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萊曼尼之死】特朗普暗殺行動的三個嚴重誤判
在西方流傳着這樣一首民謠:
丟失一枚鐵釘,壞了一隻蹄鐵;
壞了一隻蹄鐵,折了一匹戰馬;
折了一匹戰馬,傷了一位騎士;
傷了一位騎士,輸了一場戰鬥;
輸了一場戰鬥,亡了一個帝國。
特朗普對伊朗伊斯蘭革命衛隊「聖城軍」指揮官蘇萊曼尼(Qassem Soleimani)的刺殺,就好比那個引發一連串蝴蝶效應的「鐵釘」,接下來「壞鐵蹄」、「折戰馬」、「傷騎士」、「輸戰鬥」甚至是「亡帝國」似乎已在預料之中。至少目前來看,以蘇萊曼尼之死作為引線,整個中東乃至世界都成了火藥桶,第三次世界大戰的陰雲已開始密佈於各個角落。
中東會引爆第三次世界大戰嗎,蘇萊曼尼是誰,美軍為什麼要刺殺蘇萊曼尼,美國得到了什麼,伊朗會進行怎麼樣的報復,是誰在亂局中漁利,中國和俄羅斯打算如何做,中東局勢將往何處去,這些是各方普遍關心的話題。本組議題將圍繞以上問題展開討論和闡述,敬請關注。
【蘇萊曼尼之死】系列
1月8日,伊朗對美軍在伊拉克的兩處軍事設施進行空襲。根據伊朗法爾斯新聞社消息,阿薩德基地有80名美國軍人被殺、200人受傷。然而美國方面稱並無人員傷亡。
這是對伊朗革命衛隊指揮官蘇萊曼尼(Qassem Soleimani)遭美軍空襲喪命的最新報復。蘇萊曼尼死後,伊朗最高領導人哈梅內伊(Ali Khamenei)為此垂淚,總統魯哈尼(Hassan Rouhani)連番警告美國。一場風暴開始捲起。
局勢升級之快令外界應接不暇——伊朗對美國的敵意升級,宣布完全放棄遵守伊朗核協議規定的任何義務,隨後還正式把美軍列為恐怖組織,並向伊斯蘭革命衛隊聖城軍(Quds Force)撥款2億歐元。
從當前的情形來看,即便雙方都沒有要開戰的意願,但是這種緊張局勢一時難以緩解。特朗普決定以暗殺行動報復伊朗,本意應當是轉移國內彈劾案關注的同時給自己增加外交成績,然而這一行動顯然已經掀開了中東局勢沸騰的鍋蓋。
據《紐約時報》報道,在五角大樓給特朗普的幾個行動選項中,暗殺蘇萊曼尼是最為極端的一個,當特朗普做此決定時軍事專家感到「震驚」。無論這個看似荒唐的劇情是否是事實,特朗普的選擇都暴露了美國政府的三重誤判。
誤判人物:蘇萊曼尼其人
美國國務卿蓬佩奧(Mike Pompeo)曾將蘇萊曼尼描述為和極端組織「伊斯蘭國」(ISIS)死去的頭目巴格達迪(Abu Bakr al-Baghdadi)「一樣危險的人」。暗殺行動之後,蓬佩奧表示這將使世界「更加安全」。
或許在特朗普看來,暗殺這樣一個人物不僅能增強美國在中東的威懾力,也能為自己臉上貼金。只是,這樣的宣傳手段或許對美國人有效,在伊朗卻不攻自破。
這位在伊朗老兵口中「最勇敢的指揮官」,被認為在在打擊極端組織「伊斯蘭國」(ISIS)方面起到重要作用。德黑蘭大學美國研究所負責人馬蘭迪(Mohammad Marandi)稱,「如果不是有像他這樣的人,黑色的旗幟(『伊斯蘭國』的旗幟)本會在整個地區飄揚。」伊朗最著名的當代小說家道拉塔巴蒂(Mahmoud Dowlatabadi)寫道,蘇萊曼尼「修建了一座抵禦ISIS血腥攻擊的強有力大壩,確保了我們的邊境免遭災難」。
表面看來蘇萊曼尼只是個少將,地位卻不比美國五星級上將要低。他所領導的聖城軍2014年幫助擊退了伊斯蘭國在伊拉克的快速挺進,在敘利亞戰爭中填補了敘利亞政府軍後方的虛空,與黎巴嫩保持密切聯繫並進行多方合作,扶持親伊朗力量,對也門胡塞武裝進行資金武器援助、作戰參謀輸送……蘇萊曼尼是伊朗力量在整個中東乃至全球的策劃者和協調人。
