統一台灣最後一哩路 「和平」不是沒有期限的

撰文:張鈞凱
出版:更新:

解放軍大規模圍台軍演過後,北京接連出手《台灣問題與新時代中國統一事業》白皮書,又公布蕭美琴等七人入列「台獨」頑固分子清單,政治效應仍在發酵,「武統」一詞成為了不再遙不可及的話題。英媒《經濟學人》近期以解放軍飛行員俯瞰台灣作為封面照片,配上斗大標題「目標:台灣」(Target: Taiwan),也有台灣媒體製作封面專題「2027台海終須一戰」,無不讓「和平」或「戰爭」選項的迫切感,走進了看似「無感」的台灣社會的內心深處。

「和平」和「避戰」成為了近來台灣許多有識之士奔相呼籲的主要訴求,無論在報章媒體或是座談研討會等場合,帶着悲憤與急切之心,甚或以俄烏戰爭之慘烈作為借鏡,希望喚起台灣民眾看到局勢惡化的現實,試圖為快速駛向戰場踩下煞車。

在中國大陸,「和平」依舊是對台主旋律。第三份台灣問題白皮書,重申了「願繼續以最大誠意、盡最大努力爭取和平統一」。而大陸海峽兩岸關係協會(簡稱「海協會」)副會長孫亞夫最近接受內地媒體《中國新聞周刊》專訪時,則以「要和平,那就不能要『台獨』」作為解讀,指其收集了台灣方面對於北京反制佩洛西(Nancy Pelosi,又譯作裴洛西或波洛西)訪台相關行動的反應,從不同看法中看到了「台海要和平」的這一個共同點。

統一成為比和戰更優先的課題

不管兩岸分別使用的簡體字和繁體字,「和平」兩字寫法都是一樣的,但想法和感受卻出現了明顯的「温差」,可以說是「一個和平,各自表述」。台灣方面無論藍綠都在談「和平」,有的想要「和平維持現狀」,有的想要「和平台獨」,究其本質其實目的只有一個:「和平拒統」。但北京所說的「和平」,目的很清楚就是為了「統一」,所以白皮書白紙黑字寫着以「最大誠意、盡最大努力」爭取的不只是「和平」,而是「和平統一」。

更重要的是,北京「統一」的目標固定且明確,但手段方式可以根據具體的形勢有所變換調整,更直白地說,是和武並用、相輔相成。因此不能只看到「以最大誠意、盡最大努力爭取和平統一」這句話,還必須看到後面的但書:「不承諾放棄使用武力,保留採取一切必要措施的選項,針對的是外部勢力干涉和極少數『台獨』分裂分子及其分裂活動,絕非針對台灣同胞,非和平方式將是不得已情況下做出的最後選擇。」

北京展現出強烈的統一決心與意志,台灣則在主政者的引領下走上「拒統」之路,要想避免矛盾走向激烈的衝突,對於台灣來說,擺在眼前的首要課題其實是如何面對「統一」,先回答了這個問題,接着要面對的才會是如何「和平避戰」。否則空言「和平」,或者是拚命渲染「戰爭」,都像是對自身真實處境的一種「斷章取義」,更像是新加坡副總理黃循財所形容的「夢遊」狀態,踏入危局卻不自知。

2022年初,大陸海協會副會長孫亞夫接受內地媒體專訪,曾指出「不要把和平統一與武力統一割裂開來、對立起來,因為和平統一、武力統一都是我們黨對台方略的兩種考慮、兩種選擇」。(截圖自「看台海」影片)

武力非絕對但和平亦非無期限

第三份白皮書關於「和統」或「武統」的論述,在孫亞夫看來,關鍵在於「非和平方式將是不得已情況下做出的最後選擇」這句話。他進一步解讀「最後選擇」這四個字的玄機:「就是到了那個時候已經沒有別的選擇了,最後才選擇使用武力和採取斷然措施。此前我們還是爭取和平統一。即便現在我們具備軍事封控台灣的能力,仍然努力爭取和平統一。這就是我們的態度。」

