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強的艱巨任務

撰文:泉野
出版:更新:

今年兩會正式接任中國總理的李強,時下正在進行其任內的第一次外訪,目的地是德國柏林,隨後還要訪問法國。

人們在關注李強的德國行時,絲毫不掩飾這是「一個艱難的時刻」。一方面源於中國經濟復甦乏力,各方預期低迷,基於悲觀預期導致的不敢消費與不敢投資正在成為新常態,對外資而言,北京加速維護國家安全和反間諜動作也加劇了擔憂;另一方面,崛起的中國正在成為很多西方民主國家眼中的威脅,「去風險」「降依賴」似乎也正在成為一些國家的共識。

比如《紐約時報》即直言,「大流行後,中國的經濟復甦速度慢於預期。一些西方公司也對在中國進行新投資持謹慎態度,因為習近平主席今年開始推動加強國家安全——包括擴大反間諜法,加強警方對在華西方公司的審查。」「中德關係尤為重要:它是中國最大的歐洲貿易伙伴和歐洲外國投資的來源。」

2023年6月20日,德國總理朔爾茨和中國總理李強在柏林前往參加兩國政府磋商。(Reuters)

就在北京宣佈李強出訪消息的前一天,德國聯邦政府發布國家安全戰略,指責中國尋求利用其經濟實力達成政治目標並謀取地區霸權,因此對地區穩定和國際安全構成越來越大的威脅。而在上個月,包括德法在內的七個工業國集團(G7)在日本廣島舉行峰會時曾發表一份聯合聲明,強調七國在與中國經貿交往中採取「去風險、但不脱鈎」的共同立場。剛剛結束訪華之行的美國國務卿布林肯(Antony Blinken),似乎示範了什麼叫「去風險、但不脱鈎」。

基於此,對李強來說,上任之後的首次外訪,既需要提振各方對中國經濟的信心,也需要針對中國發展是各國的機遇而非挑戰進一步釋疑解惑。

所以不管是會見德國總理朔爾茨(Olaf Scholz)、總統施泰因邁爾,還是同德國工商界代表的座談,李強的關鍵着力點也集中於此。比如在會見朔爾茨、施泰因邁爾時,李強表示要「持續增信釋疑」、「中德沒有根本利害衝突」、「中國發展是對世界的積極貢獻,是各國的重要機遇」、「中國和德國是現代化道路上的可信、可靠合作夥伴」。

再如在與西門子、大眾、奔馳、寶馬、舍弗勒、巴斯夫、科思創、瓦克化學、默克、思愛普、安聯等德國企業負責人座談時,李強表示,「越是形勢嚴峻複雜,越需要冷靜思考,在諸多不確定中把握確定性,主動順應規律,把握大勢,特別是經濟全球化的歷史大勢、中國經濟長期向好的發展大勢、中德兩國互利共贏的合作大勢。」「企業對風險的感受最直接、最敏鋭,知道如何規避和應對,應該把防風險的主導權還給企業。防風險和合作不是對立的,不合作才是最大的風險,不發展才是最大的不安全。經濟全球化使世界經濟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應該辯證看待依賴問題,不能人為誇大『依賴』,甚至把相互依存與不安全簡單畫等號。對於一些具體問題要具體分析,各方完全可以通過協商合作,共同防範應對。」

2023年6月20日,李強出席第十一屆中德經濟技術合作論壇和中德企業家圓桌會。 (新華社)

話雖如此,但在中國經濟復甦乏力的當下,比黃金還重要的信心要想提振起來,卻並不容易。數據顯示,4-5月份中國經濟數據大幅回落,居民不敢消費,預防式儲蓄,企業不敢投資,1-4月民間投資只有0.4%,落後整體投資增速4.3個百分點。至於釋疑解惑,雖然很快收穫了德國方面「反對脱鈎」「反對任何形式的陣營對抗」的回應,但在中美對抗持續加劇的當下,包括德國在內的第三方國家,早已學會了如何「兩條腿走路」。

另據中國外交部網站消息,結束首次外訪之後,李強將於6月27日出席在天津舉行的第十四屆夏季達沃斯論壇。本屆論壇的主題為「企業家精神:世界經濟驅動力」。在出任總理前長期在民營經濟最為活躍的浙江任職的李強,顯然深諳什麼是企業家精神,此前在接受媒體採訪和公開講話中,李強也多次談到温州的重商文化,以及浙江的草根經濟、創業文化和開放誠信。而在今年兩會結束之後的首次記者會上,李強也用「四千精神」總結企業家精神——走遍千山萬水、說盡千言萬語、想盡千方百計、吃盡千辛萬苦。但面對今天的經濟和外交困局,以及隨時可能到來的「風高浪急甚至驚濤駭浪的重大考驗」,李強的艱巨任務顯然不只是做好施工隊這麼簡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