更重要的是,蘇萊曼尼被認為遠離國內政治的紛爭,是罕見受到改革派和保守派兩派信任的政治人物。他和伊朗温和派前總統拉夫桑賈尼(Akbar Hashemi Rafsanjani)私交甚好,曾經勸說現任外長扎里夫(Mohammad Zarif)返回工作崗位。伊朗強硬派自然對這位將軍十分推崇,還在2017年呼籲他參加總統選舉。在德黑蘭上街紀念他的百萬群眾中,不止有強硬派,還有伊朗的反對派、甚至前政治犯。根據2019年馬里蘭大學的一項調查,82%的伊朗人對蘇萊曼尼持積極態度,59%的人持非常積極的看法,這是絕無僅有的受歡迎程度。
這個低調沉穩的將軍,重要性被特朗普輕視了。他是政界看來舉足輕重的人物,是民眾眼中的「英雄」,是伊斯蘭世界最具影響力的人之一。對他的暗殺,後果遠遠超過白宮的計算。這是第一個誤判。
誤判地點:伊拉克什葉派的反彈
美國選擇在伊拉克展開行動,更是對當地形勢的誤判。經過伊拉克戰爭,這本應該是美國在中東最具控制力和影響力的地區,在伊拉克實施暗殺或許在情報配合上也有優勢。不過,伊拉克政府雖然是美國扶持起來的,但是特朗普也不該忘了這是一個什葉派為主導的政權,伊拉克民間什葉派武裝對美國的仇恨從未熄滅。
由於宗派淵源、地理之便以及「阿拉伯之春」後的派系博弈,伊拉克政府採取在美伊之間的平衡政策。這次刺殺之後,巴格達政府宣布該行動違背了美國在伊拉克軍事存在的約定。1月5日,伊拉克國會通過一項決議,要求駐紮在該國的外國軍隊撤離,其中包括約5,000名美軍。可見,蘇萊曼尼之死已經引起了伊拉克什葉派的憤怒。
此前,伊拉克國內發生騷亂,美國指責伊拉克軍警過度使用武力造成流血後果,已經讓巴格達政府感到反感。如果反美情緒在伊拉克再度升級,導致美軍被趕走,則是伊朗以及「什葉派之弧」在該地區的一大勝利。
在伊拉克暗殺蘇萊曼尼不僅惹怒伊朗,也讓美國在中東本應最有機會穩定的陣地伊拉克陷入風險,這個選擇得不償失。
誤判局勢:美國更快失去中東
特朗普退出伊朗核協議、對伊朗進行極限施壓、向中東和歐洲盟友渲染伊朗威脅,這一切其實初衷是為美國利益服務:讓伊朗更加「聽話」,同時在中東製造各國共同的敵人,用更小的成本維持在中東的權威,還能繼續在軍火生意和油價波動中獲益。
但是這個如意算盤到今天並沒實現,伊朗並沒因為極限施壓更加「聽話」,伊核協議的支離破碎不僅加劇中東局勢的緊張,並且不利於美國在歐洲盟友的利益。暗殺蘇萊曼尼之後,美國更顯現出中東孤家寡人的形象。
德國總理默克爾(Angela Merkel)、法國總統馬克龍(Emmanuel Macron)和英國首相約翰遜(Boris Johnson)在1月5日通電話,同意合作為緊張局勢降温。英法兩國仍然表示「支持盟友」,但是德國決定減少駐伊拉克的軍隊規模、國際聯軍臨時將總部從伊拉克遷往科威特、北約也表示將部分人員撤離伊拉克,這些行動都說明美國最親近的盟友也想和衝突保持距離。
在中東,包括沙特在內的國家也都對此保持沉默,就連以色列總理內塔尼亞胡(Benjamin Netanyahu)都急忙在此事上和美國劃清界限,稱這是「美國事件」而不是「以色列事件」。其嚴重性可想而知。
同時,美國如此出格的做法讓中俄兩國更有理由在中東事務上「仗義執言」。暗殺事件之後,伊朗和中俄保持了密切聯繫。中國國務委員兼外長王毅表示美方的軍事冒險行為,違背了國際關係基本準則,並重申反對使用武力和極限施壓。俄羅斯外長拉夫羅夫(Sergey Lavrov)則表示中俄立場「完全一致」。
如果最終中俄成為中東局勢的調解人,而美國的北約以及中東盟友與其拉開距離,敘利亞戰場已經失利的美國,煽動起中東什葉派的普遍反美情緒,那麼美國失去中東只會更快。
就算特朗普孤注一擲為此開戰,也不一定對他的連任選舉有利。美國反戰情緒在暗殺事件時候十分高漲,社交網絡一則「強制徵兵」的假消息都激起了一場恐慌,民意不願捲入戰爭。這不僅是對報復伊朗的誤判,對中東局勢的誤判,在美國國內政局的影響,也值得懷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