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日專題】番紅花革命十周年 佛教民族主義扎根緬甸對抗小眾
「幸好,我沒有長得太像穆斯林,所以可以勉強過活,未有遇上太大困難。」緬甸仰光一名年約30歲的穆斯林的士司機chit如是說。穆斯林與佛教徒在外觀上存在差異,而佛教民族主義近年興起令緬甸族群分歧變得更大。
緬甸穆斯林一般膚色較為黝黑、容貌帶有印度人特徵,男性會留鬍子,女性則會戴上頭巾。仰光雖然有清真寺,但穆斯林僅佔少數,在當地緬族人眼中,他們是外來者,與當地人存有分別。
這種外表上的不一樣,只是緬甸穆斯林與緬族人的其中一個不同。
對於這些不同,有些緬甸人覺得不舒服,更因此衍生出排外情緒,有村落更明文規定不准穆斯林進村。英國組織緬甸人權網絡(The Burma Human Rights Network)9月發表報告,指全國最少有21條村村民獲地區政府授權,禁止穆斯林進村。這些村落豎立起了公告欄,列出規則,如穆斯林不准在村落過夜、不可租屋、以及不可與村民結婚等。
若開邦衝突頻繁 村落「不准穆斯林進入」
在緬甸,佛教徒與穆斯林在若開邦衝突是最為嚴重。在2012年6月羅興亞人與佛教徒爆發了一場激烈的流血衝突。若開邦1名佛教女子被姦殺,有言論聲稱兇手是3名羅興亞人,遂惹來佛教徒報復,大舉破壞及燒毀羅興亞村落,軍方當時亦派兵鎮壓羅興亞人,據美聯社報道,衝突造成最少280人死,25萬人流離失所,在死者當中大部分是穆斯林,其後零星的衝突亦時有發生。
自那一場事件起,反穆斯林情緒更見升温,英國組織緬甸人權網絡(The Burma Human Rights Network)9月發表報告指出,「不准穆斯林進入」(Muslim-free)的村落增加,排外情緒亦加劇,報告指「佛教民族主義者開始區分誰是緬甸人,誰人不是」。
文首提到的仰光的士司機Chit說:「緬甸所有地方的佛教徒都認為穆斯林是恐怖主義者,試圖推翻政權,在社交媒體上流傳着很多假新聞宣揚這信息。」
佛教成身份認同 懼怕伊斯蘭文化
緬甸瀰漫着一股反穆斯林情緒,要追源溯本,這股情緒流傳已久。專門研究緬甸政治的英籍作家韋德(Francis Wade)表示:「(緬甸)長久以來都懼怕伊斯蘭文化會侵佔緬甸,以及削弱以佛教為主的民族認同感。」佛教民族主義認同感把緬甸人與佛教連在一起。
一切要由英國殖民時期開始說起,英國在19世紀末三次英緬戰爭戰勝後,把緬甸納入英屬印度,在1937年讓緬甸成為獨立的殖民地。英國在管治其間,慢慢滲入外來的文化,削弱緬甸文化,惹來當地人不滿,於是在20世紀佛教僧侣與民眾發起了反殖民統治運動。
牛津大學的緬甸研究人員沃爾頓(Matthew Walton)說:「英國自1824年到1948年的殖民統治,產生了(政治)反對力量,當中大部分是由佛教思想及佛教形成。」他指熱衷政治的緬甸僧侶建立了一種把宗教及政治自由連在一起的想法,他們認為在非佛教的殖民管法下,削弱了僧侶達到最高覺悟的能力,當時佛教成為一股重要的反殖民勢力。
緬甸在1948年獨立,英國殖民政府離去。緬甸佛教民族主義者進一步在國內宣揚佛教。緬甸經歷短暫的民主制度,獨裁軍人尼溫(Ne Win)在1962年發動軍事政變接管緬甸。軍人政府在50多年統治期間積極宣揚佛教,又在民眾之間灌輸民族主義,令佛教民族主義漸漸加強。
「佛教拉登」威拉圖散播仇恨言論 稱佛教受威脅
近年反穆斯林運動更見激烈,言行激進的佛教僧侶威拉圖(U Wirathu)敵視穆斯林,他在2013年被《時代》雜誌指是「恐怖的佛教面孔」(The Face of Buddhist Terror),他亦被稱作「佛教拉登」,《時代》的形容也許偏頗,但也可見威拉圖的激進。他說:「我相信伊斯蘭除了是對佛教構成威脅外,對於人民、國家及宗教而言也是威脅。」
威拉圖聲稱穆斯林是威脅,但聯合國2014年的人口調查顯示,伊斯蘭信徒在緬甸人口只佔4%,遠遠追不上佔近90%的佛教徒,穆斯林又怎談得上是威脅?
