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都拉斯與台灣斷交:美國「泥菩薩」的帝國餘暉保衛戰縮影

撰文:張鈞凱
出版:更新:

在蔡英文即將出訪過境美國前夕,台灣所剩無幾的友邦再減一個。洪都拉斯(台灣譯作宏都拉斯)外交部於3月25日發表聲明與台灣斷交,翌(26)日與北京正式建立外交關係。由於蔡英文上任7年頻密斷交9國,台灣社會的反應多半對此早已麻痹,但其背後所象徵的地緣政治現實,以及世界格局的微妙轉變,恐怕才是台灣「無感」於此最大的警訊。

轉移「親美」後遺症的政治責任

洪都拉斯與台灣斷交過後,蔡英文透過錄影談話的方式,將矛頭指向了「金錢外交競逐」,其沒說出口的言下之意,即指責中國大陸是靠「金錢」挖走了台灣的友邦,與此同時順道再推銷了一番「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互不隸屬」的「兩國論」。台灣外長吳釗燮在記者會上,面對記者提問,則細數洪方在多個項目向台灣鉅額索求,並痛斥北京未曾停歇的「利誘」作為。

「斷交前好朋友,斷交後變要飯」,這個公式已經成為了民進黨政府執政後,面對斷交浪潮的膝蓋式反應。如此說法在台灣輿論場發酵多年,深信這些曾經的友邦,乃因「獅子大開口」不成後便「琵琶別抱」,故認為這些說變就變的友邦「不要也罷」。然而上述夾雜着氣憤與無奈的認知,既忽略了國際政治的現實本質,也讓台灣執政者從一面倒「親美」的後遺症中悄然逃過責任。

洪都拉斯與台灣斷交,蔡英文發表錄影談話,強調「我們不會和中國進行無意義的金錢外交競逐」。(台灣總統府)

美國「挺台」外交施壓滅不了火

事實上,當中美進入戰略對抗期,結構性矛盾浮上枱面之時,兩岸外交風雲的本質即已發生質變。表面上是北京和台北邦交數目的增減,其實本身已然成為中美博弈的戰場。

2019年台灣接連失去所羅門群島(台灣譯作索羅門群島)和基里巴斯(台灣譯作吉里巴斯)兩個友邦,特朗普(Donald Trump,台灣譯作川普)還在位的2020年,美國國會即通過《台北法案》(Taiwan Allies International Protection and Enhancement Initiative Act,簡稱為TAIPEI Act),宣示美國將以政府力量介入「協助台灣鞏固友邦關係」。

2021年底,位於中美洲的尼加拉瓜與台灣斷交。美國除了怒不可遏之外,也對外呼籲其他「民主國家」應「增加與台灣的聯繫」。

此次風波主角洪都拉斯,現任總統卡斯特羅(Xiomara Castro,台灣譯作卡斯楚、卡蕬楚)在2021年競選期間曾有表態,若贏得大選,將與北京建交,與台北斷交。據當時媒體報道,美國國務院西半球事務助卿尼科爾斯(Brian Nichols)即率團訪問洪都拉斯,向兩名總統候選人說明洪國與台灣關係的重要性,表明美國希望洪都拉斯保持現狀,甚至警告中美洲國家注意中方做法給該地區帶來的風險。美國官方此舉,被解讀為向當地政治高層「施壓警告」。

卡斯特羅2022年1月上任洪都拉斯總統前後,洪台關係生變的跡象已出現。她曾稱當選後考慮與台斷交,改為與北京建交,其幕僚則認為沒此必要。卡斯特羅政府最終還是選擇與北京建交。圖為2021年11月28日,一名卡斯特羅的支持在特古西加爾巴(Tegucigalpa)揮動國旗慶祝她勝選。(Getty)

這場外交危機暫告平息一年多之後,卡斯特羅突於3月15日在推特(Twitter)發文,指她已指示洪國外長尋求與北京建立正式外交關係,才令世人驚覺這場外交角力原來已從暗火延燒為大火。美國白宮美洲事務特別顧問多德(Christopher Dodd,台灣譯作陶德)隨即先後出訪巴拿馬及洪都拉斯,民進黨立委對多德此行寄予厚望,期替台灣達到鞏固外交邦誼的效果,然而事與願違,滅火不成。

