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年今周】馬路如虎口 道路安全進化論 從第一宗致命車禍說起

撰文:歐敬洛
出版:更新:

正所謂「馬路如虎口」,車禍,往往是導致今天城市傷亡率最高的意外。雖然相比一個世紀以前,今天駕車和行人已更安全。汽車伴隨道路安全發展,汽車內外增設了保障駕車人士與行人安全的裝置,大幅降低意外發生和傷亡機會───為何要說這題目?因為9月13日是紀念首位被汽車不幸意外撞死人的一天。

當汽車跑得快,愈多人使用,就愈易發生意外。汽車自19世紀發明以來,車禍數字逐步上升,至20世紀中期安全才受到重視。(Getty Images)

1899年9月13日,美國一位名叫布利斯(Henry Bliss)的商人在紐約第八大道,中央公園西邊遭一輛汽車迎面相撞。他的頭與胸部嚴重受傷,被送往醫院急救,惟翌日不治。今天在他被撞的地方,建了一塊小紀念牌,以悼念這位首個在美國被汽車撞死的人。

實際上首位被汽車撞死的人

嚴格來說布利斯不是世界首個被車撞死的,有紀錄以來首位犧性在汽車雙輪下的是1869的愛爾蘭發明家沃德(Mary Ward),但因沃德是駕實驗汽車時被拋出車外而死,與一般所說的「因車禍而死」不太一樣。布利斯的死,一般被認為是世上第一位真正意義上被汽車撞斃的人。

現代汽車自19世紀發明以後,逐漸普及起來。特別在20世紀工業和戰爭帶領的科技發展,汽車很快就完全取代了傳統馬車,成為日常代步工具。但汽車愈來愈多且愈走愈快,更多意外隨之發生。不論是車撞車還是車撞人,死亡率顯著提升。科學家很快意識到,駕駛和道路安全非常重要。

位於紐約第八大道,中央公園西邊的一塊紀念牌,用以記念首位在美國被汽車撞死的商人布利斯。(網絡圖片)

半世紀​前世人始正視道路安全

1930年代被喻為是駕駛安全發展元年,自1922年汽車加入煞車系統後,1930年代起陸續有車廠專門研究,開發出各式各樣的安全裝置。雖然最終目的是為吸引買家選購,但當中很多設備漸漸成為今日所有汽車的必需品,如防撞玻璃、安全帶、雙重煞車裝置、儀表板軟墊等等。1934年通用汽車首次引入撞擊測試,為研究汽車安全訂立了初步的測試機制。

但以上的發明被正式強制安裝在汽車上,仍要多30年。二戰後美國取代了歐洲成為汽車業發展最快的國家,美國汽車三巨頭:福特、通用和佳士拿汽車成為了世界頂尖汽車供應商。1950年代起美國本土汽車已成為交通工具主流,但意外亦隨之大增。據Statistic Brain資料,1952年時,汽車每百萬英里的死亡人數是7.2人,是2012年的6倍。

納德與他的著作《任何速度都不安全》。這本書讓他聲名大噪,更促使美國願意正視汽車安全問題,奠立基石。(網絡圖片/Getty Images)

直至1965年,律師納德(Ralph Nader)出版了一本名叫《任何速度都不安全》(Unsafe at Any Speed)一書,痛斥汽車製造商和政府無視道路安全,間接造成嚴重車禍。該書成為當年最暢銷的書籍之一,社會要求檢視道路安全呼聲高漲。1966年,美國政府終成立了「國家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局」(National Highway Traffic Safety Administration),通過一連串法案,如強制要求所有汽車配置包括安全帶、禁止酒後駕駛等等。納德在美國亦成為一名有影響力的人士,更在2000年以獨立候選人身份參選美國總統。

安全帶早在1930年代發明,但真正強制運用在車上,亦要待1960年代才開始。(Getty Images)

▲今天標準的撞車測試,今日所有汽車在正式出廠發售前都要先通過測試,確保安全。

發展自動車減少意外 未來的挑戰

但這只僅是開始而已,有關汽車的安全發明,由安全氣袋、緩衝頭枕、阻礙物警報等系統在往後數十年間推陳出新。今天人們要面對一個新的問題:無人駕駛的自動車安全。自動車脫離了人手駕駛的領域,除了過往汽車安全系統外,更要求精確的自動駕駛裝置。

為降低發生車禍意外,汽車安全相關的研究未有停下。若對比半世紀以前,今天汽車數量雖然多了很多,但致命車禍已大為減少。而這都全賴汽車公司和法規盡量減少機械或人為錯誤導致意外,不過致命車禍一宗已嫌多,唯一可以做的就令意外減至零。

而這正是今天人們發展無人車技術的重要一環,若無需再由人駕駛汽車,就能杜絕所有人為錯誤。美國國家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局在今年1月發表報告,指出Tesla的電腦輔助駕駛技術,可以減少近四成的車禍。當然無人駕駛還有很多技術瓶頸及道德問題(如電腦如何在無法避免車禍時作出決定)需要解決,但未來的發展相信可讓我們的道路更安全,旅途更舒適。

汽車未來發展,或許將有一天能完全解決自動駕駛的安全問題,令車禍減至最少。(網絡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