認為穆斯林人口增長快 侵佔緬甸土地
穆斯林散落在緬甸全國,唯獨羅興亞人集中居住在若開邦。他們人口約110萬,早年主要由信奉伊斯蘭教的商人組成,英國19世紀佔領緬甸起,安排勞工從印度殖民地到若開邦工作,加上部分孟加拉人趁機移居緬甸,緬甸人普遍視羅興亞人為外人,只稱呼他們「孟加拉人」。然而事實上,孟加拉同樣不太承認這群穆斯林屬孟加拉人。
當地佛教僧侶認為他們人數增長迅速,構成了威脅。佛教僧侶他拉(U Wara Thara)說:「這片土地屬於我們佛教徒……隨着穆斯林人口增加,他們便不應該再留在這。若他們真誠地居住,那對我們來說並無所謂,但現在他們正在侵佔我們的土地。」
他們斥責伊斯蘭男信徒「偷走」了佛教女信徒,佛教徒嫁予穆斯林後要改信穆斯林,佛教徒聲稱生怕穆斯林人口急增超越佛教徒。威拉圖更聲稱他們籌謀在若開邦設立一個伊斯蘭國家。
這片土地屬於我們佛教徒......隨着穆斯林人口增加,他們便不應該再留在這。若他們真誠地居住,那對我們來說並無所謂,但現在他們正在侵佔我們的土地。
佛教僧侶杯葛穆斯林商店 策劃襲擊
威拉圖散播極端言論,仇視穆斯林,他更發起了969運動,呼籲非穆斯林民眾杯葛穆斯林商店,「你在他們店鋪䐟物會讓敵人受惠」。他在2013年,更帶領民眾燒毀緬甸中部一個穆斯林社群,造成40多名穆斯林死亡。
緬甸種族佛教保護聯合會(Ma Ba Tha)是這種反穆斯蘭的力量的中堅,威拉圖就是其中一名骨幹成員。組織自成立以來一直爭取對少數宗教族群施加限制,緬甸亦通過了四項有爭議的種族和宗教保護法議案,如跨教婚姻需要政府批准等法例。
他不斷散播煽動性言論。在8月25日羅興亞人與軍方爆發衝突後,他在昂光的集會說:「我們去過貌奪(Maungdaw)的中學,我們完全看不到我們族裔的人民,所有學生都是孟加拉人,當世界看到這個情況時,是否知道誰是大多數,誰是少數?」
Ma Ba Tha扎根深厚 致力服務地區
在緬甸佛教勢力不容輕視,政府亦深明此道。十年前的「番紅花革命」,就是一場由僧侶帶頭的長達2個月的示威,單單在昂光便有達10萬名示威者上街,當中有和平也有暴力示威,最終造成至少十多人死亡,多人被捕。
當時緬甸軍政府突宣布調升汽油價格一倍,超出民眾可負擔水平,示威本是反對軍政府的施政,後來亦有被騎劫成針對穆斯林的示威。緬甸全國僧侶聯盟(All Burma Monks Alliance)當時呼籲民眾參與示威說道:「為了從緬甸土壤永遠消除(我們)共同的敵人,及邪惡政權,緬甸人民需要與神職人員聯手。」大批僧侶、市民響應號召走上街頭。
雖然軍政府出手鎮壓,結束這場示威,但從中可見到僧人的號召力,軍政府再一次認識到絕不能看輕佛教民族主義在當地的影響。
Ma Ba Tha雖為佛教中一個極端組織,但在過去數年組織在社區內提供社會服務、法律援助、教育及救災工作,累積群眾支持,佛教僧侶的影響力,令這股極端勢力不容忽視,這亦解釋了昂山素姬在今次事件的沉默,背後憂慮的是什麼。
威拉圖:僅得軍方可以教訓羅興亞人
今年8月,若開邦的羅興亞武裝分子與軍方爆發新一輪流血衝突,威拉圖立刻表態站在緬甸軍一方,他說:「只有軍隊總司才能夠保障人民生命和財產,軍方是唯一可以教訓孟加拉恐怖分子(的組織)。」
衝突爆發後,最少有40萬名羅興亞人逃離若開邦,國際輿論站在人道立場鞭撻國務資政昂山素姬,不過有指部分當地人對羅興亞人卻未表同情。有報道指,紅十字會周三(20日)運送救援物資,在若開邦實兌市(Sittwe)卸貨時,300名若開邦佛教徒用鐵通和汽油彈襲擊。
在緬甸的民主路途上,族群爭議成為昂山素姬的棘手問題,其中羅興亞人被稱為「最受迫害的族群」,除了受到國民排斥外,在國際上亦淪為人球。對於72歲的國務資政昂山素姬而言,她肩上負上了一個沉重的擔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