美國不願敗下陣的最後一襲鎧甲

相應於美國的不斷「發功」,蔡英文執政以來,面對外交風雨飄搖,其「以不變應萬變」的對策,即在風雨中緊抱美國。尤其是俄烏衝突爆發之後,台灣官方將大量政治和外交資源投入到立陶宛等東歐「理念相近國家」,宣布成立2億美元中東歐投資基金,以及10億美元融資基金等。這番跟着美國民主列車「為愛相隨」的外交操作,最後換得的卻是立陶宛在台灣設立不具領事功能的貿易代表處。

可以看到的是,美國雖在外交上極力「挺台」,可是其念茲在茲的關切所在,並不是台灣,而是其衰微中的霸權政經影響力。台灣不過是這場「帝國餘暉」保衛戰之中,美國不願其往日榮景敗下陣來的最後一襲鎧甲。從尼加拉瓜到洪都拉斯,美國就算竭盡所能,依舊止不住後院「失火」,但還是要聲嘶力竭卻力不從心地吶喊着「鼓勵各國擴大與台灣往來」。聽在「各國」耳裏又是如何的滋味?美國至今未與台灣「建交」,答案一切已盡在不言中。

立陶宛駐台代表機構2022年11月7日正式揭牌運作,卻被質疑該處為立陶宛經濟創新部設立,不具外交領務功能。圖為「立陶宛貿易代表處」掛牌,台灣外交部歐洲司長姚金祥(左)向立陶宛駐台代表盧思融(Paulius Lukauskas)致意。(台灣外交部)

除此之外,3月上旬還傳出,太平洋島國密克羅尼西亞可能與台灣建交,但開口要求5,000萬美元的資助,並希望每年可再獲得1,500萬美元的援助計劃。台灣中國文化大學社會科學院院長趙建民在一場座談會即分析,太平洋是近期中美競逐影響力的一大場域,「相當有可能就是美國要台灣為之埋單」

換句話說,台灣在「抗中」路線下,要想成為美國政客口中的「豪豬」,不只在外交戰場上不斷棄絕「一中」、自我退縮,另外一個代價就是要以大筆資源充當美國之矛,在外交場域上為其衝鋒陷陣。由此來看,誰才是台灣在「金錢外交」上進退失據、走入死胡同的幕後藏鏡人呢?

在執政者的指引下,台灣社會或許覺得失去一個邦交「不痛不癢」,抱持着「反正有美國支持就夠了」的心態。問題在於,美國使盡全力要替台灣保住洪都拉斯仍未果,其透露出來的意義絕對不僅是台灣邦交數目減一而已,而是美國衰落與中國崛起世界新局的再一次體現。台灣縱然付出再多金錢,做好各種「備戰」,又能為美國這尊「泥菩薩」補救多少呢?還是最後也難逃被拖下水的命運?

洪都拉斯斷交後,台灣還剩哪13個友邦?

伯利茲(台譯貝里斯)、危地馬拉(台譯瓜地馬拉)、海地、聖基茨和尼維斯(台譯聖克里斯多福及尼維斯)、聖盧西亞(台譯聖露西亞)、聖文森特和格林納丁斯(台譯聖文森及格瑞那丁)、馬紹爾群島、瑙魯(台譯諾魯)、帛琉、圖瓦盧(台譯吐瓦魯)、巴拉圭、史瓦帝尼、梵蒂岡。

洪都拉斯與兩岸外交關係史?

洪都拉斯於1941年與中華民國建立官方外交關係,1941年為公使級,1965年升級為大使級。2023年3月26日,洪都拉斯轉與北京建交。洪都拉斯共和國政府承認世界上只有一個中國,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是代表全中國的唯一合法政府,台灣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洪都拉斯共和國政府即日斷絕同台灣的「外交關係」,並承諾不再同台灣發生任何官方關係,不進行任何官方往來。

蔡英文2016年上任迄今,台灣失去哪些友邦?

2016年:聖多美和普林西比(台譯聖多美普林西比)。2017年:巴拿馬。2018年:多明尼加、布基納法索(台譯布吉納法索)、薩爾瓦多。2019年:所羅門群島、基里巴斯。2021年:尼加拉瓜。2023年:洪都拉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