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背後】對1億「新城市人」計劃的解讀

撰文:香港01記者
出版:更新:
內地於1958年實行嚴格的戶籍制度,城市和農村被分割成獨立的兩部分,目的是限制人口流動、減輕財政壓力。(網絡圖片)

「1993年我參加達沃斯論壇的經濟政要圓桌討論,會後新加坡前總理李光耀走到我身旁,用一口廣東音很重的國語對我說:『劉鶴,中國最大的挑戰是城市化,10億人口的城市化足以改變世界,但是你們的壓力將是史無前例的。』」

這是習近平的經濟智囊劉鶴2008年一篇文章中的回憶。8年過後,身為中央財經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的他直接指揮將1億農民變成「新城市人」計劃的具體實施。

這次國務院宣佈的《推動1億非戶籍人口在城市落戶方案》,是一項對中國發展有重大影響的事件。有測算稱,中國城市每接納一個外來人口,人均財政開支30萬元。按此計算,一億人口涉及30萬億元人民幣,這既是公共財政的壓力,也是一項巨大的需求。

內地於1958年實行嚴格的戶籍制度,城市和農村被分割成獨立的兩部分,目的是限制人口流動、減輕財政壓力。自上世紀80代開始,大量農村人口向城市移動,雖然鄉下人再次獲得人身自由,但是沒有城市戶口,享受不到城市人的社會福利。

當局只是謹慎地推動城鎮化,卻沒有取消戶籍制度,原因之一是政府無力向新進入者提供與城市居民相同的社會福利。廢除戶籍制,按照人均30萬元的財政開支計,至少需要200萬億人民幣!之二是土地。中國土地資源浪費驚人,城市人均建設用地140平方米,遠高於發達國家人均82平方米的水準。所以國務院1億人口城市化方案公佈,國家發改委等部門立即發佈《關於建立城鎮建設用地增加規模同吸納農業轉移人口落戶數量掛鈎機制的實施意見》,要求人均城市建設用地嚴格控制在100平方米以內。

1億人移入城市,數量的確驚人,相當於建20個500萬人口的國家。如果進一步分析可以發現其中有很多限制,如北京、上海等所謂特大城市不在移入之列。由「農村人」變為真正意義「城市人」,除去到城市讀大學、退役軍人,其他是城市已經打工5年以上、定居下來的「農村人」,這些人中的大部分已經實質上「沉澱」城市,給予他們正常的身份,另一個目的是排除早已隱藏在城市的「定時炸彈」,和目前高昂的樓價沒有直接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