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裁台獨頑固分子不痛不癢? 從毛澤東絞索政策看習近平新佈局

撰文:張鈞凱
出版:更新:

北京對台出手不斷,繼推出萬餘字的《台灣問題與新時代中國統一事業》白皮書之後,東部戰區又在美國參眾議員快閃台灣之際,展開「多軍兵種聯合戰備警巡和實戰化演練」,還釋出俯瞰澎湖列島的影片。8月16日上午,陸方再以「中共中央台辦發言人受權宣佈」的形式,公布將蕭美琴、顧立雄、蔡其昌、柯建銘、林飛帆、陳椒華、王定宇等人列為「台獨」頑固分子,並實施制裁。

值得注意的是,有別於去(2021)年蘇貞昌、游錫堃、吳釗燮等三人由「國台辦發言人應詢表示」的方式列為第一波「台獨」頑固分子清單,此次由「中共中央台辦發言人受權宣佈」的名義發布,觀察人士認為,該做法在層級上有所提升,體現了陸方的態度。

台灣方面「當事人」的反應毫不令人意外,與蘇貞昌、吳釗燮入列時如出一轍。比如蔡其昌稱「是我的光榮」、林飛帆則說「倍感光榮、繼續努力」。時代力量發聲明指出,「黨主席陳椒華被中共點名,無疑是驗證時力對自由民主的捍衛,這是時力光榮的印記」。陳椒華也透過影片表示,被中共列為台獨頑固分子,十分榮幸,代表自己多年捍衛台灣主權、堅守民主價值的決心得到肯定,她會持續頑固地堅守「台獨價值」。

「打而不登、斷而不死」的絞索政策

從解放軍圍台軍演開始,台灣輿論始終流傳着一個說法,指台灣民眾對大陸的做法「無感」,有的揶揄北京是「紙老虎」,有的嘲諷大陸一系列動作「不痛不癢」。而枱面上的政治人物則如上述,將之「撿槍撿炮」,轉化為對內墊高政治身價的選舉籌碼。在兩岸分裂分治的現狀下,北京制裁「台獨」頑固分子要如何「長臂管轄」到台灣身上?不少人質疑中國大陸對台強硬的舉措,是否僅是一場「大內宣」。

類似的「難以理解」,其實在64年前的1958年金門炮戰(台稱「八二三炮戰」)期間,也有人提出過,而且還是由大陸內部發出來的。曾經作為蔣介石親信,在1949年國共和談破裂後倒戈的張治中將軍,當時對於中共遲遲不登陸金門很不理解,他認為要是做不到解放台灣,至少也應該拿下金門、馬祖,「機不可失,時不再來」。

毛澤東是如何回答「張治中之問」的?他提出了「打而不登、斷而不死」的方針,亦即只打炮不登陸,封鎖金門,斷其後援,但不致困死。對毛澤東等中共領導人來說,在當時的國際環境與中美實力對比下,他們要考慮的不只是在台灣的蔣介石政府,還需要盱衡美國的態度,美國究竟願不願意為了台灣與中共直接交戰?

+2

「打而不登,斷而不死」方針涉及毛澤東更高層面的「絞索政策」戰略,也就是不直接拿下金、馬,把金、馬留在蔣介石的手上,等於是套在台灣方面的「絞索」,也是套在美國脖子上的「絞索」。可以「打打停停,一時大打,一時小打」,緊緊握住「絞索」的另一端。

根據新華社原總編輯吳冷西的回憶,他如此轉述毛澤東的構想:「什麼時候需要就什麼時候打炮,什麼時候需要緊張一點就把絞索拉緊一點,什麼時候需要緩和一下就把絞索放鬆一下,不死不活的吊在那裏,可以作為對付美國人的一個手段。我們一打炮,蔣介石就要求美國人救援,美國人就緊張,擔心蔣介石給他闖禍。」

武戲加文戲:既退卻美國又宣示主權

「絞索政策」還有一項「一文一武」的要點,即「一手打炮、一手談判」。在毛澤東看來,金門炮戰不只是軍事仗,更是一場政治仗。例如在國際輿論宣傳上鮮明突出是美國製造台海緊張局勢,還要形成這一場仗是「中國內政,任何外國不得干涉」的態勢,強調「台灣及沿海島嶼是中國領土」。

解放軍自8月4日12時展開連續多天的「圍台」軍演,其範圍突破了「海峽中線」,以及台方宣佈的領海。(香港01製圖)

