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周工作一小時算就業、月入三千算中等:別忘了鄧小平的提醒

撰文:鄧峰
出版:更新:

最近,內地有兩個說法引發公眾熱議。一個是國家統計局新聞發言人解釋失業率統計方法時的說法:「按照國際勞工組織的標準,就業人口是指在調查參考期內,通常為一周,為了取得勞動報酬或經營收入而工作一小時及以上和因休假、臨時停工等暫時離崗的人。」另一個是浙江大學共享與發展研究院院長李實的說法:「2022年我們中等收入群體的規模大概達到了4.6億人左右。平均到一個人身上,每個月3000元(人民幣)左右的收入,基本上就可以達到中等收入群體的標準。」

先來看第一個說法:每周工作一小時便算就業。這一說法間接回應了官方統計的失業率與民眾具體感受的落差。6月15日,國家統計局發言人表示:「5月份,全國城鎮調查失業率為5.2%,與上月持平,失業率今年以來整體上呈現下降態勢。」5.2%的城鎮調查失業率,僅比新冠疫情爆發之前的2019年11月5.0%的城鎮調查失業率略高0.2%。這一數據與許多民眾的具體感受有很大落差。

不久前,《財經》旗下的微信公眾號「財經十一人」刊發了一篇文章《到底有多少青年人失業》,把16—40歲的人口視作青年,並經過測算認為疫情三年以來有2500萬—3000萬青年失業。這一數據的準確性當然有待核實,但比官方的統計更接近許多民眾的感受。今次國家統計局發言人公布了就業人口的統計方法,認為每周工作一小時便算就業,無疑在相當程度上解釋了為何官方統計數據與民眾感受不同。

近年來,包括美團騎手在內的快遞員、外賣騎手的從業者人數激增,背後凸顯內地社會的就業壓力在增大。(Reuters)

按照官方的統計方法,內地的失業率的確不會太高,統計數據相對好看。但問題是,不能忽略數據背後的殘酷現實,更不能將數據簡單與民眾的感受相等同。這是因為,從人們的經驗常識來看,一個人如果一周只工作一小時,在多數情況下是難以養活自己。

據國家統計局的數據,2022年內地城鎮私營單位就業人員年平均工資為65237元人民幣,平均月工資為5436元人民幣。私營單位的每月工作時長往往比較複雜,有些能每周雙休和每天工作八小時,但多數都存在超長加班。假若是最人性化的每周雙休和每天工作八小時,這樣的話,每月工作時長為160小時(每月四周乘以每周五天再乘以每天八小時),平均時薪為34元人民幣。這已經是非常理想的情況,根本未考慮許多企業大量加班所造成的低時薪問題。可即便是34元人民幣,在當今內地社會任何一個城市,都不能滿足基本生存。

再來看第二個說法:每個月3000元人民幣左右的收入算中等收入群體。誠然,從簡單的類比來看,相比於平均月收入為1000元人民幣左右的6億人,那些收入3000元人民幣的人,是可以算作中等收入。然而,這隻可作為粗略的簡單類比,卻缺乏實際意義。這是因為每個月3000元人民幣左右的收入,只能在內地農村社會過上體面的生活,而一旦進入城市,哪怕是小城市,都迅速陷入窘迫狀態,除非家裏很有錢,可以不被住房、醫療、教育、養老等「四座大山」所困。在內地許多大城市的城區,3000元人民幣左右的收入甚至都不一定能租到體面的住房。在高房價、高租金影響下,在社會保障水平比較有限的現實下,3000元人民幣左右的收入,根本不可能讓普通人過上他們所期望的中等水平的城市生活。

比漂亮數據更重要的是民眾的具體感受。鄧小平曾專門談過統計數據和民眾感受的問題:「這樣算,究竟每年增長速度要達到多少?我們現在的算法究竟準不準確,可不可靠?年增百分之六的速度是不是真正能實現第二個翻番?這個要老老實實地計算,要最終體現到人民生活水平上。生活水平究竟怎麼樣,人民對這個問題感覺敏鋭得很。我們上面怎麼算帳也算不過他們,他們那裏的帳最真實。」

當國家統計局發言人說每周工作一小時便算就業,當專家認為每個月3000元人民幣左右的收入算中等收入群體時,不應忘了鄧小平的提醒。數據當然重要,但更應建立在民眾的真實感受之上,要實事求是,才能更有公信力,才利於解決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