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顧中美貿易戰 過去9個月談判進程跌宕起伏
中美貿易磨擦持續超過9個月,雙方經過多輪談判磋商仍未能達成最終協議。中美兩國代表團於周一至周二(7日至8日)舉行副部長級別的經貿磋商,是繼兩國元首2018年12月達成90日停戰協議後的首次會談。
到底這場貿易戰的火頭從何處燃起,期間又發生過什麼?《香港01》現為讀者整合中美貿易紛爭的來龍去脈。
特朗普當選
美國總統特朗普(Donald Trump)在貿易戰中佔據重要角色。他在2016年競選期間不時猛烈抨擊中國,揚言要向中國徵稅。他當選後以候任總統身份,破例與台灣總統蔡英文通電話,中美關係一度緊張。
2017年2月兩國領導人首次通電話,特朗普表示同意恪守一中政策,中美關係得以緩和。
海湖莊園習特會
特朗普2017年4月6日至7日在海湖莊園(Mar-a-Lago estate)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會晤,中美兩國同意展開「百日計劃」改善美國對華貿易逆差。
事隔不足1月,特朗普在習近平結束訪美後簽署行政命令,以國家安全為由指示商務部調查中國和其他國家進口到美國的鋼鐵。
特朗普訪華
特朗普與習近平7月8日在G20峰會結束後再度會面,強調中美經濟合作百日計劃取得重要進展。不過華府在8月18日卻正式啟動針對中國知識產權政策的「301條款調查」。中國商務部批評美國無視世界貿易組織(WTO)的規則,是單邊主義和保護主義的表現,對此表示強烈不滿。
特朗普11月8日首次訪華,他呼籲繼續改善中美貿易關係,指中美貿易差距雖然愈拉愈闊,但他「不怪中國」,並形容與習近平的關係是「偉大的關係」;習近平強調中國會變得更開放透明,歡迎美國企業參與中國「一帶一路」計劃。
國家安全戰略報告
特朗普返國後,在12月18日發表上台後首份《國家安全戰略報告》,批評中國搞經濟侵略。2018年1月,美國商務部連續呈交多份鋼材及鋁行業的「232調查」報告至白宮。
特朗普順勢而上,在1月23日率先向太陽能板和洗衣機開刀,並對前者徵收30%的關稅,當中有不少是來自中國。面對華府頻頻發難,中央政治局委員兼副總理劉鶴急急在2月27日赴美協商。
貿易戰正式開打
2018年3月22日,特朗普簽署備忘錄,並宣布依據《1974年貿易法》的「301條款」,指示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USTR)向從中國進口總值600億美元(約4,708億港元)的商品徵收關稅,以懲罰中方侵犯美國知識產權。
美方打響貿易戰第一槍後,兩國便展開一連串「關稅駁火」。中國商務部4月2日公布對水果及豬肉等128項美國商品徵收15%至25%關稅;美方3日發布「301制裁」清單,針對中國進口的1333項共值500億美元的商品加徵25%的關稅,瞄準了「中國製造2025」和部分高科技的商品。中國4日再度出招,祭出美國大豆及汽車等106項商品,向它們加徵25%關稅。
特朗普4月5日威脅會把貿易戰升級,對1000億美元的中國貨徵收額外關稅,以回應中方的報復;中國官媒《環球時報》在貿戰打響後發表社評,表示「不想打但不怕打」貿易戰。外交部發言人華春瑩也曾表示,中方會「會奉陪到底」。
貿易談判展開
美國貿易代表團5月3日到訪中國就展開磋商,提出的8大貿易要求,惟雙方未達成任何協議;劉鶴率領的中方代表團同月15日到美國磋商,並發表聯合聲明。
中美貿易戰再度升溫,特朗普6月15日再宣布向500億美元中國商品加徵25%關稅;中方聲言還擊。
美國對華徵稅清單第一部分7月6日正式生效,先對價值340億美元的中國進口商品課徵25%關稅,再在8月23日開始對剩下的160億美元商品徵稅;中方同步反擊。雙方8月22日一度重啟貿易但談判沒有成果。
美國再加徵2000億
特朗普9月24日再對2000億美元中國貨品徵收10%關稅;中國商務部同步還擊,對600億美元的美國商品加徵10%或5%的關稅,並且向世界貿易組織(WTO)就此追加起訴,再取消9月底與美國的貿易談判,使中美貿易談判陷入僵局。
阿根廷G20習特會
2018年11月,兩國談判才再現曙光。中美雙方證實,兩國元首11月中通話後,雙方已恢復經貿領域高層接觸。12月1日,習近平與特朗普趁二十國集團(G20)峰會期間舉行首腦會談。
「習特會」結束後,白宮發聲明指出,兩國同意在為期90日內展開關於強迫技術轉讓、知識產權保護、非關稅壁壘、網絡入侵和偷竊等各方面的結構性改變談判。中方表示,美國同意對中國2000億美元產品維持徵收10%的關稅,而非早前決定的25%。
90日停戰期間重啟談判
美國代表團2019年1月7日與中方展開為期兩日的副部長級經貿磋商,為雙方在90日停戰期內的談判揭開序幕。外界預料雙方會聚焦農業和能源的採購等議題。
特朗普對談判感到樂觀:「中美貿易談判進展很好,我真的相信北京希望達成協議。」中國外交部則表示,願意在平等基礎上解決貿易爭端。
(綜合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