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BA 徘徊攬炒邊緣 涉港爭議揭破中美貿易戰「真相」

撰文:趙觀祺
出版:更新:

美國NBA火箭隊總經理莫利(Daryl Morey)日前於Twitter上載寫有「Fight For Freedom」、「Stand With Hong Kong」標語的圖片,支持香港示威,遭到內地官媒及網民批評,內地多個贊助商、直播平台和藝人宣布與火箭隊「割席」,官方央視亦決定立即暫停NBA賽事轉播安排。
事件引發中美輿論迴響,NBA至今未公開致歉,美國網民的反應也較往常激烈,實則冰封三尺非一日之寒,箇中爭議實體現中美貿易戰的長期趨勢。

原本聚焦於縮少貿易逆差

在正常的外交關係中,雙方即使有爭拗也可以一事歸一事,不會每次都將新仇舊恨一口氣清算,否則最終只會剪不斷理還亂,逃不出關係凍結或破裂的結局。可惜從去年貿易戰爆發以來,各界看到的是美方逐步跳出原定框架,額外牽扯其他爭議,期望藉此增加手上籌碼,致使北京退無可退。

莫利涉及香港的言論,引發中國出現大規模的抵制潮。(Twitter截圖)

幾年前特朗普競逐總統寶座,他當時同樣大放厥詞,指控中國「偷走」美國工人的職位,批評前任總統放任中國坐擁對美龐大貿易逆差,被北京「佔了便宜」。中方則就此重申,當前全球分工自然生成,屬兩國生產力和產業結構改變所致,而相對廉價的中國商品惠及美國消費者,節省家庭開支。

由此可見,雙方爭拗當時止於經貿議題,甚至直到貿易戰開打大半年,華府焦點仍在於縮少貿易逆差。中方提出的建議也相對簡單,不外乎按自身需要,下調汽車進口關稅,增購美國農產品和波音飛機,然後是降低個別行業的市場准入門檻,容讓外資更容易進入中國的重工業和金融業。

+1

中途殺入華為禁令、新疆人權爭議

不過美國不為所動,迄今為止更在貿易戰中摻雜其他爭議,實際行動是以經貿領域為突破口,一口氣「整治」中國。首先是華府拋出國安疑慮,下令美企斷供華為以本傷人,還號召全球盟友封殺中國電訊業龍頭華為,另外於去年底要求加拿大,以違反美國所作伊朗禁制令,拘捕華為副董事長孟晚舟。

最近難得中美重啟貿易談判,華府不忘先施下馬威,首度直接由人權議題入手,對北京「極限施壓」。10月7日,美國就北京對新疆維吾爾族等民族穆斯林的政策,將28家中國公共安全機構與企業列入美國貿易黑名單,其中包括視頻監控企業海康威視等8家科技企業。

NBA總裁施華指出,聯盟並非不支持火箭總經理莫利,並強調平等、尊重、言論自由是NBA的價值觀。(AFP)

經貿歸經貿,政治歸政治,貿易爭議才有可能完滿解決。可是一路走來,美方先後引入國安、外交、人權等籌碼,不斷開闢新戰線,明確表示華府致力掌握全球政經領導權,這難道是和解互諒的態度嗎?NBA瀕臨攬炒正是揭穿這一重「真相」,甚至引導兩國人民都意識到,中美分歧遠不止於利益分配。

商業利益和價值觀之間作取捨

莫利言論是個突如其來的爆發點。NBA在中國有數以十億美元計的生意,當然有國民受聘或受益於這條產業鏈,然而是次爭議觸及價值觀底線,官民反應清晰明確:不會為了看高清直播賽事而退讓,也不會為了NBA產業鏈上的本國職位和商業活動而放棄原則。

儘管相對較為溫和,太平洋另一端何嘗不是作同樣表態呢?美國國會兩黨議員響應網民輿情,所言大同小異,指責NBA重視商業利益多於美國價值觀。這也解釋了為何NBA還未「遵循先例」,徹徹底底自我批評,因為各大球隊夾在中間,要同時面對「不高興的」中美官民,唯恐順得哥情失嫂意。

儘管是世界第一的消費市場,美國的「市場武器化」程度相對較低,此前美商仍會公開呼籲特朗普顧全大局,不要與中國完全鬧翻,但NBA事件也許正預示,斡旋空間日漸縮小。至於中國的態度,從幾個月前炮轟國泰,到如今封殺NBA,官民在商業利益和價值觀之間如何取捨,答案已顯而易見。


你可能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