入手,希望他們對球證抱有熱情之餘,也要有宏大的理想——在世界盃中執法。(李澤彤攝)
球證也明白自己的角色,本地球壇發展未完善,資源應先在用於球員身上。
國際助理裁判員 羅銘亮

現時在足總裁判部工作的羅銘亮,也贊同這個「由少做起」的建議,「本地球壇仍未發展完善,若有資源也應先在用港足、女足跟青年隊身上。球證明白自己的角色,我們只是球賽中的一部份,非最重要的一環,所以會較支持這個方案。」

他又認為,整個足球圈應攜手進步,「不可能是球證薪金很高,但球員待遇卻很差,應該大家的水平差不多。其實不只球證,球員跟教練也很辛苦,大家也有各自的堅持,希望大家能一起發展起來,獲取應得的報酬。」

一連四輯本地裁判專題來到尾聲,筆者非希望藉文章去為球證「護航」,而是希望大眾在批評這行業之前,能夠先深入認識裁判的處境,了解他們為進步而付出的努力。或許球證的角色及判決難免會引起部份人不滿,但他們的確仍有值得欣賞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