因此可以看到,該年9月4日北京在周恩來的規劃下發表《關於領海的聲明》,宣佈本國領海寬度為12海里,此規定適用於包括台灣及其周圍各島在內的一切中國領土,未經中國政府許可,一切外國飛機和軍用船舶不得進入中國的領海和領海上空。

毛澤東曾引《聊齋志異》當中一篇名為《青鳳》的故事,意在表明「你不怕鬼,鬼也無可奈何」,既然艾森豪威爾(Dwight David Eisenhower)政府要用「戰爭邊緣」(brinkmanship)政策來嚇阻北京,那麼「我們在另一個戰爭邊緣,雙方都在戰爭的邊緣,都不越過這邊緣。我們用戰爭邊緣政策對付美國人的戰爭邊緣政策。」

實際上收到的效果是,美國對護航國民黨軍艦產生了顧慮,同時牽制美台將台灣問題維持在「一個中國」的框架下,還推動恢復了被美國單方面中斷的中美大使級會談。

北京順勢而為也在對台灣「切香腸」

將這段歷史放進今日的形勢來看,面對美國政客與民進黨政府聯手操作「台灣牌」,令台海進入到新的「戰爭邊緣」局面,北京一連串「有武戲、又有文戲」的應對,從中看到了當年毛澤東「絞索政策」的影子。而且利用了中美與台海之間今非昔比的優勢,以及實質啟動統一進程的現實,擴大部署這一條新的「絞索」。

國務院台灣事務辦公室、國務院新聞辦公室8月10日發表《台灣問題與新時代中國統一事業》白皮書,進一步重申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的事實和現狀,展現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追求祖國統一的堅定意志和堅強決心,闡述中國共產黨和中國政府在新時代推進實現祖國統一的立場和政策。(截圖自央視畫面)

8月16日宣佈新一波七人「台獨」頑固分子,不應該僅僅將之視為單一事件,包括前一天(15日)東部戰區的軍演,也不僅僅只是針對美國聯邦參議院亞太小組主席馬基(Ed Markey)率團訪台。而是美方以佩洛西(Nancy Pelosi,又譯作裴洛西或波洛西)等政客為代表,進一步以具體行動挑動台海、挑戰「一中」的局面展開之後,北京全盤布局的其中一環,既是因應,也是順勢而為。

這一段時間以來,除了軍事上的大規模演訓之外,北京對台開啟多線戰場。在經濟戰上,禁百家台食品廠、千項產品暫停輸陸;柑橘類水果、白帶魚、凍竹莢魚暫停輸入,天然砂暫停對台出口;台灣出口到大陸的產品包裝必須標示「中國台灣」等。

在政治戰上,拘傳審查「涉嫌分裂國家犯罪、煽動分裂國家犯罪」的楊智淵,後改為監視居住;點名「台灣民主基金會」、「國際合作發展基金會」,以及宣德能源、凌網科技、天亮醫療和天眼衛星科技等四家台企是「台獨」頑固分子關聯機構,並予以封殺;發布《台灣問題與新時代中國統一事業》白皮書,以「台灣特別行政區」的終局安排作為談判呼喚

在外交戰上,暫停中美八項合作,取消中日外長會談等等。

8月15日解放軍東部戰區發布戰機飛行員俯瞰澎湖列島的畫面。(東部戰區微信公眾號)

美國挾着「台灣牌」在台海「切香腸」,看得出來,北京也在「切香腸」,順着形勢一步步堆高對台灣的縮緊。無論台灣認不認同、接不接受,北京新的「絞索政策」,打破了台灣認知的「台海中線」、「領空領海」等防線,強化並推進了對於台灣的主權宣示,國際上縱有譴責,卻無實質「援台」,美國方面對台灣的「支持」,只在軍演暫消的空檔才「現身」。

換句話說,64年前北京能做到的,在於把「絞索」套在金門。64年後,這條「打而不登、斷而不死」的新「絞索」,恐怕已直接越過「海峽天險」,套在了台灣身上,「什麼時候需要緊張一點就把絞索拉緊一點,什麼時候需要緩和一下就把絞索放鬆一下」。

至於台灣社會「有感」或「無感」,並非北京所在意的,實際温度的高低,美國和民進黨政府沒說出口的感受才是真實的。《香港01》記者了解到,一位台灣資深兩岸事務專家私下坦言,北京對台從工具箱一招接着一招出手,不能說是「不痛不癢」,而「應似螺絲越旋越緊,直到斷氣,至少製造恐怖壓力和氣氛」。當脖子「有感」之時,也意味着這條「絞索」已越收越緊。