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島三次擊退英國人 鱈魚戰爭定下當今國家領海觀念

撰文:俞寶生
出版:更新:

今年的歐洲國家盃,英格蘭以1比2敗給人口僅30餘萬的冰島,成為不少媒體的恥笑對象。其實,這不是英國第一次敗給這個孤懸海上的北歐小國。自1958起,至1976年,冰島三次就捕魚權與英國衝突,英國皇家海軍三次「佔領」冰島海域,但冰島最後三次迫使英國退讓,成功確立200海里專屬經濟區,甚至定義當今國際海洋法的領海觀念。這三次衝突被稱為「鱈魚戰爭」(Cod Wars)。

冰島漁民在首都雷克雅未克遊行抗議英國海軍「侵佔」冰島海域及魚穫。在1958至1976年間,冰島和英國三次就捕魚權發生衝突,冰島三敗英國,保障了冰島200海里捕魚專屬區。(美聯社)

冰島與英國已經因捕魚權而衝突了幾百年,最早一次發生在1415至1425年,部分冰島歷史學家更認為兩國之間發生過十次鱈魚戰爭。在19世紀,冰島當時的宗主國丹麥與英國就冰島海域的捕魚權而發生幾次衝突,最終兩國在1901年簽訂《英丹領海協議》(Anglo-Danish Territorial Waters Agreement),容許英國漁船50年內可以在冰島3海里外的海域捕魚。

英國在20世紀前50年在冰島海域捕捉大量的鱈魚,以滿足英國人對「炸魚薯條」的需求。到了50年代,英國平均每年消費約43萬噸的鱈魚,對北大西洋區域的鱈魚生態造成嚴重傷害。

在冰島的海上捕英國的魚

冰島自1948年從丹麥獨立出來後,就一直擔心附近海域過度捕魚的問題。在1958年的第一次聯合國海洋法會議中,是12海里國家專屬捕魚區的主要支持者。惟第一次聯合國海洋法會議無疾而終,故冰島決定獨自行動,在1958年9月1日單方面將捕魚專屬區由4海里拓至12海里。

冰島宣布12海里的決定後,所有北約成員國都反對冰島的要求,但除了英國外,其他國家事實上都再無派漁船到冰島12海里範圍。英國政府宣布派出皇家海軍為漁船護航,而冰島海岸防衛隊則奉命驅逐及逮捕所有入侵的船隻。雙方兵力極度懸殊,冰島海岸防衛隊只有2艘大型及4艘小型巡邏艦,而英國則總共派出超過17艘驅逐艦、19艘巡防艦,以及其他支援船隻。

冰島與英國船隻在1958年至1960年中發生數次衝突,每次都是冰島艦隻驅趕英國漁船,然後英國海軍到場營救。其後冰島威脅美國退出北約,迫使美國介入。在1960至1961年第二次聯合國海洋法會議後,兩國簽約承認冰島12海里專屬捕魚區的要求。

寸土不讓 你捕魚我割網

經過10年和平後,冰島新上台左翼政府在1972年9月1日要求將捕魚專屬區範圍擴張至50海里,兩國再度在冰島海域衝突。此時冰島祭出在第一次戰爭末期研發的秘密武器:漁網切割器,一種在海底可將漁船拖網切開的裝置。雖然英國漁船曾經多次成功進入冰島海域捕魚,但在漁網切割器下無功而還。有英國漁民因此要求更加嚴密的保護,甚至更主動攻擊懷疑裝有漁網切割器的冰島船隻,否則不會再進入冰島海域。

因「保護國民」不力而被國民背叛,落敗大概會是英國海軍想到最差的結果。在漁民的壓力下,英國海軍不只派出巡防艦,更有一架戰鬥機到場支援。戰鬥機的介入,引起冰島全國的不滿,英國駐冰島大使館險些被示威者縱火,而冰島政府向北約及聯合國投訴英國的行動等同向冰島宣戰,迫使北約再度介入。兩國最終簽定臨時協議,英國承認冰島50海里捕魚專屬區,而英國每年可以在專屬區內捕捉限額內的鱈魚。

