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貿易戰】雙邊談判將重啟 料聚焦農業與能源採購

【中美貿易戰】雙邊談判將重啟 料聚焦農業與能源採購
撰文:陳博悟
出版:更新:

美國代表團周一至周二(7日至8日)訪華,中美舉行副部長級磋商。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USTR)公布的其中6名官員身份,主要包括專責農業和能源事務的人員,因此外界預料是次談判將聚焦這兩項議題。

根據名單顯示,美國副貿易代表格里什(Jeffrey Gerrish)、貿易代表署負責農業的首席談判官杜德(Gregg Doud)、農業部負責貿易及對外農業事務的次長麥金尼(Ted McKinney)、商務部負責國際貿易的次長卡普蘭(Gilbert B. Kaplan)、能源部負責石化能源的助理部長温貝里(Steven Winberg),以及財政部負責國際事務的次長馬爾帕斯(David Malpass)將出席是次談判。

美方指出,訪華代表團還包括白宮資深官員,但當局未有公布詳細名單。而從上述參與者的職位和負責事項可見,預料雙方會聚焦農業和能源的採購議題。彭博社亦引述兩名知情人士報道指,談判將處理知識產權,以及農業和能源採購。

然而,《紐約時報》1月1日報道指,對華鷹派官員、貿易代表萊特希澤(Robert Lighthizer)曾透露不希望總統特朗普(Donald Trump)輕易接受中方開出的「淡倉支票」,例如暫時增購大豆和牛肉。他反而要求中方作出實質改變,如放棄要求美國企業以有價值的技術作為在華經商的條件。因此,兩國要達成更大的採購協議相信仍有一定阻力。

(中央社/彭博社)

美國貿易代表署提議對中國船隻收費 最高可達150萬美元

撰文:莊勁菲
出版:更新:

路透社周一(2月24日)報道,美國貿易代表署(USTR)已建議,對進入美國港口的中國製造船舶收取最高150萬美元(約1,166.3萬港元)的費用,作為調查中國在全球造船、海運和物流領域日益增長的主導地位的一部分。

USTR在1月16日的一份報告中表示,中國在全球造船噸位中所佔的比例從1999年的5%增加到2023年的50%以上,原因是大量的國家補貼和對國有企業的優惠待遇,正在迫退私營部門的國際競爭對手。

報告提到,美國造船廠在1975年造了70艘船,但如今每年僅造5艘。

2024年12月20日,中國山東的青島北海造船有限公司正在同時建造多艘大型船舶。(Reuters)

中國船舶入港費用

USTR周五晚間發布的聯邦登記公告中,詳細說明了建議收取的費用和其他航運限制。包括對中國海運運營商擁有的每艘船收取最多100萬美元的入港費,另將以船舶每淨噸載貨量收取1,000美元的費用。

至於運營中國製造船隻的非中國海運業者,每次入港將支付最高150萬美元的費用;不管來源地、只要中國製造比例超過50%的船隊,每艘入境需支付100萬美元;中國製造比例在25%至50%之間,費用就收75萬美元;低於25%者則僅需50萬美元。而已向中國船廠訂購、將在未來兩年內交付的營運商,可能會被再度收取類似數額的費用。

韓國造船業自1980年已躋身世界一等,與日本及後起的中國較勁,尤其是在高技術商船巿場。現代重工的蔚山造船廠是世界上最大的造船廠。(Getty)

美國船隻海運要求

公告也提出,每艘美國製造、用於國際海事服務的船隻進入美國港口,可退還高達100萬美元的費用。

當局還要求在前兩年內,至少1%的美國出口產品必須由懸掛美國國旗的船隻運輸,包括資本貨物、消費品、農產品以及化學石油和天然氣產品;兩年後,比例增至3%;三年後增至5%,3%必須透過美國製造船隻運輸;七年後增至至少15%,5%是美國製造船隻運輸。

正在加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