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國際聯盟到聯合國 威爾遜《十四點》和平願景何以百年煉不成鋼

撰文:麥曉彤
出版:更新:

1918年1月8日,第一次世界大戰仍在繼續,時任美國總統威爾遜(Woodrow Wilson)當日前在國會發表和平願景《十四點》(Fourteen Points)演講,提到要成立首個以維護世界和平的國際組織--「國際聯盟」(League of Nations),以防止類似牽連極廣的大戰再次爆發。這場充分表現了威爾遜理想主義的演講,在國外受到好評,就連布爾什維克黨領袖列寧也認為《十四點》是國際關係的里程碑。

說服了列強,但卻受到國會阻撓。威爾遜遂決定在22天內,跑逾1.2萬公里的路,在美國國內大大小小地方發表演講,力陳成立國際聯盟的好處,親自說服民眾。但威爾遜為這次巡迴演講付出了極大代價,體力嚴重透支令他經歷嚴重中風,連任失敗,賠上了仕途,影響深遠。

國際聯盟在1920年成立時,美國終因國會拒絕通過而沒有參與。聯盟並未阻止世界大戰再度爆發,營運二十多年後最終走進歷史。取而代之的聯合國(United Nations)雖然致力改善前身的弊病,但因着種種原因始終未能擺脫制度缺憾,同樣淪為形同虛設的花瓶機構。要有作為,改革迫在眉睫。

美國駐聯合國大使黑利(圖)運用否決權,廢除針對美國承認耶路撒冷為首都的決議。(路透社)

2017年12月18日,聯合國一眾成員國齊集紐約總部,就耶路撒冷問題表決。事緣美國總統特朗普單方面承認聖城為以色列首都,引來國際社會聲討。埃及提出決議明言不會承認有關說法,同時要求成員國勿將大使館遷至當地。

全部十五個安全理事會成員國中,十四個投票贊成通過決議,當事國家美國當然不會容許這事件發生,駐聯合國大使黑利(Nikki Haley)隨即運用常任理事國獨有的否決權(right to veto)廢除決議。                                                                                                       

以上情況說得上是聯合國的日常。除卻美國,中國、俄羅斯等常任理事國,在遇到與自身國家有政治或利益衝突的決議時,同樣會毫不吝嗇運用這項特殊權力,捍衛國家利益。這項優待常任理事國的措拖,被視為聯合國最不民主的制度,更是組織形同虛設的關鍵原因。

聯合國無用事件簿:(節錄)

聯合國的前身國際聯盟,在不少歷史學家眼中同樣為軟弱無能、欠缺效率的無牙老虎。國際聯盟的誕生建基於時任美國總統威爾遜的《十四點》,他期望藉着成立這個跨國組織,保護大小國家的主權及領土,從而達至和平。

1920年成立的國際聯盟,曾協助伊拉克及土耳其解決摩蘇爾(Mosul)的主權問題、上世紀三十年代哥倫比亞與秘魯的邊境衝突也獲得調解,然而組織試圖極力避免的世界大戰卻依舊發生。

威爾遜成立國際聯盟的原意也許理想,可是理想與現實從來存在一定距離,當中的致命傷莫過於是提出這念頭的美國,因自身國會反對從未參與其中,大大削弱組織權威性。再者,列強蘇聯、德國與及日本要不未獲准加入、要不中途退出,「國際」程度極為有限,毋怪乎這機構走得不遠。

   聯合國否決權的由來 

國際聯盟未解散前,一直視威爾遜為英雄的民主黨總統羅斯福(Franklin D. Roosevelt)已着手繼承前人威爾遜的衣缽。1942年二戰期間,羅斯福首次提出「聯合國」理念,並與其他26國代表發表《聯合國宣言》(Declaration by United Nations),誓言共同對抗德國、日本及意大利,說得上是聯合國的雛形。

兩年後,中國、英國、蘇聯及美國代表在華盛頓的敦巴頓橡樹園(Dumbarton Oaks)舉行會議,商討落實「聯合國」的未來架構,包括成立聯合國大會、聯合國國際法院等,防止戰爭再度爆發的重任則落在安全理事會身上。

至關重要的安理會投票機制,則由羅斯福、英國首相邱吉爾及蘇聯領袖史太林,於1945年在克里米亞召開的雅爾塔會議(Yalta Conference)從長計議。

儘管聯合國的念頭來自於已故總統威爾遜的《十四點》,上述三大巨頭卻未能全數遵從,他們始終做不到第一點:「摒棄秘密協定,尋求公開外交」,到頭來還是私下協定賦予常任理事國否決權這把「尚方寶劍」,原因是史太林表明唯有這樣,蘇聯才願意參與其中,羅斯福為求拉攏蘇聯成就新的國際組織誕生,最終同意讓步。

聯合國或能彌補國際聯盟的部分不足,卻因這條不平等條款令組織出現致命的先天缺憾,嚴重限制其公正無私調解國際社會紛爭的能力。

特朗普經常在Twitter上發表言論。(路透社)

   特朗普上台 聯合國前景堪虞

一百年後的今天,國際社會縱然未再爆發牽涉世界層面的大型衝突,政局卻依然動盪不堪:敘利亞戰事永無止盡、緬甸羅興亞人慘況不見盡頭,以巴衝突亦看似永無寧日,由國際聯盟以至聯合國始終未能達成和平這個最終目標。

一向蔑視國際組織的特朗普就任美國總統後,對聯合國更是視而不見,組織稍不順其心意時更索性削減經費以示不滿。這個原本已偏幫大國的組織,再被列強以金錢緊緊勒着咽喉,未來能發揮多大作用相信已經不言而喻。

實現威爾遜的和平願景或許有一定距離,然而我們所不能忽視的是他在《十四點》提出的航海自由、貿易自由、裁減軍力等原則已編寫進國際法,成為維持國際秩序與和平的規範。.

這數十年來,不少學者爭拗威爾遜總統究竟是理想抑或現實主義者,美國智庫組織大西洋理事會(Atlantic Council)一篇文章指出,威爾遜和其他美國總統一樣,並不是完美領袖,但他願意嘗試超脫於自己的事物,努力建構以規則主導的國際社會,讓美國以至世界能繁榮發展,也許這正是《十四點》至今仍然得以流傳下去的原因。

事實上,要求聯合國改革的聲音近年不絕於耳,但大國為了自身利益,願意作改革推手卻沒有幾個。當年二次大戰催生了聯合國,難度要再出現難以逆轉的衝突,才能令各成員國帶點理想主義的情懷,改變聯合國的弊端,令到組織在解決國際紛爭時不至淪為無牙老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