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萊曼尼之死】美國伊朗陷戰火邊緣 唯一算是贏家的是誰?

撰文:葉德豪
出版:更新:

在西方流傳着這樣一首民謠:
丟失一枚鐵釘,壞了一隻蹄鐵;
壞了一隻蹄鐵,折了一匹戰馬;
折了一匹戰馬,傷了一位騎士;
傷了一位騎士,輸了一場戰鬥;
輸了一場戰鬥,亡了一個帝國。
特朗普對伊朗伊斯蘭革命衛隊「聖城軍」指揮官蘇萊曼尼(Qassem Soleimani)的刺殺,就好比那個引發一連串蝴蝶效應的「鐵釘」,接下來「壞鐵蹄」、「折戰馬」、「傷騎士」、「輸戰鬥」甚至是「亡帝國」似乎已在預料之中。至少目前來看,以蘇萊曼尼之死作為引線,整個中東乃至世界都成了火藥桶,第三次世界大戰的陰雲已開始密佈於各個角落。
中東會引爆第三次世界大戰嗎,蘇萊曼尼是誰,美軍為什麼要刺殺蘇萊曼尼,美國得到了什麼,伊朗會進行怎麼樣的報復,是誰在亂局中漁利,中國和俄羅斯打算如何做,中東局勢將往何處去,這些是各方普遍關心的話題。本組議題將圍繞以上問題展開討論和闡述,敬請關注。

【蘇萊曼尼之死】系列

【蘇萊曼尼之死】美國動機仍存疑 伊朗從未想過動真格

【蘇萊曼尼之死】專注勸和促談 中國介入中東時機未到

【蘇萊曼尼之死】伊朗軍事報復開始 特朗普也許希望能回到過去

【蘇萊曼尼之死】美國伊朗陷戰火邊緣 唯一算是贏家的是誰?

【蘇萊曼尼之死】特朗普暗殺行動的三個嚴重誤判

「遊戲有輸亦有贏」是大家常聽到的話。不過,自特朗普上周五(1月3日)下令殺死蘇萊曼尼後,除了引起伊朗周三(1月8日)向伊拉克美軍駐點作出攻擊報復外,也在伊朗停止遵守所有核協議條款後,逼得歐洲各國急忙尋求一致回應。環顧全球,大家似乎只看到輸家,而沒有找到贏家。

事件爆發後,全球各國一致要求各方克制,連伊朗死敵沙特也不敢公開認同特朗普的決定。美國歐洲「盟友」的主旋律,還是要求各方不要讓局勢升溫。德國是「各打五十大板」的表示伊朗也要為局勢升級負責;被特朗普本人「稱讚」為「英國特朗普」的英國首相約翰遜(Boris Johnson)則只敢說「由於蘇萊曼尼帶來以千計平民及西方人員的死亡,我們絕不會為其死去而難過」,「不過再談報復只會引起更多暴力」。

大批民眾出席1月8日蘇萊曼尼遺體入土為安的儀式。(路透社)

環宇奇葩:以色列與巴西

表態較為「特別」的兩個國家領袖,只有以色列和巴西。首先,人稱「熱帶特朗普」的總統博爾索納羅(Jair Bolsonaro)領導的巴西政府聲明:「得知美國近幾日在伊拉克的行動後,巴西政府表明支持(美國)對抗恐怖主義的災難。」此說正如配合了美國在2007年將「聖城軍」訂為恐怖組織、在2011年以恐怖活動為名制裁蘇萊曼尼的做法。

不過,巴西遠在天邊,在中東也沒有重大利益,其表態只是意識形態上的表忠,並不表示巴西在此中有何實際利益。

另一方面,以色列總理內塔尼亞胡(Benjamin Netanyahu)卻是把特朗普的鞋底當成蛋糕,毫不臉紅的直稱:「特朗普總統行動堅定、有力而迅速,值得高度讚揚。我想重伸,在安全、和平及自衛的正義挑戰中,以色列完全跟美國站在一起。」

遭貪腐起訴的內塔尼亞胡,本年3月將面對以色列一年之內第三次大選,似乎想藉區內不穩定之機,重新凝聚國人支持。(路透社)

可是,內塔尼亞胡在事件爆發後馬上從希臘匆忙趕回國,又將以色列駐外使館提高戒備狀態,而以色列其他官員,甚至內塔尼亞胡本人的閉門表態,也表明「這不是以色列的事,而是美國的事,我們不想被捲入其中」。

