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國看美國|熱愛美生活終須離開 留學生畢業來港續「自由夢」

撰文:姜庚宇
出版:更新:

2020年如今已經過去一半,而這半年來的世界局勢可謂風起雲湧,世界霸主美國的社會、政治、經濟亦受到了強烈的衝擊:新冠肺炎疫情雖然在中國逐步受控,但在美國卻全面爆發,感染人數不斷上升,美國經濟深受影響,失業人數創歷史新高;另一方面,隨著5月美國明尼蘇達州(Minnesota)非裔男子弗洛依德(George Floyd)因警員使用過度武力而死亡,種族問題就此引爆美國社會。
雖然近年來中美之間摩擦不斷,但兩國經貿乃至社會聯繫依然緊密:兩國外貿規模依然高達數千億美元,美國中國留學生數量超過30萬人,仍是美國最大的外國留學生群體。
那麼,面對今年上半年美國社會的巨大動盪,在美國留學、工作的中國人究竟有何感想?他們如何看待美國過去這半年的變化?這些變化又會如何影響他們的生活與思想?《香港01》就此採訪了部分在美生活的中國年輕人,請他們來談一談他們的所思所想。
本文為系列採訪的第六篇。

美國新冠肺炎疫情仍然不見好轉,香港近來也爆發第三波疫情,疾速新增數百宗病例,形勢不容樂觀。結束在美4年大學時光的Ethan,在疫情的暴風雪中展開了他的「三地隔離之旅」——在美國住處閉關數月後,他近日返抵廣東的家鄉,在酒店接受為期14日的隔離,8月緊接又要啟程來港,開始修讀他的研究生課程。

無論香港疫情是否會在近段時間內緩和,Ethan覺得,自己勢必會在香港經歷又一次隔離。面對接二連三的隔離,Ethan有些悶悶不樂,不僅因為在寥寥幾日前,他還躺在美國「大house」的後院草坪上曬太陽,如今卻鎖在小小客房,每天從窗外看到一樣的景色,每一天都很漫長。更重要是,他對「自由」有著強烈的渴望。

Ethan在隔離酒店望向窗外,每天都大同小異。(受訪者提供)

美國「放唔低但留唔到」 自由是「做喜歡的事情」

Ethan說,自己習慣了美國自由的生活方式,只要不危害他人,可以做任何自己喜歡的事情,而中國「Google、FB、IG都要翻牆使用好麻煩,進口野(嘢)都好難買」。他又說,與中國相比,美國照顧殘疾人的無障礙設施更加到位,讓他們也可以到處「走走看看」,這樣的細節可以反映美國對弱勢群體的關照。

他稱自己是「政治冷感」的人:「其實無論疫情或社會運動的爭拗,對我來講都還好,只要自己別惹到麻煩就好」。對於Ethan而言,自由更多地體現在上網、購物等方面的豐富度和選擇權,也就是生活中的一點一滴。

眷念在美時光:疫情下的開心和心酸

講起在美國的生活,Ethan滔滔不絕,稱他四年來過得很開心,即便在美國爆發疫情後,自己日常生活也沒有受到顯著影響。一方面,他早已習慣在家煮出多樣化的料理,不愁吃喝;另一方面,家中娛樂生活也很多元:在後院曬太陽、看書,唱卡拉OK,與室友聊天、喝酒等等。美中不足是,他以往很愛旅行,近年到過加拿大、英國、台灣等地,也回過內地和香港「快閃」,慨歎如今不能自由自在做「空中飛人」。

▼ 在美生活4年的Ethan早已習慣下廚餵飽自己(按圖放大)

+3

在美的生活雖然愉快,卻也有說再見的時候。Ethan是家中獨子,父母嫌他離家太遠不好,又認為他在美發展前途也不明朗,因此大學畢業後若繼續留美,就不再資助其開支,勸他畢業後就回家鄉。

Ethan並沒有與父母爭吵,他一面著手報考香港院校作為後備方案,一面仍然留意美國當地的招聘資訊,希望不靠父母也可以留下來工作。但今年3月開始,席捲美國的新冠疫情,成為Ethan決心離開美國的最後一根稻草——連他不分晝夜投了無數份履歷的台灣籍室友,亦沒能找到工作而悻悻然回鄉,讓Ethan覺得,沒有必要這樣耗下去了,「個人的發展還是要好過對一個社會的眷念」。

在美國的最後一段時間,他還是有些心酸不捨——已融入當地交際圈的他,因疫情而不能好好與每一個朋友道別,更不知何時與他們重聚。他唯有心心念念地想:「若未來積累到工作經驗,會爭取再回美國發展」。

▼ Ethan和美國女室友在家中草坪曬太陽(按圖放大)

寧願承擔代價也要選擇自由

而為何偏偏選擇報讀香港院校,而不是其他地方?他的理由不勝枚舉——家人接受他到香港待上幾年,因為香港離家近;香港是他的「文化故土」,自己從小看香港的電視節目長大,受香港電影和音樂熏陶;他常來港遊玩,熟悉這裏的生活方式;他有親戚身在香港,也有很多香港朋友,所以不會太孤獨……但最為關鍵和決定性的因素則是,他認為,香港同樣具備他嚮往的「自由環境」,而如果從美國畢業後直接回內地,他會「接受唔到」。

