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察】「學院」變「大學」 內地高校為何競相改名?

撰文:崔德興
出版:更新:

近日,中國各地相繼公開申報升格、更名和轉設的高校名單,引起輿論熱議。據不完全統計,已有13個省份、逾38所高校加入高校「改名潮」,當中有不少是由「學院」更名為「大學」。

中國教育部曾在今年初發布的《關於「十三五」時期高等學校設置工作的意見》中做出明確規定,規範高校更名的行為。(網上圖片)

今年9月以來,廣東、上海、山東等13個省份(省級行政區)先後公開申報升格、更名和轉設的高校名單,共涉及38所高校。不過最終能否申請成功,還有待教育部等政府部門的審核結果。

 申請改名的學校(部分):

原名稱 申請名稱/更名後名稱   
湖北民族學院 湖北民族大學
南昌職業學院 南昌管理科技學院
江西先鋒軟件職業技術學院 江西信息學院
江西經濟管理幹部學院 江西商學院
成都學院 成都大學
四川理工學院 四川科技大學
欽州學院 北部灣大學
廣西師範學院 南寧師範大學
廣東技術師範學院 廣東技術師範大學
石家莊工程職業學院 河北航空學院
唐山學院 唐山交通學院

 

湖北民族學院申請更名為「湖北民族大學」。(網上圖片)

 高校改名:提升行政級別、爭取更多資源

高校的改名「情結」可謂由來已久。有調查顯示,全中國逾2000間公營高校中,過去20年有近一半改過名字。

學校改名的情況主要有三種,一是將名號從市到省,從省到華東、華中、華南等地理區分;二是改變專業範圍,例如上表中的「江西經濟管理幹部學院」變成「江西商學院」;三是將名號從「專科學校」到「學院」,從「學院」再到「大學」。三種情況中又以改變名號,申請變成「大學」為主。 

有分析認為,中國的高校「重名分、重級別」,跟幾十年來養成的官本位意識、大學的行政化管理和教育資源分配體制都有關係;某種程度上說,也跟一些高校領導缺乏自信、疏於學術與研究管理有關。高校領導選擇盡力去提升學校和自己的行政級別,以爭取更多的行政資源,而學院更名大學後,招生方面也會更有利。在某些地方更能成為地方官員的「政績」。

只不過,國內稱為「學院」的高校也未必代表水平低,例如某些「學院」較「大學」特色明顯,同時也是在該領域上一流,比方說「外交學院」、「中央音樂學院」、「國際關係學院」、「北京電影學院」、「北京服裝學院」等。

 教育部明確規定高校更名事宜

僅僅13個省級行政區,就有38間高校要求升格、更名和轉設,當中更有不少「學院」申請改名為「大學」,稱這種現象為一種「熱潮」也不為過。實際上,對於高校「改名熱」,中國教育部曾在今年初發布的《關於「十三五」時期高等學校設置工作的意見》中做出明確規定,規範高校更名的行為。

上述意見指出,堅決糾正部分高等學校貪大求全,為了更名、升格盲目向綜合性、多科性發展的傾向,嚴格依據標準審批「學院」更名「大學」,切實引導存量高等學校把精力和資源用於特色學科專業建設與內涵發展上來。意見又提出,「十三五」時期,繼續堅持中等職業學校原則上不升格為高等職業學校,也不與高等職業學校合併;高等職業學校原則上不升格為本科學校,不與本科學校合併,也不更名為高等專科學校的政策。

此外,今年9月24日公佈的《關於深化教育體制機制改革的意見》也明確提出要「健全促進高等教育內涵發展的體制機制」;不久前的十九大報告在談到高等教育發展時,也強調要「實現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