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澄湖大閘蟹獲政府催谷而出名 肉質、味道未必冠絕

撰文:李俊杰
出版:更新:

每年9月至12月,大閘蟹當造,江蘇蘇州的「陽澄湖大閘蟹」又將成為大眾的討論熱點,而今年香港的老饕們更有可能無緣一見來自陽澄湖的「無腸公子」。
然而,全中國有多個大閘蟹產地,為甚麼陽澄湖大閘蟹會特別出名,味道是否真的冠絕全中國?不妨在此與讀者簡介一下陽澄湖大閘蟹的「成神之路」。

陽澄湖大閘蟹一直備受追捧。(視覺中國)

早於民國時期,上海已經有商人專門供應陽澄湖大閘蟹,但價格一般,普通市民也會偶爾買來吃吃。到上世紀50年代,陽澄湖大閘蟹的價格不過是每斤4角(即4毫),當年每斤大米為1.6至1.7角,每斤豬肉7角多。

  政府背書 陽澄湖大閘蟹變成品牌

在80年代改革開放時,地方政府在提高GDP的壓力下,開始把目光轉向大閘蟹身上,陽澄湖大閘蟹開始出名。1985年以前,陽澄湖附近的漁民獲政府批准就可到陽澄湖捉蟹。政府規定,捉不夠200斤(100公斤)的,都要以每斤2元賣給政府辦的水產公司,由水產公司銷往上海等地;抓夠200斤的,才能用每斤15元的市價賣掉。

陽澄湖大閘蟹經政府大力宣傳,變成一種高檔食材。(視覺中國)

在上述的捉蟹政策下,陽澄湖野生大閘蟹一度供不應求,直到90年代,人工蟹苗大規模生產,基本上解決了蟹源的問題。地方政府也開始鼓勵漁民養大閘蟹,而江蘇省漁政局一度發文,要求各個湖泊都要搞網圍養殖,18萬畝陽澄湖湖面被政府按100畝到1000畝不等的面積分配給了當地漁民。沒資本的漁民在政府鼓勵下,也可以輕鬆取得貸款購買蟹苗。1998年到2000年,當地一般漁民的年收入已經能達到10萬元。

後來,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為陽澄湖大閘蟹標上「中國地理標誌產品」,農業部也賜予陽澄湖「中國陽澄湖清水大閘蟹之鄉」之名,陽澄湖大閘蟹名聲開始響起來。蘇州市陽澄湖大閘蟹行業協會不久後成立,策劃了一連串十分成功的市場推廣,令​​陽澄湖大閘蟹從傳統落後低檔次的營銷模式,轉向專賣店、超市等實體店為代表的現代營銷模式轉變,使陽澄湖大閘蟹變成高檔次食材。

陽澄湖圍網養殖大閘蟹的面積已經減到1.6萬畝。(視覺中國)

陽澄湖的水質從2000年以後開始惡化,尤其湖泊重金屬污染的富營養化程度明顯加重。政府於是從2002年開始,統一壓縮圍網養殖面積,到2006年壓縮了6.14萬畝水面;截止到2017年,陽澄湖圍網養殖大閘蟹的面積已經減到1.6萬畝,產量也銳減也從2400噸開始遞減到前兩年的2100噸左右,今年很可能會減少到1500噸,預計每斤價格將高達200元。

今年的陽澄湖大閘蟹預計每斤價格將高達200元。(視覺中國)

  陽澄湖大閘蟹食用品質未必佔優

然而,網絡其實有不少都論評指出,陽澄湖大閘蟹並不是商人吹棒得那麼美味,與其他名湖所出產的大閘蟹差不了多少。實際上,從長江口的崇明島至湖北省東部的長江流域,以及江蘇、安徽、浙江、遼寧等地區都是河蟹主產區,除陽澄湖外,江蘇的太湖、固城湖、洪澤湖都是出產優質大閘蟹的名湖。

有研究人員將江蘇境內太湖、陽澄湖、固城湖、洪澤湖等八大湖區的大閘蟹進行檢測後發現,各湖區雌蟹可食部分指數以固城湖蟹最高,雄蟹則以太湖蟹最高;組成蟹黃和紅膏的主要成分裏面,粗蛋白含量以固城湖蟹最高,以陽澄湖蟹最低、粗脂肪含量以長蕩湖蟹和太湖蟹最高。至於對大閘蟹口味影響較大的氨基酸組成方面,陽澄湖蟹也絲毫不佔優勢。

因此,陽澄湖大閘蟹的成名,可以說是市場營銷的成功。據京東大數據顯示,在今年開湖季的大閘蟹銷售中,陽澄湖大閘蟹雖然仍然佔據榜首,但其他幾大湖區的用戶數與去年同期相比,已經增長了近6倍。這顯示着,陽澄湖大閘蟹的神話不久後將會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