雖然如此,如果一場遊戲必定有贏家亦有輸家的話,以色列可算是特朗普這次躁動中唯一算得上是贏家的國家。

以色列與伊朗的不解之怨

在以色列與巴勒斯坦的衝突中,理論上所有伊斯蘭國家也與巴勒斯坦站在同一陣線,然而在諸如沙特等國經常「口惠而實不至」的情況下,1979年伊斯蘭革命後的伊朗,可算是站在對抗以色列的最前線,其中最明顯的戰線在於伊朗支持的黎巴嫩真主黨自1980年代以來與以色列連年不止的衝突。

自以色列於1982年入侵黎巴嫩南部清剿巴勒斯坦解放組織之後,真主黨軍事勢力逐漸形成。此後在1993年、1996年和2006年,以色列三次入侵黎巴嫩,也是出於其清掃、報復真主黨軍事人員的意圖。

+3

以色列軍隊與真主黨的交戰,數十年來幾乎從無止息。最近較為突出的交鋒在出於去年8月底和9月初,當時以色列以制止伊朗向真主黨等武裝組織運送精準導彈為由,對敘利亞、黎巴嫩和伊拉克多個地點發動攻擊,期間造成真主黨人員傷亡,後者因而以反坦克導彈射入以色列境內,以色列繼而炮轟南黎巴嫩村落還轟。類似的你來我往,基本上是常態。

到了去年11月,伊朗最高領袖哈梅內伊(Ayatollah Ali Khamenei)意圖向國際社會解釋伊朗並非主張反猶太主義的時候竟說:「主張剷除以色列這個國家,不等同於主張要剷除猶太民族。這只代表,在巴勒斯坦這塊土地上的人民,無論是穆斯林、基督教徒,還是猶太人,也應該選擇他們的政府。」然而,在以色列已將其國家的憲政地位定義為猶太人的國家之後,剷除以色列對不少以色列人而言與消滅猶太人無異。可見,伊朗與以色列之間的矛盾有多深。

海灣局勢造就以色列「先發制人」藉口

廣泛被認為擁有核武的以色列,一直擔心伊朗最終能發展出核武,總想找一個不會被報復的機會,一舉「先發制人」去除伊朗所有武裝。這顯然要靠美國撐腰。

特朗普得知伊拉克軍事基地遇襲的消息後,聲言「明早再發聲明」。(Twitter@realDonaldTrump)

然而,在2015年奧巴馬主政美國的時代,作為以色列傳統盟友的美國,卻成功拉攏伊朗簽下「伊朗核協議」,容許後者逐步和平發展核技術,又解除原有制裁,使以色列「先發制人」的路途愈走愈遠。當時盛怒的內塔尼亞胡就直指協議是「歷史性錯誤」。

遇上將核協議形容為「災難」、「史上最差協議」的特朗普,內塔尼亞胡當然跟他一拍即合。在特朗普於2018年5月退出核協議之前,以色列就突然得到有近10萬份文件的「伊朗核檔案」,指責伊朗一直有意發展核武(而非止於核能技術),為特朗普撕毀協議的動作先做好鋪墊。(根據後來的分析,有關檔案只顯示伊朗曾經意圖發展核武,並在2003年中止大部份工作,沒有證據顯示伊朗有違反核協議的條款。)

如今特朗普殺死在伊朗聲望極高、無論支持政府還是反對政府的人士也對之極其尊重的蘇萊曼尼,迫得伊朗無法不得不直接報復(而非透過與伊朗親近的區內武裝組織),已逐漸造成以色列「先發制人」的藉口。若果美國對伊朗的飛彈襲擊,進行任何規模的報復性攻擊,這很可能就足夠以色列作為主動出擊的理據;然若美國仍以謀定而後動的做法應對,在這種緊張局面之下,以色列要尋得開戰的藉口,似乎只是早晚之事。

當然,即使以色列能先發制人一舉消除伊朗的武力威脅,這只會是「一時之利」,長遠將造成以伊兩國之間更大的仇恨,讓以色列人永遠只能活在不安穩之中,無論對以色列這個國家,還是巴勒斯坦這塊土地上面的猶太人,也談不上是什麼真正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