撤修例北京被指「吹和風」 「清牆」行動預示再起波瀾?

撰文:趙觀祺
出版:更新:

9月4日,特首林鄭月娥宣布,撤回《逃犯條例》修訂草案,實際是滿足示威者其中一個訴求。其後北京和官媒都較為低調平和,以至外界判斷是有意「吹和風」,緩和緊張局勢。

時至近日,立法會議員何君堯於全港18區舉行「香港清潔日」,主張要「洗淨牆壁」及清理「垃圾」,矛頭直指各區「連儂牆」,挑起建制派內部爭議。全國政協副主席、前特首梁振英亦表示,其「懸紅基金」會調查示威者的資金來源。兩人大張旗鼓,與「吹和風」的印象相映成趣,令人猜測官方取態是否有變。

其實所謂「吹和風」的講法有根據,可是描述過於簡單和不準確。官方口徑仍常見「止暴制亂」一詞,並且會主動提出意見,例如官媒《人民日報》(海外版)於9月18日專欄認為,為確保香港遊行示威正常進行,不走上邪路,參考其他國家和城市做法,《禁蒙面法》立法勢在必行。

屯門:手持掃把、垃圾鏟掃街的何君堯,其後登上私家車轉至元朗、大埔等地。當他到達筲箕灣時,有持相反意見的街坊向何君堯指罵,並高呼「筲箕灣唔歡迎你呀!」(鄧柏良攝)

警方已適應「流水式」衝擊

《禁蒙面法》在建制陣營內尚且意見紛紜,官媒卻率先呼籲港府「當斷則斷」,語調顯然不符合「吹和風」的判斷。

實則外界之所以有「吹和風」的印象,事緣相比之前,官媒的報道密度減低了許多,央視不再天天作頭條報道,武警和公安亦不再頻頻在深圳拍片,警告激進示威者「後果自負」,連帶內地民間自發網軍亦偃旗息鼓,「帝吧」和「飯圈女孩」於9月暫未大規模登陸Facebook「洗版」。

+1

路線不變是戰略原則,而強度降低是戰術調動。示威浪潮持續逾百日,警方現時已站穩陣腳,發揮裝備、訓練和組織優勢,摸索出「流水式」衝擊的套路,在各大地鐵站和交通要衝重兵屯駐,隨時迅速迎擊,在治安戰線上逐漸收復失地。

寄望港府化解「深層次矛盾」

香港警隊既然能控制局面,「愛國力量」未需要「向內地逃難」,街頭尚未見「不同派系相互大規模仇殺」,「極端份子」更遠遠未至於「接近建立政權」,那麼北京根本毋須冒上動搖「一國兩制」的風險。尤其是示威浪潮影響止於香港,「禍水」未能「東引」至內地,中央政府亦無必要繼續敲山震虎。

行政長官林鄭月娥早前宣布會建構對話平台,走入社區與各階層公開對話。(資料圖片/盧翊銘攝)

另一方面,北京願意「長期作戰」,不急於一時。所謂「作戰」不限於「止暴制亂」,更重要是化解講了許多年的「深層次矛盾」。9月4日,官方新華社便刊文指,示威浪潮有結構原因,貧富懸殊、社會上流機會稀缺和住房問題引致民怨沸騰,一觸即發。

按此思路,北京至低限度寄望港府就此提出解決方案,盡力重新取信於民,最近就《收回土地條例》的討論便是鮮明例子。由港府重塑社會議程,說服市民共同「解決問題」,理智有益地平息事態,長遠防止社會再度大撕裂,其間北京相對低調平和予以配合,所以營造出「吹和風」的觀感。

應避免「唯恐天下不亂」幫倒忙

要長遠重建互信,《香港01》便反覆建議,設置「衝突檢討委員會」、「深層次改革委員會」及「特赦與和解委員會」,一則檢討警民衝突成因與責任,反思政府誤判情勢的因由,二則從結構層次著手,推行經濟民生和政制改革,雙普選亦當在考慮之列,三則港府可考慮按案情輕重,特赦或減輕被捕人士的刑責。

+2

至於當下情況,例如制定《禁蒙面法》,港府必須三思而後行,避免火上加油,致令和解之路寸步難行。行政會議成員葉劉淑儀於8月底表示,要考慮立法效果會否適得其反,促使更多人蒙面上街。立法會議員田北辰亦於近日以烏克蘭為例,指立法後民情洶湧,情況更加一發不可收拾。

總而言之,不同政見的人士應明白「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之道理,勿再增加社會仇恨,與其「唯恐天下不亂」幫倒忙,不如致力化解當前問題,務實地尋找出路,尋求彼此的「最大公約數」。


你可能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