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BA涉港風波點燃中美民情 北京「擱置爭議」方為上策?

撰文:趙觀祺
出版:更新:

NBA火箭隊總經理莫利(Daryl Morey)早前發tweet,轉載印有「Fight for freedom,Stand with Hong Kong」的圖片,引起內地官民不滿。不過莫利和NBA並未應要求公開致歉,內地贊助商、轉播平台和明星代言人隨即一一割席。
事件影響所及,觸發中美輿論風暴,突顯「牆內」和「牆外」世界的語境差距,雙方在無法溝通之下,北京似乎選擇了暫且「擱置爭議」。

南早:莫利本應對華更具認知

早幾年北京處理中美角力,指導原則是「鬥而不破」,而華府亦從「競爭與合作」角度闡述兩國關係,未有把話說死。可是隨著特朗普入主白宮,中美貿易戰爆發,「有商有量」的願景逐漸破滅,取而代之的是「互不認可」與「無法調和」,NBA涉港爭議只是事例之一。

從商業角度看,莫利是重蹈許多國際企業的覆轍,亦即所謂「不明國情」,在內地引發公關危機。

《南華早報》10月8日社評便指出,美國人可自由表達意見和保障該權利,但中國的歷史、文化和政制則大相逕庭:「莫利本應在使用社交媒體時就此留神。他也本應對中國和有可能冒犯之事更具認知。」

莫利涉及香港的言論,引發中國出現大規模的抵制潮。(Twitter截圖)

如何解讀「爭取自由,與港同行」?

另一邊廂,內地官民認為,一旦引用「爭取自由,與港同行」,就有支持暴力衝擊和分離主義之嫌,觸犯中國主權紅線。部份網民表示,這句口號之嚴重達種族主義級別,仿如在美國發表歧視黑人的言論,另外又以「那我只能支持911了」作反諷,以示當前事態等同美國911恐襲,屬於不可觸碰的國家傷痛。

美國官民顯然不予認同,例如NBA總裁施華便拒絕道歉:「NBA不會去監管球員、僱員和球隊老闆在這些問題上該說甚麼,不該說甚麼。我們不能那麼做。」為何數以十億美元計在華生意危在旦夕,NBA仍拒絕按內地輿情「幡然醒悟」,徹徹底底自我批評和「交人頭」呢?

原因很簡單,美國網民同樣群情洶湧,如中國網民般表達「有權不高興」,致使特朗普和國會兩黨議員均爭相批評,NBA為私利而放棄原則,任由北京「侵蝕」自由和民主價值。民主黨參議員、總統參選人沃倫(Elizabeth Warren)便認為:「中國正嘗試運用其市場力量,以扼殺言論自由及對其行徑的批評。」

愛國聲音在「牆外」世界失語

NBA夾在中美輿論之間,只能夠對「莫利的不當言論」感到「極其失望」,一時三刻是無法道歉了事的。

中國籃協主席姚明曾是火箭隊成員。(視覺中國)

火箭隊當家球星夏登(James Harden)本來已公開向中國道歉,時至近日本國風向一轉,他也調整立場:「我們都有自由表達的權利,只是會有人不認同我說的話,有些則會認同,我支持施華。」

「防火長城」分割出「牆內」和「牆外」兩個網絡世界,彼此「言語不通」。憑藉與姚明的淵源,火箭隊在華備受熱捧,利害攸關的總經理莫利尚且可「不明國情」,更何況是「牆外」數以十億計的民眾;「牆內」上億國民則缺乏有效手段,無從進軍海外以「講好中國故事」,愛國聲音遂於「牆外」失語。

胡錫進:對外摩擦時保持理性

作為民間自發網軍,內地「帝吧」就香港示威風波,數度「翻牆」至海外社交平台,揚言要消除對內地的「偏見」,結果卻事與願違。歸根究柢,「帝吧」採取「集體洗版」的網絡攻勢,行徑本身就引人側目和反彈,廣貼五星紅旗和「罐頭式」留言亦算不上精明溝通手法,既辦不成公關宣傳,也佔不了多少頁面。

時值中美重啟貿易談判的敏感時刻,NBA涉港爭議挑動美國民眾情緒,而「中國故事」又只能留在「牆內」,北京似已根據現實情況,試圖引導內地輿論轉向。《紐約時報》即引述訪問記者所得,指內地官媒的編輯主管指示記者,避免著力於NBA事件,唯恐爭拗「過熱」。

官媒《環球時報》總編胡錫進亦勸籲:「老胡已經連續好幾天呼籲在處理對外摩擦時保持理性,愛國主義也要有在一些時候自我克制和管理的意識。」若北京態度果真如此,大可總結為「便宜行事,擱置爭議」,至於對內是否能平伏輿情,對外是否為應對美國「極限施壓」的適時策略,就有待國民深思和討論。


你可能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