換句話說,為了實現國家統一,不見得一定會兵戎相見,但和平也不是一定沒有期限的。尤其是今天北京已多次宣示兩岸分裂「總不能一代一代傳下去」,再加上外部局面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包括美國全方位壓制中國崛起,又利用「台灣牌」聯手拒絕接受「九二共識」的民進黨政府挑動台海,因此北京在軍事方面的應對與準備當然也會比過往任何一個時期都往上提升。

孫亞夫在專訪提及,「由於『台獨』現實危險性的升高和外部勢力干涉強度的加大,我們必須在軍事方面做好準備,要表達我們在不得已的情況下會被迫使用武力方式和其他必要措施。」可以看到,此次在內地軍事專家眼中展現「抵近台灣形成合圍狀態」的軍演行動,借用孫亞夫的話來說,就是用「一種『台獨』勢力、外國干涉勢力能夠聽得懂、能夠受到驚醒的語言」,也就是透過軍事力量,預演「不得已情況下做出的最後選擇」。

8月10日國台辦、國新辦發表《台灣問題與新時代中國統一事業》白皮書,重申「兩岸長期存在的政治分歧問題是影響兩岸關係行穩致遠的總根子,總不能一代一代傳下去。」(資料圖片)

誰放任和平超過「賞味期」?

從歷史脈絡來看,以1981年「葉九條」為標誌,兩岸逐漸放下軍事壁壘,以和平為共識和號召,打開過去對彼此緊閉的大門,再進一步走向和平發展的民間大交流階段。於今北京邁開的統一步伐,基本已讓台灣和外界感受到時程已在提前,積極對台提出「兩制台灣方案」倡議、寫入中共第三份歷史決議的「黨解決台灣問題的總體方略」,以及第三份台灣問題白皮書,「新時代」三個字恐怕就透露了時間表,意味着台灣問題將會在「習時代」得到最終解決。

那麼「和平」在當下階段所象徵的意義,既有中美實力對比的考量,又或者是台灣海峽交流基金會(簡稱「海基會」)首任副秘書長石齊平接受《香港01》專訪時所言的「站在中華民族立場,盡一切努力做到『仁至義盡』」,同時更代表着指向統一終點站的鋪路磚。北京要確保統一「最後一哩路」的暢通無阻,以「武統」作為「和統」後盾的積極意義,在此時此刻,也比過往任何一個時期來得突出,甚至是明擺着放到了枱面上。呼喚談判的白皮書,緊接在圍台軍演後推出,其所釋放出來的訊息可謂不言而喻。

大陸發布《台灣問題與新時代統一事業》白皮書後,蔡英文批評「罔顧現實」、「一廂情願」。國民黨也在Facebook發文,稱「絕對反對到底」。(台灣「總統府」)

也就是說,就算「和統」仍然是北京的大政方針,但「和平」是有期限的,「不得已情況下做出的最後選擇」,即意指和平「賞味期」有可能走到別無選擇的最後一天、最後一刻。然而,既然是有期限的,也代表着還有一定的時間空間得以爭取和平,而不是像台灣一些不負責任的政客,把「戰爭」跟「武統」描繪為唯一的選項,卻刻意不提「保鮮期」還有很多可能性。北京透過白皮書端出了自己的菜色,台灣的菜色又在哪裏?

「抗中保台」四個字說起來很輕鬆,但是就像台灣「國安會」前秘書長蘇起所擔憂的,會不會結果根本是「抗中害台」呢?因為無視現實的一廂情願,幻想在西方「民主」陣營「德不孤必有鄰」,把北京的「和統呼喚」當成是「紙老虎」的馬耳東風,等於就是兩手一攤把「和平」直接放到過期。一旦「和平」成了「過期品」,究竟會爆發一場難以想像的高強度戰爭,還是啟動「以武逼和」的進程,至今沒有人能夠說得準。倘若不願意走到這一步,台灣終究需要謹慎思考「統一」這道題,如何才能真正的「給和平一個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