冰島獲國際支持 成功退敵

全球魚獲在1970年代大幅下跌,引起國際社會對過度捕魚的關注。1975年的第三次聯合國海洋法會議中,多國開始支持100海里的領海及捕魚專屬區要求。冰島政府在1975年7月15日再一次要求拓展捕魚區至200海里,兩國再度衝突。不過與前兩次不同,今次大部分國家支持冰島。第三次鱈魚戰爭是三次戰爭中最激烈一次,兩國船隻曾多次碰撞,雙方超過20艘船隻受損。

然而,除了北約因為又一次被冰島威脅而介入外,歐盟前身歐洲共同體也在推動200海里捕魚專屬區政策。在孤立無援下,英國在1976年6月1日接受冰島200海里捕魚專屬區的要求。同年6月30日,英國作為成員的歐洲共同體同樣實施200海里捕魚專屬區。

在鱈魚戰爭期間,冰島的艦隻「雷神號」俘虜一艘英國漁船,並將它帶到雷克雅未克港。(美聯社)

全國命繫捕魚業 成決心抗英關鍵

在「鱈魚戰爭」中,冰島是絕對弱勢的一方,無論是英國還是當時的美蘇兩大陣營,沒有人會想到「戰爭」的結果是冰島的大獲全勝。但是冰島的策略及外交為她帶來了最終的勝利。

根據英國漁民所述,冰島能以弱勝強的原因是雙方失敗的代價不同。當年冰島經濟近乎全面依賴漁業,漁業佔英國的GDP僅約1%。在代價懸殊下,冰島全國可說是「將士用命」,即使冰島國會中的「親英派」在鱈魚戰爭時也堅定地支持冰島政府擴張捕魚專屬區。而英國方面,漁民與政府及海軍之間經常出現衝突甚至互相威脅。

在國際層面上,冷戰時的美蘇爭霸也為冰島提供重要的談判籌碼。冰島扼守GIUK缺口,是蘇聯艦隊唯一能夠較安全地出入大西洋的航道。自冰島獨立起,美國及蘇聯陣營就以各種不同的政策優惠來拉攏冰島,冰島最後選擇與美國結盟,加入北約。在鱈魚戰爭當中,冰島多次威脅美國會退出北約,趕走駐冰島美軍,成功迫使美國介入調停。

此外,冰島能夠與「第三世界」國家結盟,將「鱈魚戰爭」塑造成為反殖民衝突,也是其中重要的勝利因素。在第二次鱈魚戰爭中,由美蘇主導的第一及第二世界國家,一致地反對冰島的50海里專屬區要求,但是第三國家的支持,令冰島不致孤立無援,讓冰島有底氣與英國談判。

最後的是,冰島的要求符合了當時各國對過度捕魚的關注。自1960年代開始,國家壟斷國土附近的捕魚權,而防止出現「公共地悲劇」的理論,無論在發展中國家還是發達國家都開始慢慢興起。此外,冰島又將自己塑造成這股運動的代言人,令其他國家都無法正面反對她的要求。

英國承諾賠償漁民 35年後始履行

冰島的勝利即是英國漁民的慘敗。冰島200海里的專屬經濟區近乎完全摧毀了英國北海漁業,最少數千名漁民失業。英國政府當年承諾會為這批漁民提供賠償及再培訓,但這些承諾最後都成為空談。

受影響的漁民組成協會,曾先後寫信給王夫菲臘親王、兩任首相戴卓爾夫人以及馬卓安等人,不過,要到2000年,時任首相貝理雅才宣布會撥出總共2,600萬英鎊,給予當年受影響的英國漁民,可是,該批撥款至2012年才交到漁民的手上。距離鱈魚戰爭完結,已超過35年。

鱈魚戰爭,以及1961至1963年發生在巴西海域的龍蝦戰爭(Lobster War),影響了1951年至1982年的三次聯合國海洋法的會議。在1982年通過的《聯合國海洋法公約》(United Nations Convention on the Law of the Sea,簡稱UNCLOS)將冰島以及巴西要求的12海里領海、200海里專屬經濟區的做法,定為接近全球通行的準則。

雖然冰島設立200海里的經濟專屬區,但是整個北大西洋的過度捕魚情況仍然非常嚴重,在1992年,整個鱈魚族群完全崩潰,至今仍然未回復。然而,不少英國漁民均懷疑,專屬捕魚區能緩解過度捕魚的成效。反對歐盟漁業保護政策是大量英國漁民在脫歐公投中支持脫歐的主因。

你想看更多精彩的深度文章嗎?請購買今期《香港01》周報,或點擊此處:成為我們的訂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