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未分享長征五號B遙三火箭殘骸資訊 NASA斥不負責任

中國未分享長征五號B遙三火箭殘骸資訊 NASA斥不負責任
撰文:王慧珊
出版:更新:

美國太空總署(NASA)7月30日表示,一枚中國火箭30日在印度洋上空墜返地球,但北京未有分享有關碎片可能墜落的具體訊息。

搭載「問天」實驗艙的長征五號B遙三運載火箭,7月24日在海南文昌航天發射場點火發射。美國太空司令部表示,長征五號B在美國東部時間30日下午約12時45分(香港時間31日凌晨約零時45分)重新進入印度洋上空。

社交網站上流傳懷疑是長征五號火箭殘骸碎片掠過馬來西亞婆羅洲島(island of Borneo)砂拉越(Sarawak)上空的片段。

NASA署長尼爾森(Bill Nelson)稱,所有國家都應盡量提前分享這類訊息,以便可靠地準確預測潛在的碎片撞擊風險,「這樣做對於負責任使用太空和確保地球上人們的安全至關重要。」

小行星或2032年「這天」撞地球 專家:最壞波及撞擊點50公里範圍

撰文:劉耀洋
出版:更新:

美媒1月31日報道,歐洲太空總署(ESA)和美國太空總署(NASA)預測, 一顆於2023年發現、被命名為2024 YR4的小行星有1.2%概率將於2032年12月22日撞擊地球。

美媒31日報道,小行星最早於2023年12月27日,由智利里奧烏爾塔多的小行星地球撞擊最後警報系統(ATLAS)望遠鏡所發現。

NASA與ESA估計小行星的直徑估計有40至100米,並指這種大小的小行星每隔幾千年就會撞擊地球一次,並對撞擊附近地區造成嚴重破壞。

NASA噴射推進實驗室近地天體研究中心(CNEOS)主任Paul Chodas博士表示,如果這顆小行星的大小屬預估範圍內的最高點,其撞擊或會對撞擊地點50公里範圍造成爆炸式破壞。

目前小行星已逐漸遠離,預計於2028年再次接近地球。報道稱,如果它在航太機構完全排除任何撞擊可能性之前達到不可觀察的距離,那麼它將繼續留在危險名單上,直到 2028年再次靠近地球為止。

圖為2025年1月29日,歐洲太空總署(ESA)在其網站發布有關2024 YR4小行星報告時,所使用的圖片。(歐洲太空總署網站)

CNEOS導航工程師法爾諾基亞(Davide Farnocchia)表示,他們能夠利用追蹤資料,以預測小行星未來的位置,並指追蹤時間越長,預測就越精確。他補充,鑑於目前預測撞擊概率僅為約1%,在他們在獲得更多資料後,撞擊概率甚至很可能會降至0%。

不過為應對潛在威脅,聯合國支持的國際小行星警報網(IAWN)與太空任務規劃諮詢小組(SMPAG)已啟動應變機制。

正在加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