但自由不是沒有代價。美國成為全球最多確診及死亡個案的國家,當局也開始反省防疫措施強制力的不足。而大洋此岸的香港,在面臨新一波疫情的此刻,政府推出多項進一步「束縛自由」的措施,包括限制堂食、公共交通強制戴口罩等。個人自由與防疫成果似乎成為了你強我弱的互斥關係。

不過,Ethan認為,雖然限制公眾權利有助防疫,但美國「從來都不會、亦將永遠不會這樣做」,很多地方「不是政府說封鎖就封鎖」,公家與私家界線分明,人們既然決定不讓政府越界、插手,就必須自己管好自己,並為其行為承擔後果。非常謹慎卻仍舊感染的人,亦不能歸咎政府或制度,他們只是作為部分「運氣不好的人」,承擔了全社會集體價值選擇的代價。

▼ 美國有民眾不懼新冠肺炎疫情 繼續度假享受生活(按圖放大)

+6

Ethan舉例說,就好像美國可以合法持槍,背後有極為複雜的脈絡,若修法禁槍則將會帶來一連串動蕩,維持現狀的代價則是一些人死於槍殺,「但尚屬小概率事件,與車禍、天災而死的人有什麼區別呢?都是不幸運罷了」。

他又指,認識的美國人中,有將近一半並不把性命看得最重要,而是篤信「你只活一次(You Only Live Once, YOLO)」,只要當下活得開心就好,這用東方的視角解讀就是「瘋子、糊塗」,但其實不然,「美國高中以下全免費,就讀大學則很容易靠獎學金和貸款支撐,民眾接受教育程度很高,他們完全知道自己在做什麼」。Ethan在美國時,由於與當地人做朋友,一度也是深受啟發,疫情期間,雖然會注意外出戴口罩和個人衛生清潔,他不想過度壓抑社交生活,曾邀請幾個朋友來家中喝酒聊天,同住的美國白人女生每次都樂意參與,但台灣籍室友則戰戰兢兢,把自己鎖在房間不敢出門。

指示威暴力促使「重視訴求」

Ethan對於美國思維方式的認同,還體現在他對社會運動的觀感上。雖然他強調自己不參與政治,但他不介意別人「搞政治」:他沒有親身參與過美國「黑人的命也是命」(Black Lives Matter)運動,但卻時常對參與其中的友人給予鼓勵。

美國示威期間,不少店舖被破壞、搶劫,一片狼藉。(Reuters)

因為他認為,美國的這場運動訴求正當,反應美國社會根深蒂固的種族歧視問題,「中國沒有很多不同種族,所以中國人完全無法想象這種情況有多嚴峻」,但不意味著中國沒有種族歧視:「在廣州的白人朋友找房子,房東叮囑不可以帶黑人做客」;就算之前一些美國的州示威訴求獨立,他也認為很正常:「只是有人產生這些想法,若不具備現實條件,最終都會不了了之,政府不需要太在意」。

按此閱讀專題|疫情爆發、種族騷亂:在美中國青年如何看美國的2020?

Ethan指,雖然很反對示威中的暴力行為,但「沒有暴力,美國政府就很難給予足夠重視。自從有了暴力行為,警察才單膝跪地道歉」。他認為,暴力從來不是解方,但「美國誕生的第一天就暴力了」,暴力折射出促使當權者正視問題的途徑有多麼狹窄,「公眾認識到和平的遊行沒用,也無法撼動權力甚至掌握權力,他們便將目光投向暴力」,但他也說,美國示威中的許多暴力行為並不是示威者所做,而是一些趁機搞破壞的人,「我的朋友們都是去和平示威,沒有一個參與了暴力。」

他又表示,美國示威中的暴力程度更甚香港反修例運動:「香港至少唔會搶野(嘢),美國是直接入店搶野(嘢)」,而香港警察對示威者「更為強硬」:「可能我比較了解香港,美國起碼見到警察單膝跪地道歉,但香港唔會」。但他對於香港示威者連日「三罷」(罷工、罷課、罷市)就不予苟同。去年8月Ethan趁美國的大學放暑假,到香港與親友相聚,恰逢反修例運動高潮,這期間他經歷了「三罷」,港鐵癱瘓迫使他只能搭的士:「其實罷一天可以理解,長時間就真的會給一些有需要的市民帶來不便」。

相比美國的「大house」,Ethan需要花時間適應香港逼仄的住居環境。(資料圖片)

嘆港樓「細過美國客廳」 努力適應新生活

為來港讀書做準備,Ethan目前還在網上尋找住處。他在內地生討論區找人合租,有人聽到他是從美國回來,便流露出疑慮。他向對方解釋,自己在內地已隔離且做了核酸檢測,所幸獲得理解。只不過,他還未能確定自己來港的具體日期,因為想在家鄉多待上幾日,陪陪父母,而在家鄉的這段期間會否感到不自由?他笑稱「這幾天上網都是用VPN」。

在美國住慣了single house(獨立屋)的Ethan,雖然對香港這個「文化故土」有「天然的好感」,但也忍不住「吐槽」香港房子很小,「成個單位可能仲細過我哋喺美國個客廳」,而若在香港自己煮食,也貴過美國,兩邊的生活還是有相當大的落差。不過,他說會努力適應在香港的新生活,「慢慢就會習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